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師節丨作為助人者自身,心“晴”如何?
原創 胡志峰 精神衛生686
金秋九月,全國上下大中小幼的校園返校活動陸續拉開了帷幕。家長們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幸福微笑,體驗了半年“網紅主播”生活的老師們也即將迎來緊鑼密鼓的工作。伴隨著家長的幾分期待幾分興奮、學生們的幾分歡愉幾分惆悵,焦慮又充實的校園生活現場版開始啦!
過去的大半年多時間里大家討論紛爭、常常奪取頭條熱點的親子拉扯,將慢慢地回歸到幕后,臺前露臉更多的將會是學生們的適應議題、老師們的心理調適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故事。攥緊接力棒的老師們,在教書育人的跑道上,需要注意哪些關乎自己身心健康的議題呢?
對于學生,需要因材施“期待”
之前聽過一位導師分享,每逢新學期來了新學生,都會安排特別的見面對談。師生坦誠布公,了解學生對未來求學與生涯發展的期待和打算,導師于是心中有數、方好因材施教,日后少了很多拉扯與擰巴。對于未來要繼續讀博的學生,學術要求自然更高、學術交流的機會也給予更多;對于打算畢業之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老師也積極支持他們加強社會能力建設實習實踐,碰到合適的單位,還會主動向學生提供信息甚至舉薦。這樣一來,老師不必強扭不甜的瓜,避免吐血氣暈還出力不討好。“師傅訪徒弟三年,徒弟訪師傅三年”,師生對彼此的期待澄清明晰,導師施教的方略就會更有針對性,教育的成效也會提高不少,師生之間的相處也會更加和諧融洽。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一個導師的道德人品和學術風格,影響一個師門學生團隊的為學風氣。一位情緒穩定、人格豐滿、沉浸學術、樂于育人的老師,無需太多言語,舉手投足間自帶光芒,照亮學生求學的漫漫長路,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反,一個終日焦慮、高壓指責、只顧學術、毫無生活樂趣的老師,很可能成為學生求學路上的噩夢。咨詢里常常聽到學生反饋,我挺喜歡做科研工作的,但看到老師了無生趣的狀態,就覺得不想過那樣的生活。回想中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一門課程的喜愛與否,多是因緣于老師:優秀的老師常常可以帶動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好奇;傲慢刻薄、教學刻板的老師,往往班里喜愛這門課的學生也寥寥無幾。作為助人者本身,教師如同極具影響力的催化劑,作為人本身就可以深切地影響到學生能否潛心學習、人格健全發展。


助人者能否愛己達人,能否傳遞關愛關懷,能否誨人不倦,從某種程度上講,與豐富學養相關,更與自身人格、品性、氣質、德行密切相關。落到每一天里,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是為師者、助人者的狀態呈現。按照自我狀態理論的觀點,人的內在狀態呈現,分為如同父母的狀態、理性平和的成人狀態和如同兒童的狀態三類。而父母狀態里,有滋養的父母狀態,也有批判指責的父母狀態;兒童狀態里,有快樂的兒童狀態,也有受傷的兒童狀態。一位穩定、有愛的助人者,也會是滋養的父母狀態(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理性平和的成人狀態、快樂良好的兒童狀態。

“查收一封來信”
在壓力山大的時候,人難免會出現焦慮、緊張、易怒、不安或者恐懼、退縮的狀況。所有這些看似負性的情緒,仿佛信鴿一樣,給我們送來一封關于內在感受的書信。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停一小會兒腳步,讓自己的理性平和的成人狀態出來,耐心細致地查收來信,讀一讀信件的內容,覺察自己的內在感受。此刻,您可以試試停下來,看您收到的來信上,寫著什么內容呢?
“一點點覺察”
這一份覺察,仿佛是第三只眼睛,在陀螺般的忙碌生活中,讓您保持一份“向內看”的冷靜。如果您收到了一封來信,我猜來信的內容中透露著您的期待。也許是您期待被別人傾聽,渴望被他人理解,想要被家人看到,或者是想擁有一方屬于自己的小時空……
“每天一點點行動”
常聽教師們打趣感慨,平時工作馬不停蹄,全靠假期續命回來再戰。假期即使短暫的休息,也會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切換一個新的體驗頻道,這些新鮮和松弛也會帶來情緒的舒緩。假期是教師調整工作生活節奏的特殊禮物,自然,這種禮物不常有。然而,對于個人而言,每天哪怕花一點點時間,也可以幫助自己保持短暫的小假期,讓自己心“晴”一點。讓你的滋養的父母狀態出來幫幫忙,也許只是給自己15分鐘的冥想、用20分鐘坐下來和家人喝杯茶、花30分鐘在樓下花園里和孩子散散步……在歡愉和游戲中,也許你的快樂的兒童狀態會長得更茁壯。
如果您想到了什么妙方,今天就去試著行動吧!
“海星的故事”
老人見到一位在海邊撿海星的孩子,好奇地發問:
孩子,我看到你撿起一枚又一枚海星,把他們拋回大海里,可是海浪還是不斷地把海星卷到暴曬的沙灘上哦?!
孩子抬頭望著老人,又撿起一枚海星。
是哦,老爺爺,您說的沒錯。看起來好像做了無用功,但是,對這一枚海星——
說著,他把海星又使勁拋回了大海里……
它的生命,就很可能會不同哦。
教育的歷程,看起來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秋來暑往,但對于每一位接受到助人者無私眷顧的求學者,他們的人生就很可能會不同。也許,這是助人者可以心里總是晴朗的那束光芒。
教師節快樂

作者:胡志峰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