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古籍新書·2020年秋季|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

古工委微信聯盟
2020-09-19 17:08
翻書黨 >
字號

《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全2冊)

張忱石 撰,中華書局

《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一書,收錄唐尚書省右司兵、刑、工三部十三司郎官的姓名及其史實,按人物時代次序排列,起自唐高祖武德元年,終于唐哀帝天祐四年。每一人名下輯錄的史料,主要是其授任該司郎官的史實,兼及籍貫、世系、出身、歷官、交游、著述、才藝等內容。書后附有人名索引,可備查檢。

國學經典典藏版系列叢書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傳承創新,從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精心篩選最具代表性的典籍,鑄就百部“國學經典”。如今精益求精,再次傾力打造“國學經典典藏版”,以精裝書的形式呈現給讀者。這是繼我社“國學經典”百部叢書后的又一力作,所選皆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例上以原文、注釋、白話解讀或簡析等形式對經典著作進行明白曉暢的注解,以全本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引領讀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閡,真正親近經典,領悟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閱讀之旅中獲得通透暢達的人生智慧,對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全80冊)

王建朗 馬忠文 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本書為“珍稀日記手札文獻叢刊”系列之一種,精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31種,高清彩色掃描底本,灰度制版印行,每種日記均撰有提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從成立開始,就十分重視圖書資料和檔案文獻的搜集、保存和整理工作。七十年來,陸續入藏的文稿、書信、電稿、日記、年譜、奏折、契約等原始文件文獻,數量達十九萬件,是目前學界公認的收藏近代珍貴史料較為集中的學術機構。

在其所藏中,晚清民國時期的人物日記格外引人注目。據初步統計,館藏稿本、鈔本日記約110種,其中大部分是稿本。每種日記篇幅、數量差異很大,有前后延續一、二十年到四、五十年者,也有殘篇斷簡,敘事僅有一年半載乃至數月者。一些零星的稿本日記不僅記述時間短,而且屬于小人物的日記,撰者很難考訂,館藏多以“佚名日記”著錄。其大部分鈔本日記則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研究太平天國史,從全國各圖書館、博物館抄錄的有關晚清官員和士人的日記(節選)。經衡量比較,編者從中選出31種付印,如《定邊日記》《李星沅日記》《吳燾日記》《張朝墉日記》《潞生日記》等。這些日記撰者既有晚清督撫重臣,也有北洋政府高官;既有名士學者,也有世家子弟。每種日記雖篇幅長短不同,卻都是反映近代社會劇烈動蕩和變遷歷史的珍貴文獻。透過這些日記主人的筆觸,折射出近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多重面相。

《東浙讀書記》(全2冊)

李圣華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南宋而下,浙江以錢塘江為界,逐漸形成了浙西與浙東兩大地域性學派,衍至明、清兩代,兩浙學術興盛,尤為令人矚目,浙東學派代表性人物有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等;浙西學派代表性人物有呂留良、陸隴其、朱彝尊等。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曾謂“浙西尚博雅,浙東貴專家”,允為精確之概括。兩浙之學薪火相傳,代有其人,著述藏在名山,為近代學術之淵藪,其亟待抉剔整理,至今猶為未竟之業。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李圣華先生研述浙學多年,探賾索隱,撰成《東浙讀書記》一書。該書為作者數十年來披閱南宋以后浙人著述、明人別集之部分札記。凡十卷,三百五十篇。倣提要、敘錄體例,敘諸書梗概,考述源流,論其旨歸,兼述人物事跡,考鑒版本,訂正訛誤,拾遺補闕,燭深照遠,勝義良多,極便利用。

《明清珍稀食貨立法資料輯存》(全10冊)

楊一凡 王若時 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古代食貨立法從形成、發展到高度完善,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演變過程。本書收入從明清珍稀典籍中輯錄、選編的食貨立法資料31種,其中明代16種,清代15種。除個別者外,均是首次出版。文獻版本珍貴,內有明刻本、清嘉慶以前刻本、孤本、抄本和輯佚成果28種。其中,輯佚成果6種,孤本7種。從國外復制的資料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本書所收文獻是研究明清史特別是法制史的珍貴資料。它的影印出版,無論是對于搶救中華文化遺產還是對于學術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

《正續清經解類編》(全60冊)

(清)阮元 王先謙 編,虞萬里 類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皇清經解》,又稱《清經解》,是清代訓釋儒家經典書籍的匯刻,清代阮元主編,道光九年(1829)刊刻完成。內容主要涉及經學,涵蓋小學、史地、算學、金石等諸多方面。此后,王先謙沿用原書體例,繼續匯集,刊行《皇清經解續編》,亦稱《南菁書院經解》。《續編》一面接續《皇清經解》,匯集乾嘉之后的重要經學著作,一面增入清初至乾嘉時期編者認為有必要收集而《清經解》未收集之作。于光緒十四年(1888)刊刻完成。

當代經學研究專家虞萬里,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將《皇清經解》及《皇清經解續編》所收書,按經學之類別重新統一編排,分經為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四書、五經總義、小學十類。每類之下,先收專著,后收圖譜類、校勘類、語言文字類著作。此之下,同類大致以作者時代先后為序。一改《皇清經解》《皇清經解續編》以作者為綱的編纂方式,且打破兩叢書前后分別編纂刊行的界限,一展清代經學之大貌,更有利于經學研究者按類索書,具有創新價值,為系統、全面研究清代經學發展提供了更為詳實的文獻體系。

《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分省輯刊》(全2冊)

常建華 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清代,凡重大刑事案件,需要以上行公文“題本”形式報皇帝作終審判決,批示后發到刑科抄發有關部門執行。此類題本被稱為刑科題本,完整地記錄了刑案中罪犯的口供、見證人及其他相關情況,包括姓名、年齡、職業、籍貫、家庭人口情況、人員交往、肇釁釀命過程及判決依據和結果等。刑科題本系司法過程中形成的文件,屬于法制史資料,是研究清代刑法制度以及司法關系等的重要資料;其中又保存了豐富的經濟、社會史料,對考察當時基層生活、生產及人際關系狀況,全面認識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是繼2008年《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出版后,對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所藏未刊嘉慶朝內閣刑科題本的又一次系統整理。全書按照省區分類,省區之下資料按照時間排序,一方面保持資料的整體性,另一方面突出區域特色。

《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全6冊)

張士閃  趙世瑜  朱振華  李海云  張帥  張興宇 著,齊魯書社

《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是國家出版基金2019年度項目,共六冊。

《禮與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國》一書是作者近十余年來深入田野進行民俗學研究的學術文集。共分為“理念與方法”“民間視角”“國家視角”及“附錄”四個部分,從理論到個案,從微觀到宏觀,試圖從不同方面與層次關注民俗文化所連帶起的中國社會生活實踐。

《禮俗互動: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整合》從“理念、概念與方法”“區域歷史的視角”“地方民俗實踐”“專題研究”的角度,遴選了二十余篇論文,圍繞著“禮俗互動”這個主題展開論述,代表了目前國內這一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扮玩:魯中三德范村的年節生活》以魯中地區三德范村在年節期間舉行的一種村落集體性社火表演“扮玩”活動為個案,從國家政治、民間社會、民眾生活的互動角度,分析其謀求族群認同、凝聚村落共同體的文化功能,揭示其復雜而深厚的文化生態中的各種復雜關系。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以濰北東永安村為個案,以田野研究為基點,結合久遠的區域地理變遷、悠久的國家歷史進程與地方社會發展脈絡,聚焦鄉村民俗儀式研究,并試圖在廣泛意義上探討地方民俗傳統的發生、傳承、知識系統與建構機制。

《個人敘事與地方記憶:魯中地區的顏文姜傳說》以發生在魯中地區的顏文姜傳說為個案,關注作為地方社會歷史記憶的一種文化傳承現象,是怎樣突出地發生在當代社會老人群體身上,對于文化與文化表象的一體化作聚焦性研究。

《梅花拳與鄉村自治傳統:冀南北楊莊考察》主要以近百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北楊莊村梅花拳與鄉村自治生活的發展、融合歷程為核心個案,從兼具歷時性、共時性的研究視角出發,走進、觀察并審視鄉土社會內部文化持有者的“生活世界”,重點探討當代鄉村自治組織和地方文化傳統的生成、邏輯運作問題。

《關學經典集成》(全12冊)

陳俊民 著,三秦出版社

《關學經典集成》叢書是關學研究第一人陳俊民教授畢生整理和研究關學典籍的重要成果。本叢書是按照真正意義上的“關學”這一原則和標準,對宋元明清700年間,關學從初創、發展到終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10余位代表性人物留存的18種關學精典作品的輯錄整理和點校。《關學經典集成》叢書共分共9卷12冊,包括《關學經典導讀》《張載卷》《藍田呂氏卷》《李颙卷》《馮從吾卷》《正蒙詮釋卷》《呂柟卷 》《關學人物卷》《韓邦奇卷》。該叢書是關學研究第一人陳俊民先生幾十年關學研究成果的匯集,也是對陜西地域除周秦漢唐文物遺存以外的思想文化成果的集中整合,是搶救保存中國傳統思想學術重要流派“關學”的經典論著,弘揚關學精神、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精品力作。所有作品,均由陳俊民教授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館藏的權威關學底本校本一手輯錄點校,是迄今為止收集最全、版本最善、校點精審的關學經典作品的整理本。該叢書是為梳理關學發展脈絡,傳承和弘揚關學精神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史料。

《說文同聲旁字義訓》

黃巽齋 黃青 編著,夏劍欽 審校,岳麓書社

本書以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為基礎,以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作為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兼采《廣韻》《爾雅》等文獻,根據甲骨文等新的文字考古資料,結合楊樹達先生等前輩的研究成果和作者個人多年的教學及研究積累,運用訓詁學和音韻學研究工具,進一步進行漢字個體的形音義關系及語源研究。

本書選取《說文通訓定聲》所收錄的漢字,進行逐一研究闡釋,尤其注重聲符與語義的關系及語源研究。根據凡抽象皆由具象而出的原則,尋根探源,解讀個體漢字的語源。《說文通訓定聲》在每個字頭之下先舉《說文》原文,講明此字的本義,再引古書文句和傳注作為例證。本書沿用這一體例,作者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復研讀考證,引入新的證據,加入個人的思考,既對前人的研究做了梳理總結,又闡釋自己的新發現新成果。本項目對《說文解字》和《說文通訓定聲》中解釋不妥或有誤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并進行了更為合理的闡述。本項目除引用古代文獻論述觀點外,還大量引用人們實際生活中仍在鮮活使用的湖湘方言做佐證。

《九寨侗族錦屏文書輯存》(全36冊)

譚洪沛 編,鳳凰出版社

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書稿尊重文書本身的歸戶屬性,以家族為單位編排,主要匯輯了散藏于錦屏縣北部侗族九寨地區20余個家族中的近6000份契約文書和鄉規民約。除了錦屏文書的傳統研究熱點林契、田契之外,還輯錄了大量反映侗族社區所特有的款約制度、訴訟糾紛、婚嫁禮儀、宗族組織自治乃至軍事活動等諸多方面的文書,對綜合研究清代以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治理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均具有重大意義。

《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全12冊)

(清)宋犖等 著,劉萬華 輯校,浙江古籍出版社

《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宋犖全集部分主要分為內編、外編、閏編三部分:內編收入首先宋犖晚年自訂詩文集《西陂類稿》,并收入宋犖詩文輯佚補遺成果,外編收入宋犖雜著,如《豫章祀紀》《如山于公年譜》《文康府君年譜》《商丘宋氏西陂藏書目》等;閏編收入宋犖友朋書札如《寶鑒齋錄存所藏宋牧仲存札》,《和松庵存札》等。附錄收入宋犖研究資料。宋氏家集收入宋纁《莊敏公遺集》《古今藥石》《四禮初稿》,宋沾《福山公遺集》,宋權《文康公遺集》,宋炌《西湄草堂詩》,宋至《緯蕭草堂詩集》,宋筠《綠波園詩集》,宋起《遙青園詩草》,宋華金《青立軒詩稿》,宋韋金《授研齋詩》等宋氏家族十六人的著作以及各人研究資料,另附有家族研究資料。

《近代鹽業史料匯編》(全48冊)

樊良新 編,廣陵書社

鹽稅作為晚清、民國時期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關乎國計民生,是影響社會穩定極其重要的因素。近代中國的鹽業政策,經歷了商專賣、官專賣與自由貿易三個階段,中國的鹽政主權也經歷了喪失與收回的復雜過程。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中國鹽業實現了近代轉型,其鹽政改革思想及鹽場開發、鹽業經銷、鹽稅征收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對當下的鹽業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匯輯近代鹽業史研究資料約一百四十種,內容涉及鹽務法令、鹽法討論、鹽稅問題、鹽業行政、鹽政史、食鹽檢定、鹽政辭典、鹽務稽核等方面,特別是重點收錄了四川、上海、云南、江蘇、福建、河南、浙江、廣東、山東等省,以及東北、西北等地鹽業生產、運銷方面的資料數十種,文獻來源于近代出版的鹽政官方文書、年度報告、統計數據、學者的相關研究著述、討論集等,是研究近代鹽業史的重要資料。

《近代詩文集匯編》(全100冊)

夏靜 主編,巴蜀書社

本匯編影印收錄近代人物的舊體詩文集100種。所收著作,為生活在19世紀中葉至民國初期人物(人物卒年下限略有放寬)創作的舊體詩集、文集。本編以擴充近代文學、史學資料為宗旨,注重資料的稀見性,所收大部分著作都是新時期未曾整理出版的初刻本,如蔣萼《醉園詩存》、楊葆彝《遁阿詩鈔》、鄒弢《三借廬剩稿》、錢振锽《名山集》等等。凡《清代詩文集匯編》《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等大型叢書已收錄者,不再重復收錄;原書詩、詞、文合刊者,本書僅收錄詩集、文集部分。本書為山東省一流學科曲阜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資助項目、曲阜師范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重點規劃項目。

《上海圖書館藏唐紹儀中文檔案》(全28冊)

上海圖書館 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紹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以民國首任國務總理而為大眾所知。他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回國后長期襄辦清廷的外交事務,多次主持與英國、日本、俄國等簽訂合約,是晚清著名外交專家。他參與清末新政,曾經是袁世凱的得力助手,又是辛亥革命后南北議和的重要參與者和促成者。后來由于政治理念不同而反對袁世凱,參與護法運動等。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牽涉到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與歷史變遷。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唐紹儀檔案,中文部分包含近兩千件各類公私原始檔案,時間跨度長,檔案種類多,涉及晚清民國各類重要事件與數十位重要人物,許多內容尤其是大量的條約、信札手稿,都是首次披露,十分珍貴,可以為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史、外交史、經濟史、制度史等提供具體而鮮明的細節,甚至可以糾正過去一些“成說”“定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明代雜劇全編》(全28卷)

譚帆 程華平 吳平 主編,上海書店出版社

本書是明代雜劇的影印叢刊本,包括明雜劇在內的古代戲曲,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代文人及統治者的輕視和禁毀,其中大量的戲曲劇本已散佚失傳。為保存這一珍貴的戲曲文獻,服務當今學術研究的需要,現由華東師范大學程華平、譚帆、吳平等教授主編,組織有關戲曲專家,將國內外現存的明代雜劇文獻進行搜集、整理、甄別,選擇學術性、資料性強、版本價值高的劇本共340余種,影印出版,以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古代戲曲研究提供便利一套珍貴的文獻史料。

推薦者

《唐文治年譜長編》(上下卷)》(全2冊)

劉桂秋 編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晚清以來人物年譜長編系列”之一。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工學先驅和國學大師。曾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及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前身) 監督(校長),執掌私立無錫中學(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前身)及無錫國專(蘇州大學前身)校政。著有《茹經堂文集》《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等。

本書以記述唐文治生平為主,兼收與其活動有關的文獻。文獻征集包括舊譜、日記、信札、文錄、詩詞、奏折等大量第一手資料。譜后附錄唐文治主要著述、人名索引、征引文獻等。書中對譜主有關資料、事跡多有考證,并引述學界成果,是研究唐文治完整的編年資料。

《顧校叢刊》(第一輯4種6冊)

顧廣圻 校勘,福建人民出版社

《顧校叢刊》是匯集顧千里校刻古籍的影印叢書。顧廣圻,字千里,清代文獻學家,畢生從事古籍校勘事業。嘉道間曾為孫星衍、張敦仁、黃丕烈、胡克家、秦恩復、吳鼒、汪士鐘等延請,主持校刻重要典籍。所刻均以校勘審慎、刻印精工而著稱,成為清代以來學界公認的校勘性善本。本叢書精選顧氏校刻之書數十種,分輯出版,并請專家撰寫影印前言。此為第一輯,含《禮記》《戰國策》《晏子春秋》《古文苑》四種。

《海派書畫文獻匯編》(全3冊)

黃顯功 張偉 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海派書畫文獻匯編》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史料集。全書分三卷,卷一為“理論序跋消息”,卷二為“人物 團體 展覽”,卷三為“潤例 詩詞”。收文1028篇,文獻來源主要為上海圖書館藏民國時期《美術界》《湖社月刊》《國畫月刊》《新藝術》《美周》《國光藝刊》《聯益之友》等64種美術期刊,并選錄了部分圖書序跋。依文獻出版時間列序,連載文獻相對集中編排,附“作者索引”“文獻名錄”以利查檢使用。本書對了解近現代海派書畫藝術狀況,研究上海美術史具有重要價值。

《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輯釋》(全2冊)

朱明歧 戴建國  主編,中西書局

上海市嘉定區明止堂古磚文化研究與保護中心長期致力于古代字磚、碑刻的搜集、收藏、展示、保護、釋讀工作,目前收藏有大量的宋代碑刻,主要出土于江西。

本書由上海市嘉定區明止堂古磚文化研究與保護中心領銜,聯合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學者協同開展研究,利用傳統烏金拓等技術制作拓片,并利用非接觸性掃描等技術制作圖版。全書共收錄館藏397件出土于江西的宋代碑刻,分為墓志和地券兩部分,墓志是記述死者生平,刻石埋于墓中;地券則是簡單提到死者生平、詳述后人購買墓地安葬死者的情況,以顯示死者對墓地的所有權,屬于實用物件。全書內容包括拓片、實物照片、認讀、注釋和研究,力求完整呈現明止堂館藏碑刻的原貌。

這些館藏碑刻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涉及年代考訂、行政地望、山川地理、人物生平、史事記載、民間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制度,還旁及碑刻工藝、書法藝術、語言文字等,集多種研究價值于一身,很好地再現了宋代平民文化的一個側面。

《義勇武安王關公集》(全2冊)

(明)呂柟 編,三晉出版社

關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三教并尊,圣、神、人合一,身后廟祀遍布九州的人中之圣,神上之神,其忠而遠識、勇而篤義的人格風范,在歷代不斷被反芻、回饋、深化,最終凝聚為能令整個華人世界肅然起敬的關公信仰。在歷史上,《義勇武安王關公集》對關公信仰的傳播和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相較于大量流行的、以各種通俗文藝形式呈現的關羽故事如《三國志通俗演義》等,它收錄了大量關羽史傳、碑記,在內容上更為接近正史,可謂塑造關羽忠勇仁義形象的一大基石。

本書為《義勇武安王關公集》的影印本,歷經胡琦初撰、呂柟編訂,吳玄叔、孫尚恕校補。全書共四卷二冊:卷一為“胡琦事跡編”,列十一圖——神像圖、世系圖、年譜圖、司馬印圖、壽亭侯印圖、常平冢圖、玉泉冢圖、崇寧宮圖、玉泉顯烈廟圖、追封爵號圖、制命篇圖;卷二為“胡琦實錄編”并附《侯辭操書》;卷三為“論說”,收胡琦等人所著關公事跡考論二十篇以及文序二篇,當陽碑記八篇;卷四收解州碑記及奏疏八篇、祭文十章、詩贊三十四首,以王世貞《辯失荊州說》并贊文收束全書。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眾閱讀研究(1949—1956) 》

王申紅 著,黃山書社

本書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閱讀群體為考察對象,開展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全民閱讀的研究。全書從閱讀的視角出發,綜合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閱讀群體的閱讀內容,探究其閱讀動機和閱讀特點,從中發現全民閱讀工作的社會性,得出全民閱讀工作的基本規律、知識構建,從而提升全民閱讀的理論研究,真實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掃盲運動為主要內容的全民閱讀,反映了黨和政府為提高大眾政治思想覺悟、文化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所做出的努力,肯定了大眾閱讀對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是中國當代閱讀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遯盦印學叢書》

吳隱 輯,西泠印社出版社

篆刻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篆刻藝術在明清時期的興起和繁榮,明清時期的印學理論著作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面貌,第一部印學叢書——《篆學瑣著》應運而生。《篆學瑣著》由顧湘所輯,成書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收錄了唐至清的篆學、印學論著30種。

民國時期,吳隱繼《篆學瑣著》之后輯成《遯盦印學叢書》,收錄了文彭《印史》、萬壽祺《印說》、沈野《印談》、汪維堂《摹印秘論》、朱象賢《印典》、陳克恕《篆刻針度》、馮泌《印學集成》、阮充《云莊印話》、馮承輝《歷朝印識》、王之佐《寶印集》、陳澧《摹印述》、葉爾寬《摹印傳燈》、董洵《多野齋印說》、魏錫曾《績語堂論印匯錄》、姚覲元《三十五舉校勘記》、葉銘《葉氏印譜存目》、王世《治印雜說》等自明以降的印學論著17種。吳隱在《遯盦印學叢書序》中寫道:“道光間虞山顧氏鍥行《篆學瑣著》,亦印學叢書也。其所甄錄,上逮唐之李陽冰、韋續,與吾叢書合并以觀,則援古證今,一以貫之矣。”可見,吳隱輯《遯盦印學叢書》的宗旨,是補充《篆學瑣著》,集其未輯之明清時期和成書于道光以后的重要印學著作。

吳隱(1867—1922),字石潛,號遯盫,又號潛泉,浙江紹興人。書工篆、隸,精繪事。光緒三十年(1904)與丁仁、王福庵、葉為銘等在杭州孤山創設“西泠印社”后,自設分社于上海,經營書畫篆刻用品,整理印譜、印論,輯印了大量的古印譜、明清名家印譜和印學理論圖書。

新中國成立以后,《篆學瑣著》收入了《續修四庫全書》,而《遯盦印學叢書》自民國印行后一直未曾重新整理出版,以致此書十分稀少,學者難得一見全貌。我社以國家圖書館藏民國十一年1922版為底本,重新整理分冊,并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陳振濂先生作序,影印出版,最大限度保持原書原貌,對目前我國藝術理論界,尤其是印學研究者來說,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

《陳寅恪文集單行排印本》

陳寅恪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寅恪先生作為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以其深厚的學養及獨到的學術眼光聞名于世。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二年間,我社陸續出版了《陳寅恪先生文集》七種——《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作為第一次對陳寅恪先生著作的規模性出版,《文集》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二〇二〇年是《陳寅恪文集》出版的四十周年,為紀念陳寅恪先生,我社先以影印的形式推出了《陳寅恪文集(紀念版)》。本次出版,對《文集》進行了重排重校,優化內文版式,在保留原有經典元素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封面與插頁,各品種單行發售,以面向更廣大的讀者。

    責任編輯:臧繼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苏尼特左旗| 呼玛县| 新民市| 尼木县| 稷山县| 商城县| 霍林郭勒市| 德保县| 皋兰县| 右玉县| 洞头县| 嵊泗县| 鹤壁市| 湘乡市| 楚雄市| 华亭县| 姜堰市| 长丰县| 盐边县| 普定县| 安阳县| 建瓯市| 洞口县| 碌曲县| 门头沟区| 桂东县| 原阳县| 滦南县| 虞城县| 谷城县| 连山| 略阳县| 广南县| 安宁市| 五原县| 根河市| 平度市| 安福县| 平定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