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大學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
2020年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舉辦全國首屆學員結業、新學員拜師、趙嘉福先生古籍保護從業六十周年暨復旦從教六周年紀念會、傳習所人才培養研討會等系列活動。這是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以下簡稱“傳習所”)設立以來首次舉行結業儀式,并以專家座談和研討會形式,攜手學界和行業專家探討傳習所“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模式,共同推進古籍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活動現場 攝影 陳曉媛 陳煉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長劉惠平、上海古籍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周德明、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楊玉良和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等嘉賓出席活動并致辭。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趙嘉福等七位導師、傳習所歷屆學員,以及來自上海圖書館和全國其他地區的傳習導師、古籍保護同行專家、復旦大學師生80余人出席會議。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古籍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復旦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號召,充分利用復旦大學在學歷教育、學科建設上的優勢,把古籍保護與修復方向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和傳習所的“師帶徒”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穩健而有序地擴大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規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復旦大學傳習所成立五年以來,聘請了古籍修復、木版水印、書畫裝潢、鳥蟲篆刻等各方面導師,以“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古籍等紙質文物修復工作者工作性質特殊,他們經常面對著同時承載著歷史、藝術與文獻價值的珍貴古籍和書畫。因此,在培養相關人才的過程中,需要導師投入更多精力與時間,亦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與參與。不同于一些基礎學科的教學模式,古籍修復人才培養中傳統“師帶徒”的模式必不可少,“傳習所”制度的創建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采用“傳習所”與“專業碩士”培養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為年輕修復師提供精進傳統修復技術的渠道,另一方面為青年學子提供學習科學和人文專業知識的機會。老、中、青三代修復師密切配合,教學相長,共同為古籍保護事業注入新鮮而強大的動力。
此次結業的第一期學員喻融等表示,在復旦大學傳習所五年多的學習中,有幸跟隨國內頂尖古籍修復大師趙嘉福先生和童芷珍先生,系統學習古籍修復、石刻傳拓、拓片裝裱,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磨練技藝,將所學與圖書館日常工作、專業碩士輔助培養相結合,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籍修復工作者做好充分的準備。會場展出了五十余種傳習所師生的作品。

活動現場 攝影 陳曉媛 陳煉
傳習所新聘上海博物館退休的書畫修復裝裱師沈亞洲、沈維祝和鳥蟲篆刻師徐谷甫三位導師,有力加強了傳習所的力量,亦為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得到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支持)的紙質文物修復保護專業碩士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
在趙嘉福先生古籍保護從業六十周年暨復旦從教六周年紀念會上,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表示,趙嘉福先生作為古籍保護領域的專家,其所做工作之多、影響力之大前所未有;而他從業60年以來的經歷,也大致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籍保護從無到有、從低潮走到高潮的整個歷程。而趙嘉福先生這6年來在復旦大學傳習所也貢獻良多,帶了3位徒弟,一共68位古籍修復與保護方向的專業碩士,上了539節專業碩士的實踐課。
復旦大學圖書館的兩名學生代表,作為趙嘉福先生的徒弟,則回憶了趙先生帶病堅持上課、24小時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的事跡,并表示從他的治學態度和專業精神上獲得影響良多。趙嘉福先生本人則講述了他從業60年來總結的一項重要的人生道理,即做學問之前首先要學會做人,不要急于證明自己,也不要貪圖一時的蠅頭小利,沉下心做好自己手中的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