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那么有錢,給弟弟買套房怎么了”丨如何不成為“扶弟魔”
原創 壹心理

歐小宅、如歡|編輯
sebastian|封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自我價值感。
看到一個帖子。
一家人有兩個孩子,老大很優秀,賺大錢住大房子。
老二卻過得緊巴巴,到現在沒買房。
父母想讓老大給老二攢個首付,每月補貼房貸。
老大拒絕了。
父母痛心,罵老大心狠,“都是血親,就不能幫襯幫襯?”
老大也委屈,幾十萬不是小數。
帖子下面,不少網友跟貼:
不愿意回家,因為自己被父母當成弟弟的提款機……
給父母的生活費,他們拿去幫襯大姐,轉身卻對自己說錢不夠花......
過年拿著老爸給的一千塊壓歲錢正高興,卻發現妹妹有5千......
偏心這件事,之所以如此戳中網友,是因為很多人童年的不完美,就是由父母偏心引發的。
在家里,他們只有付出的份,卻沒有享受的機會。
他們是那個,被兄弟姐妹比下去的“落敗者”。

知乎有個話題,父母偏心到底有多傷人?答案里,充滿了各種委屈和無奈。
網友A說她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每次和妹妹鬧矛盾,都要被罵。
媽媽的口頭禪是:“你是大的,就得讓著妹妹。”
有次被妹妹用皮帶抽,她只是抓了一下妹妹的手,結果被媽媽罰跪。
連鄰居都開她玩笑:你好像后媽養的。
也許你會說:那都是小時候的事情了。
但其實,父母一旦開始偏心,就會形成慣性,直到孩子成年,還是毫無公平可言。
比如A說,逢年過節,她和姐姐都會回家看父母,臨走時,媽媽一句“路上小心”就把她打發了。
但對妹妹卻萬般不舍,還悄悄往妹妹包里塞錢。
“媽媽從來不給我,就好像我不需要一樣。”
不被偏愛的孩子,表面裝得堅強,背地里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他們常會質疑:我真的這么不討人喜歡嗎?
偏心的父母,動搖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會導致他:
a. 不自信
人在最初的幾年,一直被家里的兄弟姊妹“比下去”,他的價值感就會大大受挫。
就像小A,如今的她,在銀行工作,收入不錯,就因為父母偏心,所以她一直覺得自己外表光鮮,內心卻空洞不自信。
b. 不敢愛
電視劇《安家》里,受盡偏心母親傷害的房似錦,最初以為生活不過是茍且,愛情那是其他人的消遣之物,與自己無關。
所以被人表白時,她本能抗拒,不是不想,而是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原生家庭》的作者蘇珊說:一個人小時候看到父母對自己的嫌棄,他不會恨父母,而是覺得自己很差才不被愛的。
父母的偏心,代價都是孩子在默默承受。

我朋友羅先生說,他從出生那天起,就被他媽討厭。
但他無論長相還是收入,都比弟弟強,他一直不明白媽媽為什么要偏心。
是的,為什么父母會偏心?
其實除了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我還發現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父母的無意識本能。
就像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你可能就喜歡這種人,不喜歡那種人,父母也一樣。
一個朋友就說,或許是因為她自己性格活潑,一看到健談的大兒子,就發自內心的喜歡。
小兒子少言寡語,即使她頭腦告訴自己,小兒子的優點是沉穩,但還是不自覺地覺得老二無趣、情商低。
有覺知的父母,能意識到自己的偏心,及時修正。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完全無意識,一邊偏心,一邊罵孩子白眼兒狼。
還有一種父母,屬于愛無能型。
父母本身有能力生,但沒能力好好照顧,一旦家里孩子多,就更加有心無力。
他們希望孩子都能乖巧懂事,最好做提線木偶。
這種情況下,調皮搗蛋的自然不被喜歡,乖巧懂事的就更容易被父母偏愛。
不管怎么說,偏心這件事,都是父母的意識局限。
也許在他們的意識里,大的就該讓著小的;
也許,他們就是覺得開朗比內向好;
他們被頭腦中的固有觀念綁架,不覺得有什么。
可被比下去的孩子,經歷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否定,一次又一次的挫敗。
而這種被否定的帶來的低價值感,會在他成年后,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多困擾。
幸運的人,覺知到自己的問題,花時間療愈。
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尋求一種認同感,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不停的在不同的男人身上,尋找童年時缺失的父愛。

那么,成年后的我們,要怎么化解父母偏心帶來的傷呢?
a. 充分獨立
我有個朋友,自己買了套房,父母說幫忙裝修。
結果裝修好,父母就把房子鑰匙給了妹妹。
朋友氣不過,她爸媽卻說:“你條件好,幫下妹妹又沒什么損失。”
她氣消后,想想也是,房子好幾套,這個本來就是買來投資用的。
況且,一套房子的錢,對她來說賺到也很快。
如今,她跟父母關系還是很好,她說:“不為別的,就是想給孩子樹立個好榜樣。”
當你徹底獨立,由內而外感受到富足,你就不會再把自我認同和家庭綁定在一起。
你會有清晰的目標,家庭再難影響你。
b. 不要用父母的標準衡量自己
我有個來訪者,經常說自己如何慘,一直被父母壓榨,把他所有收入都拿去給游手好閑的哥哥花。
當我問他可以為自己做些什么時,他又沉默了。
我提醒他做兩件事,第一是不要認同父母對自己“不夠好”的評價,第二是停止用金錢去討好父母。
這也是走出偏心創傷的第一步,當我們不再用父母的那桿秤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停止自怨自艾。
c. 承認父母能力有限
比如我的父親,他有五個女兒,我是最小的。一般人都覺得,小的比較受寵,但是偏偏我被父親忽視了。
這是為什么?因為父親愛的能力有限,注意力廣度也有限。當他看到一個孩子表現好,他對她的關注自然會增加,另一個就會被忽視。
父母“厚此薄彼”并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能力有限。
看清這個,我們才能放下怨恨,內在就有了平和的可能。
d. 建構內在父母
想要父母按照自己的期待來愛自己,挺難的。
特別是在如今,你已經長大成人的情況下。
但是,長大成人也意味著,不曾被滿足過的部分,你有能力滿足了。
定一個“寵愛日”,這一天,已經成年的你,可以帶著你的內在小孩,去滿足各種不被滿足的愿望。
父母從來沒為你慶生過?那就自己給自己辦一場生日會!
小時候一直想要的東西,父母不給買?現在去買它!
委屈沒有被看見?寫下來,看看自己的委屈。
你在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內在建構了一個理想的父母。
而且這個“父母”厲害的多,也包容的多,他才是真的無條件愛你。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沒有誰可以真正定義你,哪怕是我們的父母。
如果你曾在父母那里被不平等對待,請記得,那不是你的錯,那只是你人生的另一個起點,僅此而已。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作者簡介:周周,心理咨詢師,NGH催眠師,溫暖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