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度觀察|創造更多正規賽道:上海如何打好金融科技這副好牌
金融科技近年來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風口,獲得了快速發展和極大關注。這個現象的有趣之處在于,行業特性決定了金融科技從來都是在金融業具有非常關鍵地位的,最近幾年金融科技受到極大關注實際上折射出了我國金融業發展還存在很多不足。未來要通過正規金融的發展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也為金融科技創造更多的正規賽道。
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浪潮會在證券、保險、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更加突出。上海是中國金融發展最為完善的地區之一,在這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要進一步推進相關領域的金融科技發展。為更好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進一步改善法治環境,提高契約執行效率。同時,將上海建設成年輕人更為宜居的城市,從供需兩端促進金融科技發展。
金融科技發展折射我國金融供給不足
金融是科技密集度,特別是信息技術密集度最高的產業之一。
一方面,金融業需要各種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來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交易的完成。金融業務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信息不對稱,過高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交易無法有效完成,甚至完全無法交易。貸款機構不了解借款者信息會要求提高利率,降低貸款量等。保險公司不了解保險者信息會提高保費,甚至拒絕提供保險。投資者會由于不了解企業信息不愿意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為了獲利,古往今來的金融機構都想盡辦法投資各種信息技術。例如,羅斯柴爾德家族有遍布世界的信息網,快人一步獲得信息進而獲利。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業較高的利潤率,能夠為合適的技術支付較高的價格。這就導致各種技術會爭相在金融場景中使用,獲得高收益。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力量使得各個時代的金融業都采用了自己時代最有效的信息技術。郵政、電話、電報等技術都最早在金融中發揮了作用,也深刻改變著金融業的形態。
在這樣一個大趨勢下,金融科技實際上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而應該是見怪不怪。當前金融科技的背后是信息化發展到數字化階段。這在技術層面依賴三大支柱:信息處理能力、通訊能力和存儲能力。伴隨著芯片等信息處理能力和通訊速度的指數增長,出現了海量數字化信息傳輸與處理。存儲能力的指數增長,為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承載空間。這三大能力產生了數字化的一系列技術趨勢:大數據、云計算、加性制造、加密安全、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等。這些技術使得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邁出了巨大一步,也就自然在金融中獲得了廣泛應用。
但是,我國的特殊性在于,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加是折射了正規金融的供給不足。我國對于各類金融牌照控制很嚴,競爭不充分,金融基礎信息數據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等等,這就導致了金融包容度不高,而且極化嚴重。在供需不匹配的情況下,各種數字技術平臺紛紛繞過正規金融機構,從事資金方匹配、借貸等活動。例如,2015年左右的P2P開始風起云涌。實際上,這些金融科技很多是我國監管規則不統一下影子銀行的翻版。
從這個意義上,發展金融科技宜疏不宜堵,不能簡單限制某些金融科技的發展,或者限制某些場景的應用。要進一步加快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業做大做強,才能更好的為科技與金融結合創造正規空間,擴大賽道真正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
以資產配置行業和供應鏈金融為突破,完善法治促進上海金融科技發展
在擴大正規金融,促進金融科技發展中上海要起到排頭兵作用。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道路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依托長三角經濟帶,金融和實體經濟相互促進。在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中存在優勢。
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是在廣大消費者的日常場景。例如通過支付寶等打通貨幣市場基金,提高儲蓄收益率,移動支付便捷了各項交易,網絡借貸方便了日常消費等等。未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進一步完善,資產配置領域將會成為下一個發展方向。居民投資渠道正在逐步從簡單的理財、樓市逐步到股市、債市和保險等。隨著資產配置需求的加大,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存在大量用武之地。例如,以投資者個人畫像等數據驅動的智能投資顧問會更加提供個性化投資方案,提供更為精細化的保單設計等。
上海在資產配置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正在成為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九成以上外資私募機構等紛紛選擇落戶上海,已有合資證券公司7家,合資基金公司23家。2020年1月,首家外商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保險(中國)選擇上海開業。在注冊制的推動下,中國股市將會真正成為居民財富配置的核心選擇之一,上海的交易所資源有力保障了上海的資產配置中心地位。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上海在未來資產配置領域存在巨大的金融科技紅利。
在資產配置領域以外,上海在供應鏈金融領域也存在巨大的金融科技紅利。長三角是中國最有活力的發動機,同時,也是內部聯系最為廣泛的城市群。以密集的產業聯系為依托,通過進一步發展區塊鏈等技術,在科技賦能下進一步發展供應鏈金融。
要將金融科技的潛力轉化為實際的紅利需要進一步加強上海的法制建設,特別是與倫敦和紐約在相關金融業務方面法律的兼容性。金融和科技都是高度契約密集型產業,需要強大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只有進一步優化法律環境,更好服務企業,才能激發市場內生動力,帶動金融和科技的良性互動。此外,進一步將上海建設成為更加宜居的城市,吸引更多人才來到上海。特別是要將上海建設成為年輕人宜居的城市。年輕人對科技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都是最高的,激發年輕人活力能夠更有效地促進科技與金融的快速結合,更好地提高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作者于澤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