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港府將重推通脹掛鉤債券,令市民有更大參與空間并受惠其中
4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文章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打擊,以及各種防疫抗疫措施,為市民、企業以及社會經濟帶來不少困難和挑戰。回看過去九個月,牽動著金融巿場情緒的消息中,不乏“灰犀牛”甚至“黑天鵝”,可幸的是縱使環球市場時有波動,但香港金融體系仍然保持穩健及有秩序運作。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陳茂波在文中寫道:
金融體系的穩定關系到經濟與社會民生。金融服務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貢獻本地生產總值約兩成,服務實體經濟中不同產業的發展和企業的營商與融資需要。金融市場的發展,固然能帶動香港的經濟活動,但如果能讓市民也有更大的參與空間并受惠其中,就更為理想。就是在這個考量下,我在今年初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決定重推通脹掛鉤債券(iBond),相關的籌備工作已準備就緒,并快將公布發行詳情。
為什么重推iBond能讓市民更大程度地參與金融市場的發展呢?iBond在2011年首次發行時有逾15萬人認購,到2016年時參與人數增加至逾50萬人,六年間累計的發行總額為600億港元。相較于iBond面世前,政府曾推出的其他零售債券,總認購人數也僅約3.5萬人,發行總額約75億港元,就足見iBond受到不少市民歡迎。這除了有利零售債券巿場的發展外,也為巿民提供一個可賺取穩定回報而又“保本”的投資選項。

或者有朋友會問,現時通脹仍處于低水平,巿場甚至顧慮香港是否有機會陷入通縮之際,發行iBond是否仍有吸引力?事實上,環球低息環境很大機會將持續一段較長時間,而海外主要市場相繼大規模地推行的貨幣寬松政策在中長期而言所帶來的通脹風險也不可忽視。在這背景下,iBond的設計剛好發揮了“兩頭兼顧”的優勢。假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呈負數,iBond所設有的最低回報保證,可確保投資不會因通縮而陷入零回報。考慮到目前環境,這次重啟發行iBond,我們優化了債券的部份條款,包括最低息率保證,最新這批iBond將設有比以往更高的最低息率保證,達到兩厘。這在目前的超低息環境中,無疑具有不俗的吸引力。假若通脹升溫,其回報將與消費物價指數升幅掛鉤,令所賺取的回報至少能跟得上通脹。
其實,iBond的結構簡單易明,例如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與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平均按年通脹率掛鉤。債券到期日會全數付清本金予投資者。這為不少小投資者打開了投資債券的渠道。在即將發行的這批iBond之后,緊接的將會是以65歲或以上長者為對象的銀色債券,兩批債券的發行總額合共最多為130億元,如果認購反應理想,我會考慮加碼發行。
可以說,無論是iBond、銀色債券、國家財政部又或不同企業在港發行的零售債券,這些產品讓資金融通及配置更有效率,也讓市民在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投資選擇,并推動香港債券巿場的進一步發展。
(原題為《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重推通脹掛鉤債券(iBond)令市民有更大參與空間并受惠其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