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武漢重讀“湖北三老”,探索百年湖美的美育足跡
澎湃新聞獲悉,9月15日,“資此德范 涵養育美——‘湖北三老’課徒稿及史料回顧展”將在湖美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這是武漢疫情重啟后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開館展覽,也是2020年湖北美術學院百年校慶系列慶祝活動中第一個正式亮相的大展。
展覽以作品、史料與影像的方式,回顧了被尊稱為“湖北三老”的張肇銘(1897年-1976年)、王霞宙(1902年-1976年)和張振鐸(1908年-1989年)的課圖畫稿及相關史料。展出的120余件作品中有近60件作品為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藏作品,且是入藏以來首次集中亮相。展覽將持續至10月14日。

“三老”切磋技藝(左起:張肇銘、張振鐸、王霞宙)
作為我國最早開辦的藝術專門院校之一,湖北美術學院是中國近、現代高等美術教育的重要發源地。在百年的辦學歷史中,聚集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教師群體,被尊稱為“湖北三老”的張肇銘(1897年-1976年)、王霞宙(1902年-1976年)和張振鐸(1908年-1989年)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談及“湖北三老”的張肇銘是一個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中不可回避的人物。張肇銘,武漢人,湖北省美術教育事業的先驅,曾任武昌藝專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武漢分會主席等。早年在北京藝專時,從師王夢白、陳師曾,深受惲南田畫風的影響,后來研究過陳淳、徐渭、李鱒、華喦、趙之謙、任伯華、虛谷等明清畫家的作品。七十歲后,畫風大變,由小寫意到減筆大寫意,樸素自然,平淡天真。

張肇銘 梅花 中國畫 1940年代 紙本 36cmx41.5cm

張肇銘 繡球 中國畫 1940年代 紙本 42x36cm
張肇銘的名字和武昌藝專(湖北美術學院前身)的發展緊緊相連。上世紀20年代,這所學校的創辦者蔣蘭圃先生等熱心藝術的有識之士,以自己對時代進步文化昌明應盡的責任之心和社會聲望,集賢納才,開辦藝術學校。近現代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由此在華中開始了艱難卻是輝煌的旅程。抗戰之際。武昌藝專從位于長江之濱的武昌城逆江遷至四川德感壩一處叫五十三梯之地。張肇銘先生在國難與悲慟中,接任校長執掌重任。1976年,張肇銘先生逝世。晚輩在回憶文章中有這樣的記載:“祖父離開學校到省文聯已近有20年了,告別來得最多的卻還是當時的湖北藝術學院,而且和其他告別者不同,他們是有組織地乘著大交通車來為當年藝專的老校長送行……”

張肇銘 蕙 中國畫 1940年代 紙本 36cmx42.5cm

張肇銘 墨竹 1940年代 中國畫 紙本42cmx35cm
王霞宙自號懷約室主,湖北棗陽人。父親王云果留學日本,家境殷實,廿歲就讀襄樊師范學校,后考入南京藝專,與馬萬里、歐士道、聞鈞天等五人同班,畢業時廿四歲,入武昌藝專教中國畫,逐步提升為教授。王霞宙一生致力于花鳥畫的創新,獨辟蹊徑而自成一格,畫法數經變易。其最善紫藤,徐悲鴻曾為他的一幅巨制紫藤題過“雄才絕倫,除蒼石、白石二家外,罕見如此奇筆”的跋語。

王霞宙 《首義公園暖房寫生—竹節百合》 1956年 紙本 17x27cm

王霞宙 《黃山野卉》 1957年 紙本 33x22.5cm

王霞宙《紅梅松果圖》年代不詳 紙本 34x46cm

王霞宙 《黃山寫生》 1957年 紙本 33x25.5cm
張振鐸原名鼎生,字聞天,浙江浦江人。他治學勤奮,襟懷坦蕩,植根生活,勇于創新,以繼承和發展國畫事業、培養美術人才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師承山陰畫派,早年受業于經亨頤、呂鳳子、潘天壽等。善于博取眾家之長,作畫簡逸粗獷,蒼勁渾厚,風格獨特。張振鐸藝術創作生涯縱貫上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創作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曾任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北藝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前身)副院長。

張振鐸 朱山辣鳥(母)、銅綠鹟、黃喉鹟的各種形態 1957年 紙本 45x34cm
在湖北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中,“湖北三老”對湖北美術學院辦學百年的起承轉合及綿延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學理基礎。圍繞“三老”課題,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了持續與深入的收藏與研究工作。在近年新的收藏成果的基礎上,對百余件尚未公開的作品與史料進行梳理研究,發掘了一批特殊時期珍貴遺存的課徒畫稿,包含了抗戰40年代斗方土紙上的花卉竹石,新中國成立后50-60年代毛邊紙上的百鳥爭鳴,十年動亂70年代圖畫紙上的寫生示范等。

張肇銘 紫藤花 1940年代 中國畫 紙本42cmx36cm

王霞宙 《首義公園暖房寫生—吊金鐘》 年代不詳 紙本 17x27cm

張振鐸 《動植物的幾種畫法圖解》 紙本 1960年代 45.5x35cm
在前期對“三老”課題及課徒畫稿的研究基礎上,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歷時兩年,籌備舉辦“資此德范 涵養育美——‘湖北三老’課徒稿及史料回顧展”,展覽以作品、史料與影像的方式,回顧了“湖北三老”在抗戰4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50-60年代,70年代等特殊時期為學生作的課圖畫稿及相關史料。展出的120余件作品中有近60件作品為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藏作品,且是入藏以來首次集中亮相。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據主辦方公布的資料介紹,“資此德范”在此既指課徒畫稿的示范之意,亦指三位先生的為人師范之意,循此模范之道,推行美育之意盡在其中。“此次展覽不僅是我校美術館持續并不斷細化、深入的收藏與研究工作的階段成果,亦是針對武昌藝專以來不斷綿延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對象以及藝術家個案等進行搶救性研究的一部分。我們力圖通過不同時期的辦學現象及個案研究的方式,清晰百年湖美的美育探索足跡,以此闡明湖北地域美術的文化張力,為藝術史的豐富及藝術史現象的研究,提供‘有章可循’的學脈軌跡。”據悉,此次展覽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成功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