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游泳冠軍因跑步不達標被淘汰,醫生們表示:我們晉升也這樣
原創 界弟 醫學界
你品,你細品。
這兩天,傅園慧、王簡嘉禾、余賀新等一眾游泳健兒同時登上熱搜,引起了廣大群眾的熱烈討論,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9月26日,2020年全國游泳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達標賽正式比賽首日,多個成績打破了紀錄,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情。
與往年比賽不同,本場全國游泳冠軍賽將體能測試加到了競賽環節中,規定游泳預賽進入前十六,同時體能測試進入前八才可以進入決賽。
體能測試共有5項,垂直縱跳高度測試、30米沖刺跑計時測試、引體向上最大次數測試、軀干核心力量測試(4個方位)和3000米計時跑測試。
傅園慧在女子100米仰泳預賽中,她以59秒48的成績排名第一,是預賽所有選手中唯一突破1分鐘大關的。然而,由于體能測試成績未進入前八,她無緣決賽。



網友們對這樣的規定紛紛表示難以理解。事實上,這樣的測試標準不是泳協自作主張,而是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在今年年初下發的通知《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評分標準》制定的。
當下,國內各個體育項目都要求訓練體能并進行測試競爭,全國大賽的參賽資格、晉級名額也與體測成績掛鉤,甚至連象棋選手也要通過體測才能參加全國象棋男子甲級聯賽。
看到此情此景,不知身為醫生的人是否感到似曾相識。
在當前的醫生考核評審制度下,科研論文及課題占據了相當比重的地位。一個醫生能否晉升職稱,不是看你救治了多少病人,完成了多少手術,而是看你拿了多少課題,發了多少文章。
其中尤其看重的SCI論文,已經變成了很多醫院的“政績工程”,院長一開會就比這個,醫生水平的高低也全部以SCI論文一把尺子量到底。
背后的邏輯是,對臨床醫生的臨床水平做出評價是困難的,而科研層面包括發表文章數量、累計影響因子、被引用次數、獲得的基金層次和額度等是比較容易量化評價的。伴隨著各式各樣的醫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支指揮棒。
然而,這種“唯論文,唯課題”傾向可能正在逐漸摧毀臨床醫生的業務能力。臨床醫學培養的是醫生看病的能力,需要醫生從一個一個病例中不斷積累經驗,鍛煉出臨床思維,發展自己的共情、溝通和決斷力。當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琢磨如何發表SCI論文時,留給患者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這樣的局面,不就是逼著游泳冠軍練跑步嗎?
在“科研大棒”的指揮下,也滋生出了論文詐騙和論文造假等陰暗的角落,令不少醫生墜入深淵。
前不久,泰州姜堰警方跨省抓獲12名初、高中畢業生組成的犯罪團伙。他們詐騙了1000多位醫護人員,以代寫、代發論文為由,根據發稿期刊級別和發稿字數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費用,涉案金額高達600多萬。


去年4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分層分類制定評審標準,提高基層衛生人才評審的專業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同時優化評審條件,基層衛生專業職稱外語成績可不作為申報條件。關于論文、科研要求,不作硬性規定,可作為評審的參考條件。
2020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和《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9月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

如同破了記錄的游泳冠軍們,卻因為體能測試不合格失去了決賽的資格,不是白白浪費了奪冠的機會嗎?
來源:醫學界
作者:楊自逸
校對:臧恒佳
原標題:《游泳冠軍因跑步不達標被淘汰!醫生們表示:我們晉升也這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