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19日通報稱,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據介紹,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系和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并適時安排公眾參觀。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在劉公島附近海域出水(9月17日攝)。
鐵甲存放于脫鹽池進行保護處理
經過測繪記錄,鐵甲于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劉公島上,存放在專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進行保護處理。據《中國駐德大臣李與德國旦丁伯雷度之伏爾鏗廠兩總辦訂定遠艦合同》記載:定遠艦鐵甲為康邦鐵甲,即鋼面熟鐵甲的復合裝甲。鐵甲為一整塊,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本年度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的重要收獲。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介紹,“定遠艦”是清朝委托德國旦丁伯雷度(該地二戰后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1885年入編北洋海軍后,“定遠艦”被列為海軍旗艦,1894年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主動開炮迎敵,其主炮威力與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在海戰中有著不俗的表現,一度被譽為“永不沉滅的定遠艦”。在后續的威海衛保衛戰中,“定遠艦”不幸被日軍魚雷艇偷襲而中彈受損,緊急移船到劉公島東村外擱淺,不久即因戰局崩潰主動自爆。戰后,“定遠艦”被日軍大肆拆卸,武器與艦材被當作戰利品運去日本。
采用行車吊裝抽沙管輔助潛水員作業
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甲午戰爭時期北洋海軍艦艇遺址的考古工作,連續發現探索了致遠、經遠等北洋海軍主力戰艦遺址的相關情況。
威海衛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終戰之地,為探明威海灣內北洋沉艦的保存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受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委托,自2017年開始,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聯合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調集國內水下考古、物探人員開啟了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并于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對沉艦遺址進行了第一期專項調查,確認為原主炮臺位置,首次發現了一塊鐵甲,確定為清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在2019年的這次水下考古探索中,考古隊利用多波束、淺地層剖面等海測儀器采集遺跡數據,并結合文獻材料,準確鎖定“定遠艦”的埋藏位置。隨后,考古工作選擇在遺址上方進行抽沙作業,在深達1至3米的厚厚泥層下,發現、逐步揭露出一段艦體遺跡,并采集提取部分沉艦遺物。
據介紹,沉艦遺址面積與抽沙工作量較大,需要對所選調查區域進行準確定位,加之潛水員在水下較難控制沉重的抽沙頭,因此,本次調查采用行車吊裝抽沙管輔助潛水員作業,并通過全面罩通訊設備與平臺對接指示抽沙頭的移動。抽沙管搭配有GPS定位設施,可實現抽沙與海底遺跡的精準控制。
此外,抽沙作業海域位于劉公島景區,屬于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為防止抽沙渾水擴散,考古隊自行設計制造了浮動過濾網,周邊加護圍擋,在有效收集出水文物的同時,又確保了抽沙污水不向外擴散。
出水鐵甲將適時對公眾開放
為進一步核實定遠艦整體保存狀況,2020年8月至9月相關機構再次開展定遠艦遺址第二期調查工作,目前已經陸續出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徑彈藥為主,并基本摸清了艦體殘骸的整體情況。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表示,定遠艦鐵甲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的發現,不僅提供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成為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對北洋海軍、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后期,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系和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并適時安排公眾參觀。
(原標題《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重約18噸 是定遠鐵甲艦身份關鍵證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