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君毅:哲學中有一個又情又理的“東西”
我時常說,年輕的時候,好些觀念是從性格里面出來的。這里面有很多真經驗,真經驗是思想學問的背景。有時候,你的思想學問未必與你的真經驗配合,但思想學問的發展,彎來彎去的發展了,最后還是要與你的真經驗配合。
我后來的許多思想,可以說是環繞自己的真經驗。我思想中最高的那一部分都是環繞那些真經驗。就是說,有些時候是個人的情感,譬如當時我父親離開,離別當然是主觀的情感,但是主觀的情感也可以一下子普遍化的,就是我經驗到這個東西,不是我推論出來的。
當時我是覺得我一下子想到古往今來的人無數的離別,一下子個人的離別的悲哀變成了古往今來所有的離別的悲哀。當然這古往今來一切人我并不曉得是誰,而我這種情感有多大,我也不曉得。但這個是真的東西!一個既是情又是理的“東西”!
我的哲學中,宇宙也好,人生也好,最后的東西是什么呢?是一個又是情又是理的東西!不是情、理兩個,情的普遍化是理,理的具體化是情。
人年輕的時候純潔,心地干凈,歲數大了有時就趕不上年輕人。說心境的完全純潔干凈,我三十歲以前那時最純潔干凈,以后是不是一定就壞,當然不能這樣說,但是沒有這樣純潔,而且感情很弱,普遍的感情變得淺。
我舉個例,一次是我十七八歲的時候,到了南京。天上月食,很多小孩在打鼓,說天狗把月亮食了,許多孩子在打鼓要救那月亮,我看了心里難過得不得了。
我想,這些孩子打鼓怎么可以救得了天上的月亮呢?一下子我有一個感覺:像每一個小孩的心靈都向著天上的月亮,情感都掛在天上的月亮,好像無數的小孩,無數關連天上月亮的情感充塞于天地之間!我那時心里難過悲哀感動得不得了。或者這些小孩只是由習慣傳下來,隨便打打,但最初想到打鼓的人,他鼓在這里打,心情是向著天上,是要救天上的月亮。這一類事情,在我年輕的時候,時時出現,這就成了后來學問的根本。
這種經驗好像過去之后就沒有了。我后來的思想就是回顧這種我曾經自己親自受過的經驗,去說明這種經驗。說這種經驗完全是經驗主義所說的個別的經驗,我想也不是,我想是個情理合一的經驗。
我思想就是要去說明這個東西,要說明這個東西就有很多麻煩。你怎么去說明,用什么理論去說明它呢?因為有人承認這個,有人不承認;不承認,你要批評他,他可以再提出疑問,你要答復他,這樣反反復復地去想,這樣子逼我走上哲學的路。
其實開始時我并不是一定要學哲學的,這點我要舉梁漱溟先生的一句話。梁先生有很多話,也講了很多的思想,有人覺得他的話他的思想是哲學,但他自己心目中根本不作如此看,即不理會是不是哲學。
我也可以說,最初我想這許多問題,我并沒有一個意思學哲學,后來因為有這么多問題在,于是逼著我學上去,學上去后,許多學問的發展當然還有曲折,不必在這里特別說了。
但思想的后面,有一個親切的經驗,經驗后面是一個生命,這個我覺得還是個根本。生命的狀態當然各人不完全相同;我想大概生命的狀態在年輕時總是好的,歲數大了就不行。
十年前我母親過世的時候,那個時候我覺得我的心很好,心里一方面很悲哀,一方面覺得心里很干凈,很純潔,也很真切。
大概一個人遇到許多動人心弦的事情,你的生命之根、性情才顯出來。當然這幾年我亦有一些感受,有些時候我是感到一些又是情又是理的東西。
整個來說,三十歲以后不如三十歲以前。三十歲以后,學問當然是進步了,如果詳細說,這中間當然有很多曲折,譬如剛才說我不喜歡唯心論,喜歡實在論,到我念大學的時候,我就喜歡新實在論。那時方東美先生教過我,我念大學三年級,他也反對唯心論。那時老師里面有個湯錫予先生,他講唯心論,我們攻擊他,說唯心論不行。
但后來離開學校,我讀唯心論的書,那是我自己讀的。最初讀黑格耳和康德的東西,當時讀這些書,大概是讀到發現他們的思想與我不沖突為止。或者是同我的思想有矛盾的地方,我想法子能夠有個解決就足夠。
以前我讀西方哲學方面的書,英文翻譯的康德、黑格耳全都念過,菲希特、謝林也讀過,但對這些未作專門研究。我發現這些東西同我的生命有許多距離。在近代的哲學家就是懷特海(Whitehead),我覺得同他相近一點。現在人講存在主義,我看存在主義的書,沒有得很多益處。我有篇文章講海德格,我覺得他們所能夠講的,我也一樣可以講,并沒有得到什么特別的益處。
另外的一些哲學,如分析哲學,這種專門的東西,我便不大下功夫。對于西方哲學,現在來說,我喜歡的還是黑格耳(Hegel),近代的是懷特海。對于中國哲學,我的理解也是慢慢才進步的。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也不喜歡中國哲學。其實我對哲學下的功夫,還是在西方哲學方面下得多。對中國哲學,小時候讀了一些書,后來念了西方哲學以后,便沒有讀很多中國東西了。對中國的東西,大概在三十歲以后,才有那種熱誠。
后來我便開始教大學,大概三十多歲思想方面就定了。當然寫的文章后來便寫多了。不過雖定,知識總是積累。現在我還是覺得,如果肯讀書,肯用心,大概每天早上還有一點發明。早上總是清明,早上總有一點,好像思想的力量還未完全衰,但是方向則沒有改變。
……
選摘 | 《生命的奮進——大師的青少年時代》
作者 | 梁漱溟、唐君毅等著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本書所輯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五位國學大師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時代懷鄉憶親、讀書做人的經驗,行文淺易清晰,內容親切感人。
五位大師出身貧寒,目睹近代中國的激蕩與變遷,自覺奮發向上,探索學問,一路走來,成就了非凡的學問和人格,留名于中國文化史。回望大師們的人生軌跡,其青少年時代意志之堅強,讀書之勤勉,心懷之寬廣,求真之熱誠,仍可激勵和啟發當今青年一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