- +1
無糖可樂沒有靈魂?科學如何解釋
文/陳根
甜味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基本的感官感受之一。從可樂、奶茶到各種糖果、冰淇淋、冰淇淋,攝糖似乎在很多時候給我們帶來味覺上的安慰,事實上,糖分的確能夠緩解焦慮、愉悅情緒。但同時,也有無數研究警告我們,攝入糖過多會肥胖,會增加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基于此,人們開發了人工甜味劑,比如無糖可樂,或者無糖口香糖,但最新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項研究卻表示:人工甜味劑可以欺騙舌頭,卻無法滿足大腦,因為只有真的糖分子才能開啟一條通過大腦的神經回路。

具體來說,研究小組用糖和甜味劑做了一項測試。科學家們在給老鼠準備的“飲料”里分別加入了糖或安賽蜜(Acesulfame K),后者是一種常被用于無糖汽水、蜜餞等產品的甜味劑。
起初,小鼠們兩種飲料都喝。到了第二天,它們就幾乎完全放棄了甜味劑。此外,被去除了甜味受體的小鼠,舌頭上嘗不出甜味,也會偏愛選擇真正的糖。
在進一步的研究里,研究人員研究了糖偏好的神經基礎,并證明迷走神經神經節和腦干中的一群神經元通過腸-腦軸被激活,從而產生對糖的偏好。

這些神經元對糖而不是人造甜味劑作出反應,并通過直接將糖輸送到腸道而被激活。通過功能成像,研究人員監測了腸-腦軸的活動,并確定了迷走神經神經元被腸道輸送葡萄糖激活。
盡管這項研究是在小鼠上進行的,但研究人員認為,在人類身上也存在著同樣的葡萄糖感知通路。這些發現揭示了一種對糖偏好發展至關重要的攝取后糖感測途徑,并揭示了糖的高度食欲效應背后的一個基本回路。這也似乎讓“無糖可樂沒有靈魂”有了另一深度的含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