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家港縣域“強村群”的突圍術:搶抓城市溢出,抱團引進項目
昔日蘇南“邊角料”,躍升為全國“明星城”,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高速發展的背后,是以永聯村為代表的“強村貢獻”。
不過,盡管張家港村集體經濟基礎總體良好,但發展瓶頸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村集體收入來源單一、產業層次較低、各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都是蘇南“強村群”的突破方向。
9月22日,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主場活動在張家港永聯村召開。與此同時,永聯村這個“明星城”中的“明星村”,也迎來了建村50周年。
在這場屬于農民的盛會上,人們也不禁將目光聚焦于會議的主辦地張家港。是什么,為以永聯為代表的張家港“強村群”注入了持續的生命力?

航拍張家港市市區局部。人民視覺 資料圖
永聯的“可復制和不可復制”
9月22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主場活動在張家港永聯村拉開帷幕。
農村是大舞臺。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云表示,要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本次主會場活動的舉辦地,“蘇州經濟第一強村”永聯村,正是鄉村發展的杰出代表。
數據顯示,永聯村經濟總量目前名列全國行政村前三,上交稅收高居第二。 2019年,永聯村村民人均純收入5.8萬元。要知道,張家港曾是“邊角料”,永聯村則曾是“邊角料的邊角料”,但如今,卻成了“明星城”中的“明星村”。
江蘇永鋼集團是永聯村的主要經濟增長來源。這家最初由村辦企業永聯軋鋼廠改制而來的鋼鐵企業,2019年實現產值750億元,利稅56億,村級可用財力1.68億元。
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如此形容道,永鋼集團之于永聯村,“就像一個麻球”。
也就是說,永鋼集團是麻球的“內核”,外面包裹著的是農民,就像芝麻一樣。吳惠芳說,永聯這么多年的發展,成功實現了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城鎮化。
他認為,永聯村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化、產業化帶動牽引農村的城鎮化,進而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路徑。
這其中,永聯經驗有幾個“可復制不可復制”。吳惠芳認為,永鋼集團不可復制,永聯小鎮不可復制。
但是,“永聯村的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徑可以復制,永聯村選擇產業的眼光可以復制,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可以復制。”吳惠芳說。
承接城市溢出,積極融入對接城市
在城鎮化高度發達的蘇南地區,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正不斷加快。積極對接城市,承接城市化的溢出,成了不少強村的現實選擇。
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楊舍鎮)福前村位于張家港主城區的北側。隨著張家港主城的不斷擴張,福前正愈發地進入城市經濟圈。
在福前村,7000平方米美食街目前已基本建成,由拆遷過渡房改建而成的共享農莊即將開門迎客,800畝的生態采摘園也迎來了豐收季。
“到今年年底,一條延伸到福前村的城市主干道剛好通車,城里人可以第一時間到我們這來嘗鮮了。”福前村黨委書記趙國忠介紹稱。
據他估算,有了這個項目,福前村村級可用財力年底有望突破2000萬元。
澎湃新聞從張家港市獲悉,這些年,通過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農民能夠分享更多二三產業增值的收益。
同時,鼓勵引導村集體越來越多地投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類項目載體建設,在提升農村的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同時,也為村集體提供了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避免“單打獨斗”,產業實現抱團發展
在張家港長江邊,總投資5億元的張家港市冶金工業園錦豐鎮五棵松科技園,已經“拔錨起航”。
五棵松科技園盡管位于長江邊,遠離張家港主城,但緊鄰滬蘇通鐵路跨長江大橋五棵松路高速出口,放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卻有了明顯的區位優勢。
而這個科技園成立背后,是由當地7個經濟一般村聯合投資興建,接下來將引進智能裝備、精密機械、新材料等行業的優質成熟企業和初創企業入駐。
未來,科技園將打造聚集創新資源、高新科技、高端制造的多功能工業載體,成為園鎮產業創新的新地標。
據錦豐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項目,預計每年可為7個村帶來收益2400余萬元,從而為鄉村振興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此抱團發展,也讓農村產業層次問題得到了緩解。張家港市政協副主席、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江坦言,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土地等發展資源日益緊張,農村可持續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村集體收入來源單一,大多為工業廠房出租,但產業層次相對較低,散亂污問題不少;各村之間發展不均衡,一些經濟一般村的年收入僅僅是強村的一個零頭。
數據顯示,2020年張家港村級集體規劃新增經營性項目71個,計劃投資額近40億元,其中列入重大項目的有18個,重大項目投資額占比36.64%。
搶抓美麗經濟機遇,“烏雞變鳳凰”
如果遠離主城,沒有區位優勢,還受制于多少有些痛苦的產業轉型升級,該怎么辦?永興村的“意外崛起”無疑是一種答案。
張家港保稅區(金港鎮)永興村位于長江邊,地處張家港、江陰、靖江和南通四地的中間位置,可謂“四不靠”。
然而近年來,借長江大保護背景下,“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的東風,這個昔日默默無聞的江邊村落,蛻變成了“網紅村”。
澎湃新聞注意到,去年,“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啟動,對沿江企業、碼頭、養殖場進行全面清理,將四分之三的生產岸線調整為生態岸線,打造140萬平方米濱江親水景觀帶。
這讓永興村看到了機遇。主動融入“張家港灣”建設,永興村在綠化環境整治、村莊風貌改造和文化內涵提升等方面進行發力,目標實現“最美江村”和“最美江灣”的融合。
“我們永興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保護生態的過程中帶動鄉村旅游,老百姓能夠直接從這里面得到實惠。”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黃學賢表示。
他說,為了讓江灣邊更富風情,吸引更多游客,永興村還將打造明清文化古街和紅色文化紀念館,來承載“最美江村”的歷史文化記憶。
澎湃新聞從張家港市獲悉,目前,張家港58個村村級可用財力超1000萬元,正是這樣一個個的生動實踐,共同構筑起了蘇南“超級強村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