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冤有頭債有主,就是他們讓你在考試前流下了淚水
原創 見文末 果殼
在學生時代,總有一些讓你背吐血的公式、永遠記混的名詞、老是做不完的實驗……但你或許不知道,這其中有不少都是諾貝爾獎得主搗鼓出來的。
冤有頭債有主,今天就來盤點一下,給理工科學子帶來噩夢的諾獎得主都有誰!
構象

隨著單鍵的旋轉,化學分子的空間排列會變成不同的樣子,這就被稱為“構象異構”。學習這個概念時,我們會首先見到繞著單鍵轉圈的烷烴分子,以及一會兒扭成船式、一會兒扭成椅式的環己烷……但由于太過抽象,這些構象在學渣眼中往往都扭得很別扭。

德里克·巴頓與奧德·哈塞爾,因為發展了構象的概念并將其運用在化學當中,獲得了 1969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限制性內切酶

如今時髦的基因編輯技術是 CRISPR-Cas9,而你或許還記得,高中生物課上學到過的上一代“基因剪刀”——限制性內切酶。利用限制性內切酶將質粒 DNA 分子“剪開”,用 DNA 連接酶加上新的基因,再把它轉給細菌,這種技術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應用——供糖尿病患者使用的人源胰島素就是這樣實現量產的。

1978年,沃納·亞伯、丹尼爾·那森斯與漢彌爾頓·史密斯,因發現限制性內切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微觀粒子

物質最終都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比如原子、電子,而原子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再往下分解還有夸克等更基本的粒子。微觀粒子和諾貝爾獎有著很深的淵源,J.J.湯姆孫(發現電子)、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卡爾·戴維·安德森(發現正電子)、默里·蓋爾曼(提出夸克模型)等物理學家,都因為實驗發現微觀粒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通過 α 粒子散射實驗發現質子的歐內斯特·盧瑟福是一個特例,因為對元素放射性的深入研究,他獲得了 1908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非物理學獎。

除了以上這些,物理學家還發現了膠子、中微子等更多的基本粒子。為了統一描述粒子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套叫做“標準模型”的理論,這是迄今為止最為精確的物理學理論,幾乎所有基本粒子的實驗結果都符合這套理論的預測,與粒子標準模型相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更是數不勝數。
PCR

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可以說是無數生物科研民工的噩夢好伙伴。這種方法能將基因序列在短時間內大量復制;除了搞基礎研究,PCR 離生活其實也很近:親子鑒定、病毒核酸檢測和法醫 DNA 檢測都離不開它。

1993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有一半頒給了凱利·穆利斯,以表彰他開發了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
泡利不相容

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于相同的量子態,因此處于同一原子軌域的兩個電子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方向。雖然理論總是學得不太明白,但化學課上填原子軌道的↑↓小箭頭可是沒少畫,它們代表的就是自旋相反的電子。

因為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沃爾夫岡·泡利在 1945 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羧酸循環

學過生物化學的人們,可能不再記得三羧酸循環具體是什么,但那種在考試前背它的痛苦大概是畢生難忘的……這些羧酸轉來轉去的反應是細胞有氧呼吸的關鍵步驟,我們都要靠它才能活下來。

因為發現三羧酸循環,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獲得了 1953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順便說,同年另一位獲獎者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研究的正是在這一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輔酶 A。
磁場中的帶電粒子

看到這些密密麻麻的代表磁場的圈圈叉叉,有沒有回想起被高中物理題支配的恐懼?高考物理最喜歡的題型之一就是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這其中也藏著多位諾獎得主。
例如亨德里克·洛倫茲。他是 1902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他名字命名的洛倫茲力是決定粒子在磁場中運動軌跡的關鍵之一。洛倫茲是 20 世紀初理論物理學界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提出的電子理論成功解釋了許多電磁學實驗現象,構造的洛倫茲變換更是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重要基礎。德高望重的他還擔任了多屆索爾維會議的主持人,在那張舉世聞名的會議合影上,與愛因斯坦共同坐鎮 C 位的那位白胡子老爺爺便是洛倫茲。

又例如歐內斯特·勞倫斯,193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發明了回旋加速器,這是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一個重要應用。回旋加速器的內部會產生磁場和高頻交流電壓,使得帶電粒子作半徑不斷改變的回旋運動,從而達到加速粒子的目的。

勞倫斯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依靠他的回旋加速器,伯克利的研究人員發現了 16 種全新的化學元素?;匦铀倨髦蟊桓脑斐闪送凰胤蛛x器,用于二戰期間的鈾濃縮。勞倫斯還是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的創始人,為了紀念他的杰出貢獻,實驗室后來更名為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研成果產出最多的實驗室之一。
晶體管

晶體管被稱為現代歷史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淘汰了笨重的電子管,大大提高了電子產品的便攜性;我們手上的電腦、手機等幾乎所有電子設備都有晶體管的身影。

世界上第一個點接觸晶體管,是由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拉頓共同發明的,他們因此獲得了 1956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同年分享該獎項的還有威廉·肖克利,他發明了 PN 二極管。值得一提的是,約翰·巴丁是唯一一位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1972 年,他又因為提出了解釋常規超導體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超(BCS 理論)而獲獎。
作者:窗敲雨、矩陣星
繪畫:陳噗噗
編輯:麥麥
一個AI
原標題:《冤有頭債有主,就是他們讓你在考試前流下了淚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