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加州山火規模創下歷史之最——而且,它還遠沒燒完丨一周科技
原創 見文末 果殼
歡迎收看一周科技。本周,美國加州人民體驗到了“一覺醒來仿佛移民火星”的橙色天空。而這現象背后,是今年燃燒面積打破歷史記錄的山火。
32億像素
本周,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給菜花拍了一張巨大的照片——這張照片原圖有32億像素,需要378塊4k顯示屏才能呈現它的完全體[1]。

其實,這是人們在對天文望遠鏡的焦平面圖像傳感器陣列進行測試,這些傳感器即將成為正在建造的薇拉?魯賓天文臺的核心部件。正式運行時,天文望遠鏡的透鏡負責將圖像投射到圖像傳感器陣列上,不過現在它們還沒有組裝完成。因此,研究者利用十分復古的小孔成像對傳感器陣列進行了單獨測試,拍下了包括寶塔菜花在內的數張測試照片。選中寶塔菜花,是因為它的表面具有豐富的細節。

當然,此處的配圖顯然不是原大小。想看原圖,可以到SLAC的網站[2]。這些測試照片的清晰度可能并不像你預想的那樣高,不過把圖像放大依然能發現有趣的小細節:例如宇宙射線留下的微小亮斑,以及灰塵顆粒造成的衍射圖像。
橙色天空
本周,美國加州地區出現了橙紅色的天空——這是因為加州正在經歷創紀錄的大火。

截止到9月10日,今年的加州山火已經燒過了310萬英畝的土地,造成至少12人死亡、超過3900座建筑物被毀[3]。不僅山火總面積創下歷史之最,加州史上最大的20起火災中,就有6起發生在今年;史上第二大和第三大的火災同時發生。大火帶來了極度高溫,某些地區甚至接近50攝氏度。同時,煙霧顆粒彌漫在空中散射藍光,只有波長更長的橙紅色光可以到達地面,由此造成了“橙色天空”的詭異場景。
根據2019年的一份報告,過去5年中,加州每年被燒毀的土地面積增長了5倍,這很可能與氣候變暖有關。目前的干旱氣候將讓火災高峰延續至本月中旬,預計月底的降溫和雨水將是一個喘息的機會,但10月的大風又將讓加州面臨山火風險。
野生動物減少

本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這個兩年一度的報告通過對4392個脊椎動物物種的監測反映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報告顯示,在1970-2016年間,監測范圍內的20811個動物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而淡水生物種群的下降更是多達84%[4]。破壞森林用于耕地、氣候變化、過度捕撈、污染等人類相關因素都與這種下降趨勢密切相關。
最低體溫
鳥類的最低體溫被刷新了:一種蜂鳥在夜晚的體溫僅為3.26℃,比白天低了30多攝氏度[5]。

這類蜂鳥生活在秘魯安第斯山脈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這里野花豐富,捕食者少,最大的問題是夜晚常常降溫至冰點。為了適應這種環境,蜂鳥演化出了“變溫”機制。研究者將6個物種的26只蜂鳥放在籠中過夜,用微型溫度計插入蜂鳥泄殖腔測溫。結果發現,蜂鳥白天體溫在40℃以上,但夜晚體溫可低至3.26℃。在夜間降低體溫,這能幫助它們節約能量。與體溫變化同步,這些蜂鳥的心跳也經歷著過山車式的變化:白天心跳可達每分鐘1200次,而夜晚則低至每分鐘40次。當日出來臨,蜂鳥開始振動肌肉,以每分鐘1度左右的速度升溫。
自帶散熱
芯片太熱怎么辦?在本周發表于《自然》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們提出了高效散熱的新思路:直接把芯片與液體冷卻系統整合到一起,制造自帶冷卻管道的微芯片[6]。
動畫演示:芯片中的自帶液體冷卻系統 | V. Navikas
在微芯片加工時,研究者們直接在芯片的硅基板材料中制造出了微流控管道系統,讓冷卻液體從中通過帶走熱量。將芯片與冷卻系統的設計加工整合到一起,這樣可以讓冷卻系統最大限度貼近容易發熱的區域,從而提高散熱效率。初步測試顯示,這種與芯片融為一體的散熱系統性能系數(COP)大幅提升,可達到傳統設計的50倍。
參考文獻
[1] https://www6.slac.stanford.edu/news/2020-09-08-sensors-world-largest-digital-camera-snap-first-3200-megapixel-images-slac.aspx
[2] https://www.slac.stanford.edu/~tonyj/osd/public/romanesco.html
[3] https://www.fire.ca.gov/daily-wildfire-report/
[4] https://www.wwf.org.uk/living-planet-report
[5]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20.0428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66-1
作者:麥麥,窗敲雨
原標題:《加州山火規模創下歷史之最——而且,它還遠沒燒完丨一周科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