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順義百畝農用地竟成渣土場”追蹤:仍只見野草不見苗
北京日報9月14日消息,2018年終于發芽的玉米三四個月卻只長了50厘米,幾乎被周圍2米多高的蒿子全蓋住了,當年秋天顆粒無收。這塊堆放過渣土的農用地究竟還能否復耕?

土地荒蕪兩年,如今野草已有2米多高。

2018年5月,在夾雜著石塊、塑料布的土地上,玉米終于發芽了。
現場探訪:百畝農用地又變草場
9月8日,記者跟隨幾位村民再次來到北京順義區李橋鎮蘇莊村,荒地依然用圍墻圍著,院門半開著,走進去一瞧,兩年前這里渣土裸露,如今雜草叢生。只見一條被車輪軋出的小路直通向院子深處,而其他地方幾乎無路可走,想要穿過去只能“披荊斬棘”。沿著小路走進院子,不時看到雜草叢中破碎的磚頭瓦塊,茂盛的雜草長得有一人多高。
村民指著院中央一根電線桿說:“瞧,這就是2018年你們來這報道時,拍過照片的那根電線桿。現在已經被圍在雜草里了。”這里曾有一口老機井,現在已被雜草沒過,完全無法看到。
村民告訴記者,雜草長勢最旺盛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今年6月,村民用專業的高稈粉碎機清理過一次雜草,地面30厘米以上的植物全部剃掉并粉碎。村民說:“那時候野草有兩米多高,還長出了一片蘆葦,鉆進去都看不到人影!”現在院子里的雜草都是新長出來的。
在院子中,記者發現多處土地松軟,似乎是剛剛翻動過的,上邊有明顯的車輪印,周邊零星散落著磚頭石塊。村民稱近期曾多次目擊一輛挖土機到這里挖坑,將裸露在外的建筑廢料和渣土等深埋,再把土填上。這些松軟的地面,就是挖坑造成的。院中還有一小塊剛翻動過的土地出現凹陷,邊緣裂開一道明顯的裂痕。一位村民踢過腳邊一塊沾滿土的泡沫板,氣憤地說:“這下面埋著很多這種泡沫塑料,經過幾場大雨,地面就下沉了!”記者離開兩天后,村民反映說,那里果然塌陷出一個大坑。
調查追問:復耕的土地緣何撂荒
據介紹,2018年這里確實撒上了種子,長出了玉米苗,但由于深埋地下的垃圾并未清理,導致無法灌溉耕種,玉米苗最高也就長了50多厘米。村民給記者找出當時拍攝的玉米發芽的照片,只見玉米田里夾雜著碎石、磚頭、塑料布等垃圾。村民說:“玉米苗還活著的時候,就開始長野草,到2018年9月,已經只見野草不見苗了!”照片顯示,那年秋天,別的地塊上麥浪翻滾,果實累累,而這塊地里顆粒無收,無邊野草隨風飄蕩,枯黃的蒿子有2米多高。
村民反映,一般大田管理需要澆水、施肥、除草,花好些功夫,可這塊地種完玉米后不見有人管過。只有下雨將石塊沖出來時,有人去地里頭撿石頭,撿完堆在墻邊。自玉米耕種失敗后,這塊地就又撂荒了。
2018年記者采訪時,院子中央有一口灌溉機井。其實那口機井早在2017年這片土地被用來停放汽車時就被破壞了。今年7月,村民發現有人在這里施工,一問才知道是在挖一口新機井,就在距離廢機井西邊十幾米的地方。
記者在草叢中看到了一個盤口大的水泥管,四周也覆蓋著野草,不仔細低頭尋找很難發現。有村民說,現在打井開采地下水是需要到水務局備案的。而這口新機井因手續不全等原因,也沒有投入使用。9月10日,村民告訴記者,新機井不知什么時候被人埋上了,機井變成一個土堆,上邊還澆了水泥,機井已經看不見了。
村民們多次反映情況,2019年1月14日,北京市規自委順義分局答復村民,該地塊由一家公司承租使用,租期20年,合同約定用途為設施農業項目。經與蘇莊村村委會了解,該地塊自該公司承租后,有用于停放車輛、涉嫌大棚房占地、堆放建筑垃圾等行為,后經李橋鎮政府清理、整改完畢,并于2018年5月前后復耕。現該地塊內未進行非農使用和非法占地行為。
根據相關法規,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順義分局已致函李橋鎮政府加強對該地塊的監督和巡查力度,嚴格監督村集體和承租方按照土地性質正確使用土地,避免出現破壞耕地和非法占地等行為。
今年六七月間,村民們多次就農耕土地被渣土破壞,致使土地荒蕪的問題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9月1日,市規自委順義分局答復村民稱,已對該地塊進行立案調查,如存在破壞耕地行為,將依法依規處理。
就這塊土地復耕的問題,記者電話咨詢李橋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簽訂土地租賃合同的是蘇莊村委會,所以復耕的具體進展還要問村里。但截至記者發稿,村委會也未就此事作出明確解釋。
專業釋疑:堆過渣土的土地復耕須檢測
三番五次的折騰,這塊上百畝的土地還能否復耕?據生態環境領域的專家介紹,關鍵問題在于堆放和掩埋的是什么類型的渣土,如果是有毒有害的,那就需要一定的技術處理。因為污染過的土地,要經過“治療”,再由專業機構檢測評估后才可以復耕。如果評估的結果不達標,這塊地就不能用作耕地使用,否則其出產的農產品不能上市。
據從事環境修復的業內人士介紹,土地能否復耕,取決于土壤取樣檢測,重點是檢測重金屬以及危險化學品廢棄物的成分。根據其經驗,如果土地堆放過生活垃圾的混合物,就不太適合耕種了。
據介紹,土地整治的主要過程是現場篩分,如同生活垃圾分類一樣,篩分后各自處理。篩分后的土地,根據檢測結果,最好的情況就是可以用于耕種,情況差一些的就只能用于綠化。因為土壤中如果含有某些有機污染物,是絕對禁止通過耕種進入食物鏈的。
整治的過程并不復雜,但有些需要人工操作,成本不低。除了運費之外,還要根據渣土混合物的垃圾種類和含量來收費,一般一方120元左右。需要在現場把填埋的垃圾渣土挖出來,把這些混合物分門別類挑揀出來。分揀出來的塑料、玻璃等可回收物進行回收,生活垃圾送到垃圾處理廠,建筑垃圾運到資源化利用處理廠,樹枝雜草進行綠化垃圾的堆肥處理。后續的專業處理,比如建筑垃圾資源化、生活垃圾處理等,還需要收取相應的處置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相關規定,土壤污染責任人負有實施風險管控和修復的義務;土壤污染責任人無法認定的,由土地使用權人實施風險管控和修復。土地污染責任人應當承擔實施風險管控和修復的費用。
(原題為《只見野草不見苗,說好的復耕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