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新名城建設3年已結碩果,南京邀專家研討“下一步如何走”
未來5年——“十四五”期間,南京的創新名城建設該如何走?南京能否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增長方式?
在“創新名城”建設推進3年之際,9月12日下午,南京召開創新名城建設研討會,邀請國內產學研官界眾多知名專家回顧總結前三年工作,全面啟動來年及“十四五”發展規劃。

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研討會現場。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阮青,兩院院士王澤山、劉韻潔、祝世寧等在創新領域造詣深厚的科技專家和產業界人士受邀參會。南京市委書記、市長雙雙出席。
時光要回溯到三年前,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主政南京后不久,他一邊多方調研,一邊深入思考南京發展戰略和路徑等重大問題。最終,“創新名城、美麗古都”成為南京城市發展的新定位和新愿景。
其后,2018年新年后上班第一天,南京召開了“一竿子插到底”(分會場一直開到鄉鎮街道)的創新名城建設大會。會上,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發出“金陵之問”:“作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競爭?”
他得出的結論是:創新是引領南京新一輪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此后,南京的“創新名城”建設進入加速期。

航拍南京城。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3年來,擁有50多所大學的科教重鎮南京,致力于將自身的科教資源轉化為創新驅動的能力,把創新作為南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位置。目前,已取得了超出預期、可圈可點的階段性成果。
比如,南京創新驅動的貢獻度在快速提高,南京連續11個季度保持著GDP增長8%左右的速度,今年上半年、在抗疫壓力大增的情況下,南京上半年經濟增產仍達2.2%,并且首次躋身于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的“十強”城市;南京創新實力的公認度在快速攀升,相關國內外權威機構公布的各類有關城市的創新能力和指數的排名中,南京均位列國內城市的前列;南京的營商環境指數、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對年輕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等多個維度都呈現出可喜的成績。
那么,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未來的5年,在南京謀劃“十四五”的關鍵時期,南京要如何保持持續不竭的發展驅動力呢?在此背景下,南京召開了創新名城建設研討會。
澎湃新聞注意到,多位與會人士專家建議,南京擁有如此多研究性大學,要在“原始創新”發力,包括積極申請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大基礎研發投入,特別是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薪酬機制,同時改革當前的科研評價機制。
“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么航行”?前些天,任正非拜訪國內四所知名大學時曾拋出了這一問題。任正非認為,今天技術與經濟的繁榮與英歐美日俄當年的“技術燈塔”是分不開的,而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要落到高校上,高校要為理想而奮斗,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
“實際上,這就是講到人才培養的問題,基礎研究對原創成果,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在研討會上表示。
多位專家認為,當前技術“卡脖子”的根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南京擁有如此多研究性大學,應當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在原始創新上發力。
一方面,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中國科技戰略研究院孫福全表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與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長期以來,基礎研究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資的比重在5%左右。
而這一數據在江蘇有些嚴峻。江蘇基礎研發投入占比約為3%,略低于全國5%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要積極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關鍵共性技術平臺。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意味著更多的科學家、人才的集聚。近年來,上海、合肥、深圳等城市都在積極籌備和開建。
南京雖擁有眾多研究型大學,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卻僅有1個,而上海、合肥這一數據將是8個和6個。
“所以,我們呼吁,我們不能等國家立項了說國家投了我們才開始投,那重大設施遠遠做不起來。我們要邊謀劃、邊預演、邊建設,因為現在目前國家相當部分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都是在地方推動下國家才做立項。”與會專家建議。
另外,還要做共性技術平臺。中國科學院祝世寧院士認為,南京應利用好眾多研究型大學的資源,從國家需求和長遠需求出發,優化資源配置,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而關鍵技術攻關需要有公共的共性技術平臺,“如果能夠把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做好的話,一定會有一批產業領域的公司和產業到這里來集聚”。
創新是一個一連串事件。從創意想法到最終落地,其中的生態打造也是政府應當著力的方向。包括改革目前科研評價標準,人才培養、定價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通科技企業融資渠道等。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孫福全認為,要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比如,在評價方面,要強化對貢獻的考核,弱化對論文、專利的數量考核。引進人才方面,應建立人才的市場定價機制,“組織部門需要強化人才獵頭公司的作用”。
江蘇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孫斌認為,還要加大力度建立天使基金、科創基金、產業基金的協同機制,加快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工作,為科技企業融資進一步拓展渠道,放寬政府引導基金的期限和要求。
另外,還有人才的支撐。與會專家認為,目前高校培養學生的現狀是,在創新和實踐領域這兩個方面嚴重不足,學生實踐機會少、時間短,同時教師自身工程素養不足。
由中科院南京分院牽頭承辦的國科大南京學院將于今年年底竣工,計劃以國家需求為導向爭取擴大研究生規模。
江蘇省、南京市正在醞釀建設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大學,以產業實際需求為課題,以江蘇省產研院為研發平臺,以該院研究員和企業高級工程師為合作導師和海內外大學共同培養,“實行雙導制,偏重實踐,用和大學不一樣的課程,如我們大講堂、訓練營創新賽等等來培養。”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慶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