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固鏈|被資本爆炒的集成電路出現估值風險
【編者按】
2020年上半年,工信部組織開展了產業鏈固鏈行動,聚焦重點產業鏈,以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欄目推出“固鏈”系列,在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關注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
本文從集成電路產業火熱的現象出發,思考資本盛宴之下,產業該如何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前些日子我參加了2020年集成電路的制造年會,有朋友調侃參會收獲如下,頗具畫面感:

以上雖是戲說,但現實卻耐人尋味。
近年來,集成電路產業越來越受到上層和智庫的重視,產業熱情猛漲,各地政府無論有無實力,開工、建廠不休;各路基金無論懂不懂產業,募資、投資不止。產業外部的“巨無霸們”頻頻跨界“創芯”,產業內部更是出現創業潮、路演潮。
資本如潮而至,為久旱多年的產業帶來了甘霖雨露,但也帶來了“溺亡”的風險。

9月17日,2020第23屆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年會暨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論壇在廣州召開。
風險之一:集成電路的投資不是短跑、快跑,而是長跑、接力跑
由于集成電路產業的固有屬性,在知識產權、流片、人力等各方面都要投入重金,企業的融資往往不止A 、B、 C輪,甚至要走到D、 E、 F輪,年年有壓力,輪輪缺資金。鑒于此,產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律,A輪看技術產品,B輪看銷售訂單,C輪看客戶結構和路線方向……每一輪都有自己的要求,在哪一輪說哪些話、做哪些事都是有規律、有規則的。
但是產業虛火旺盛,再加之產業外資金的助推,這些規則正逐漸被各類攪局者破壞。企業還沒有成熟,就已經享受到了成熟的估值,這種硬生生地揠苗助長只會破壞行業規律。企業還處于沒有產品、沒有客戶、沒有銷售的三無狀態,就開始按照三億、四億、五億的估值進行融資,未來假如技術發展不達預期、假如客戶開拓不達預期,甚至市場融資環境不達預期,到時候如何有能力提高估值,進行下一輪融資?
這些被資本強行拔高的企業對外將面對新投資者的挑剔和篩選;對內還有投資方“反稀釋條款”的壓力,必須要扛住估值,向上、向上、再向上。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斷炊、融不到錢,最終面臨現金流斷裂的風險。
細數前些年A股的半導體上市企業,從企業成立到上市敲鐘成功往往需要五六年,甚至十數年之久。產品細細打磨、市場摸索透徹,慢慢成為細分領域的王者,十年磨一劍,一劍定乾坤。但現在情況卻完全不同了:資金多、資本方多、投資從業人員多,項目盡管也在增加,但出現了“僧多粥少、水漲船高”的局面。資本熱、創業熱和芯片熱三熱合一,集成電路領域也出現了“概念融資”、“PPT融資”,估值盲目高企,企業攀比融資,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風險之二:估值炒多高,投資機構的風險就飆多高
投資集成電路企業的機構,本就要面對投資額大、風險大的壓力,現在又要面對項目標的爭搶多,估值高的新風險。現在新投資方如雨后春筍,項目路演參與的投資經理多如牛毛。譬如碧桂園、恒大等紛紛打集成電路項目牌,集成電路地產閃亮登場;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無霸也進入集成電路投資中,產業內部的投資也跟著互聯網大咖們騰“云”(云計算)駕“物”(物聯網);傳統的整機廠商無論是白電還是黑電,都在講著百億集成電路投入的故事;乘風而來的還有紅杉、高榕、高翎等知名美元基金,他們帶著大筆的資金進入。創投行業不再是1990年代末期2000年初期的野蠻生長期,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淘汰期。
專業機構清科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一級市場估值平均漲了接近四倍,二級市場卻從超過5000點一路下泄接近一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PE(市盈率)差、估值差正在飛速減小,這帶來了切切實實的投資風險和投資壓力。這邊面對著新形勢下的巨大競爭壓力,那邊又面臨著一級市場項目的高企估值帶來的投資風險,機構的日子相當不好過。
更有甚者,集成電路產業從不缺欺騙式創業者,一些非專業的基金很容易中了槍,入了套。
集成電路產業曾經掀起過一輪大干快上的熱潮,結果爛尾的,破產清算的,大打出手打官司的、股東起爭端的,讓一個個曾經火熱的項目曲終人散。
風險之三:行業有周期,產業有冷熱,夏天的熱情謹防冬天的酷寒
現在行業正處于資本和企業的“蜜月期”。企業拿個概念,畫個動人的藍圖,組個看似夢幻的團隊,就能圈錢圈地。待熱情消退,融資環境冰凍,行業從夏天進入冬天。不客氣地說,這一天正提前來臨,隨著整體資金鏈的緊張,最近一段時間,一級市場基金的募資難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募資難必然會逐級傳遞到企業,最后演變為“融資難”。如若未來企業業務不達預期,再遇到融資困難,到時候投資者和創業者可能相互指責,甚至在股東會上兵刃相見。
風險之四:行業浮躁,匠心變功利心
資本為實業帶來了大把發財機會,工程師們或公司中高層自然會算賬,辛辛苦苦打工一年稅后收入不過幾十萬元,還不如出去組隊創業賭一把,在資本高強度的追逐下,穩賺不賠。估值有多高,技術和市場從業者的焦躁和壓力就會有多高。這兩年尤其是今年,很多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離職人員迅速增多,導致招聘中高層技術人員很困難。一方面國內小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增加,有些并不適合創業的方向,也硬生生東拉西扯拼湊了團隊開始路演、募資。
在資金、融資的亂局下,工程師的匠心變成了功利心,踏實肯干變成了務虛講故事,這已經成為嚴重阻礙產業發展的大問題。長遠看,這才是自主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最大風險。
風險之五:企業數目大肆擴張,逆規律地從匯聚走向發散
隨著資金的涌入和推動,無數集成電路企業的二把手、三把手甚至N把手都出來創業,做與母廠類似的產品,企業數量開始爆發。據統計,2020年8月份前轉產半導體的企業接近一萬家,真可謂是新時代的萬家燈火。

這種企業數目的快速擴張,亂了節奏、散了團隊。企業多了、項目多了、會議多了、活動多了,產業的聚焦度卻低了、少了。不少骨干力量跳槽離開成熟的平臺,去了剛剛設立的企業博股權、博上市。人才流失帶來產品和技術流失的趨勢成為上市龍頭企業的陣痛。
目前全產業看似人頭熙攘,氣氛熱烈。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大部分企業走相同的賽道,做相似的產品(可能底層代碼都是相同的),真可以說是不變的面孔、熟悉的配方。
今年的夏天是個非常態的長夏,直至9月末依然有夏末的余溫,這正像是現階段中國半導體的夏天。在燥熱的夏風里,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建設迎來了高潮。但就如同對中國股市的期許一樣,我們不希望集成電路產業出現“快牛”,“猴市”,更不希望出現“慢熊”,我們希望這個產業能夠 “慢牛”,能夠長遠、健康、持續向上的發展。
(作者顧文軍系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