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些科技巨頭公司前員工,扒光今天爆熱搜的陰謀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最了解你的人是誰?
別猜了。
不是父母,不是伴侶,這個時代只有一個答案:
大數據。
你是不是也不記得,什么時候默認勾選了APP用戶協議?
還是忘記了比較好,反正也沒辦法。

比如你前一秒剛跟朋友說想買貓糧。
下一秒,手機馬上推送貓糧廣告。
你說這沒證據。
但你的懷疑與日俱增。
我們的隱私,好像總在隱秘的角落,被打包販賣給更想“懂”你的人。

只聊一件事:
大數據殺熟。
而且聊的人,你必須信。
因為都是來自。
科技巨頭企業的前員工——們。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這可能是你今年看到的,最重要的一部紀錄片。
網友評:
這是奈飛今年,最好的一部紀錄片。

息息相關的事,從來不夸張。
因為光鮮亮麗的世界下面,總在涌動著不可言傳的暗潮。
先說點輕的——
比如,微信公眾號排序。
Sir曾寫過一篇文,呼吁大家:
多給Sir電影“點個在看”。
Sir是多么羞于開口的人,都開口了,還不是因為當時微信的新“推送規則”——
公眾號文章,將不再以時間軸排列,而根據你的“興趣”和“習慣”。
當時就有毒飯在后臺提出質疑:
大數據讓我有種失去了選擇權的感覺
大數據的好處就是:
能不斷看你喜歡的內容;
壞處是:也僅僅是這一點內容


雖然你不懂它為什么就能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的興趣和習慣。
但每一個人也漸漸被動地接受了。
來吧,說重點。
這部“今年最重紀錄片”,將負責爆料——
1. 這些大數據布陣,到底有哪些陷阱;
2. 我們該如何避免(真的可以避免??)。
01
前面說了,爆料人都來自各種科技巨頭公司。
一個共同身份……
不在崗了。
他們都曾在谷歌、YouTube、蘋果、Instagram、推特等公司服務,職位不低。
有高管,有主要功能的開發者,有盈利總監等等。
所以,知道的秘密,當然量級也不低。



我們太天真了。
對這些社交媒體平臺消極的一面,過度看輕了。
因為這些產品的目標就一個:
讓你上癮。
即便是產品開發者,也沒辦法逃離怪圈。
無法放下手機
就算我知道幕后黑幕
還是控制不了自己去用


因為,門道太細。
每一個科技產品團隊,天天琢磨的問題,堪稱“魔鬼才能抵達的細節”——
用戶會花多少時間?
用戶的時間能切分出多少碎片?碎片里還能切出多少碎片?
用戶有哪些軟肋?
怎么像粘鼠膠一樣,粘住用戶?

打開抖音,一個個視頻無腦刷吧。
打開微信朋友圈,一個個紅點消滅吧。
不斷切換APP,一個個商品不斷下拉吧。
你說自己不是社畜?可你說了不算,你的手指動了就算。
而讓你上癮,也不是終極目的。
一位谷歌前員工,提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說法:
如果你沒花錢買產品。
那你……
就是被賣的產品。

視頻網站廣告看過吧,嗯,因為你不花錢。
免費游戲玩過吧,也要看廣告吧?
社交平臺你以為免費?廣告那個X,你總點過吧。
廣告變現,是科技巨頭公司的主要商業模式之一。
你在這些廣告上停留、點擊,都會帶來盈利。
但這也不夠,因為錢總不會賺夠。
更高級的問題被提出了——
如何不浪費廣告投放的每一分錢?
答案是:
更精準,最大程度的,勾起你的購買欲。
02
這是一個現實恐怖故事。
最恐怖的地方在于。
主角就是你。
社交媒體平臺,就像變態的跟蹤狂,跟蹤你在網上做的一切。
每一個行為,都會經歷監控——追蹤——評估——策劃的各個階段。
你,被各種拆碎了研究。
你孤獨、抑郁?你偷看前任的朋友圈?你在云端存了一些秘密?你在深夜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習慣?
嗯,他們全知道。
然后。
他們就悄悄塑造一個,“你”的模型。

馬上,就到了這部紀錄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用電影的方式,幫你了解所謂這一整套,“復雜的算法”。
越看,你越眼熟。
因為“大數據與你”的關系,像極了《楚門的世界》。
大數據,是那個擁有上帝視角的操縱者。
而你,就是一個被操縱的楚門。
對不起說錯了。
我們,就是每一個被操縱的楚門。

他想搭訕女神瑞貝卡,但一直不敢行動。

給本,發送一個通訊錄好友通知:
您的好友泰勒剛剛加入了!揮手打個招呼吧!
(哈哈,多么熟悉的操作,Sir就不點名了。)

可當他執行“揮手”操作時,操縱者會給他推送兩個人的共同好友——
那位女神,新發的帖子。

因為幕后操縱者看得到個人定位啊!
誰讓你整天在人家周圍轉悠??!
好,賺錢時機到……
在女神的帖子下,馬上推送廣告吧!
你想約女神,那你要不要來個發蠟?

這只是例子,因為除了發蠟,他們會以各種其他不起眼的方式——
深入入侵你的大腦。
很多著名的硅谷技術研發者,都在學習“如何用技術改變用戶的行為”。
翻譯得直白一些就是:
“我們想從心理學上弄清楚,怎樣以最快的速度操縱你?!?/p>

開發“正在輸入.....”的功能。
開發更多好玩的emoji……
然后,你就一個個坑,一腳腳踩進去。

勤奮的產品經理們,總是這么安慰自己:
開發點贊,也是在傳播愛和正能量呀,世界會更友好的!
真的嗎?
因為在反面。
難道沒有更多的人,因為沒得到足夠多的點贊而抑郁?
難道沒有更多的人,學會了新式的虛偽與欺騙?
03
尤其是青少年。
上面提到的那位中學生本的妹妹,她經常做一件事:
用自拍軟件美化自己。
然后,上傳到社交軟件,尋求社交認同。
(慌嗎,是不是你也做過)
當她收到贊美,她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
但一旦收到詆毀,她會焦慮,會徹夜難眠。


自從社交媒體開始大量占據青少年的生活,他們就開始大幅度增加抑郁和焦慮,甚至:
割腕和自殘。
好,你說家長會管。
本和媽媽約定,一周內不用手機。
背后的操縱者馬上急了……Why?本你為什么這么久不上線?
他們開始摧毀本的上癮防線。
有個方法,十有九中:
推送女生和他人正在熱戀的信息。

終于,本違背了和媽媽的約定,重新用手機,用社交軟件……
你輸了,少年。

現在你知道了,即便你和另一個人非常相似,朋友圈完全相同,那些社交媒體給你推送的,仍然可以精分,再精分。
為你打造的,絕對是一個充滿個性化需求的“完美世界”。
一個形象的比喻:
兔子洞。
算法其實是在試圖
找到幾個非常強大的兔子洞
貼近你的興趣

還有一個更高級的詞:
信息繭房。
簡單說,就是大數據推薦的信息,就像蠶吐出來的絲,漸漸包裹了你。
外界的異見,從此和你無關,人與機器一起,躺在溫柔繾綣的蟬蛹中。
爽是真的爽。
安全也是真的安全。
從此,你再也無法消化那些,和平臺為你創造的世界觀相悖的信息。
這時候,真正的危險才浮出水面——
虛假信息泛濫。
推薦算法,會利用群體同質性,讓社交媒體中的虛假信息,迅速傳播。
假的哦?有效?
你太高看自己了。
虛假永遠比真實信息更受歡迎,傳播速度更快,當然……
就能更快賺到更多錢。

互聯網把人與線下社會的很多聯系,基本都切斷了。
你還想在這種情況下不陷入虛擬世界?
當然,推特上會出現很多新冠病毒的“真實信息”。
可你知道,哪個真哪個假?


比如,社交媒體能影響總統大選。
-你相信臉書影響了2016年大選的結果嗎?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臉書,成了某些國家軍隊和不良組織,控制公眾言論的新手段。
暴力,大屠殺,焚燒村莊,違反人道主義的大規模強奸……

一位工程師說,公司要賺錢,合情合理。
但不合理的是——
沒監管,沒規定,沒競爭,公司實際上充當了政府部門。
2019年,谷歌的技術倫理學家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表示:
企業必須要承擔責任。

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頭,盡管聽上去,聲音太小,太微弱。
而回到我們自己。
回到開頭的第二個問題——
有沒有辦法避免?
紀錄片提供了,你身為個人,可以作出的小小改變:
卸載不必要的程序;
減少你收到的通知數量/關掉推送通知;
永遠不要接受YouTube(替換成我們常用的軟件也一樣)推薦的視頻;
接受信息時,查一下是否存在這樣的事實,思考一下信息來源;
關注和你觀點不同的人,盡可能看到不同的觀點。



做到了,就是解脫嗎?
還是會面臨,一道新的兩難選擇——
究竟是成為受人操控的楚門。
還是孤島上,安全而原始的魯濱遜。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
原標題:《年度必看,扒光今天爆熱搜的陰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