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研究怎么說?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老頑固”,不管你怎么講道理、擺事實,他們都固執己見、拒絕改變?你說每天早起鍛煉可能損傷身體,他們罵你愛睡懶覺就是不起;你說餐后立馬吃水果會胃痛胃脹,他們堅持認為飯后水果促進消化;回想疫情初期,你為了勸長輩居家隔離、佩戴口罩而苦口婆心,他們卻說你杞人憂天、草木皆兵。隨著社會發展,大眾的文化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我們又常常發現有人堅持著“錯誤”或“老舊”的觀點。這是為什么呢?人們的態度看法到底會不會變?今天,嚴八就來科普一個最新研究,帶大家一探究竟!

兩種觀點
關于個人態度的變與不變,學者們主要借用文化社會學中的兩大模型進行解釋。其一為積極更新模型(Active Updating Model)。該模型認為,人們在面對新信息時,會根據社會經歷積極地更新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社會環境可以影響個人態度。與之相對的是固定傾向模型(settled dispositions model),即在經歷了早期的社會化后,人們看待事物的態度傾向是穩定、較少變化的。這兩個觀點從不同方面解釋人們為什么會持有不同的個人文化,即個人層面的態度、世界觀、價值觀和傾向。
此外,某些觀念或行為改變存在年齡差異,包括三種模式。“易感年齡” (impressionable years)模式認為,某些觀念在人生早期具有可塑性,但很快會形成固定傾向,并隨著時間推移相對穩定。因此,這些觀念和行為轉變僅發生在年輕人中。而根據“日漸固執”(increasing persistence)模式,隨著年齡增長,個人態度逐漸變得更為穩定。在這種模式下,年輕人比年長者更可能發生觀念或行為變化。最后,年長者可能比年輕人更容易改變思想或行為。但這一模式在已有研究中較少出現。
最新研究
那么,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到底是更符合積極更新模型,還是更符合固定傾向模型呢?態度變化的可能性在不同年齡的群體中是否存在差異?人們在哪些方面的行為觀點更容易發生轉變呢?Kiley和Vaisey的最新研究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他們將兩個抽象的理論模型具體化為可檢驗的統計模型,使用組合模型對2006 – 2014年美國綜合社會調查(GSS)中的183個態度和行為問題進行了分析,包括對政治、言論自由、種族和性別角色等看法,以及在酒吧社交或去教堂做禮拜等在當代美國社會中非常重要的行為。Kiley和Vaisey使用的方法與常規模型不同,能分離持續或長期的觀念改變,和非持續或暫時的態度變化或測量誤差,以便估計積極更新,即長期態度轉變的程度,檢驗并比較上述的兩種觀點。

圖1 183個態度和行為項目的分類
人們的觀念行為是否會變?
Kiley和Vaisey發現,在分析的183個態度或行為問題中,40%沒有顯示出積極更新的跡象。對于幾乎所有問題來說,測量誤差或暫時的態度變化都比持續的觀念轉變更為常見。
此外,積極更新的程度很小。對于GSS調查中的大部分問題,只有1%的應答者出現了持續的態度或行為變化。發生2%以上態度轉變的項目僅占20%,且沒有任何一個項目的觀念或行為變化比例超過5%。

觀念改變的年齡差異
在觀察到積極更新的108個問題中,僅有22項存在年齡差異,剩余的86項并未表現出觀念轉變的年齡異質性。對于絕大部分存在年齡差異的積極更新項目,觀念或行為的長期變化在年輕應答者中更加普遍。
在某些問題上,例如社會信任感、政治觀點、醫生是否應該允許晚期病人死亡,以及公司是否應該雇傭和提拔女性來減少歧視,30歲以上的人中并不存在積極更新的跡象。這說明這些方面的觀點或行為遵循“易感年齡”模式。對于其他問題,比如兒童受歡迎的重要程度,以及政府在醫療保健上的支出,年長群體中依然會出現長期的觀念轉變,盡管明顯少于年輕人。這符合“日漸固執”假設。

然而,有8個問題顯示出了相反的年齡差異,即年長者比年輕人更可能發生觀念變化。這些項目包括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對破產情況下自殺行為的看法、以及年長父母是否應該與子女同住等。其中某些問題可能是個體在年齡增長或衰老后才會考慮的,因此年輕人對此沒有形成明確觀點。
哪些觀念行為更容易變?
在性別、家庭、種族、性和公民自由等方面,一半以上的問題沒有積極更新的跡象,其中有部分僅在年輕人中發現了觀念變化。人們在早期的社會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對這些議題的看法,因此在這些方面,人口層面的文化變遷取決于代際更替而非個體的觀念改變。
然而,個人的態度或行為在某些方面發生了更多的轉變。這些問題主要可被分為三類。其一,依靠外部機制(external mechanisms)維持觀點和行為的項目。比如,相比政治意識形態變化,政黨身份的轉變更為持久,因為后者需要更改公共登記。社會行為的變化(如去教堂、社交)比個人態度的變化(如政治意識形態)更有可能持續。其二,指代對象有所改變的問題。某些項目雖然用語一致,但實際指代的對象可能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例如,對聯邦政府行政分支的信心可能會因為在職總統的變化而改變。最后,具有公共和政治顯著性的話題更有可能發生觀點轉變。研究發現,關于同性戀權利的態度看法經歷了較大變化,尤其是在同志的公民自由和同志婚姻方面。
嚴八課代表
最后,嚴八來做自己的課代表,給大家劃重點!
1. 與積極更新模型相比,固定傾向模型更好地描述了個人的觀點和信念(變化)。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并不容易發生實質或長期的變化。
2. 在絕大部分出現積極更新且存在年齡異質性的行為或態度問題上,年輕人比年長者更可能發生改變,持續變化在年輕受訪者中更為集中。
3. 依靠外部機制維持、指代對象發生變化、或具有高社會關注度的議題體現了更多的態度和行為變化,社會行為的變化比個人態度的變化更可能持續,但人們對性別、家庭和種族的大多數看法較為穩定。

參考文獻
Kileya, K., and Vaiseya, S. 2020. Measuring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ersonal Culture Using Panel Dat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5(3): 477-506.
本文作者&編輯
張露尹
牛津大學社會與人口學研究生
本文責編
張洋
密歇根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