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大變局中呵護中日關系向好發展,以“緣文化”開展民間交流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下任首相的角逐已正式拉開序幕。9月8日,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正式開始。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和前干事長石破茂3人報名參選。目前獲得自民黨內5個派系支持的菅義偉處于優勢。由于自民黨在日本參眾兩院占據多數席位,其總裁將自動成為首相。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關系經過1978年-2008年第一個三十年相向而行的發展后,進入了2008年-2018年長達十年的戰略調整期,2018年兩國關系開始轉圜,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襲擊人類社會,給中日關系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當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在不斷上升,尤其隨著中美關系日漸緊張,日本的不確定性也開始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日本首相更迭,繼續維護中日關系向好發展的勢頭?
當中日關系在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受到外部強烈干擾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推動對日民間交流來呵護、鞏固中日關系,確保中日關系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激蕩下能相向而行,以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要做好這個工作,客觀上需要我們有新思維,新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開展中日民間交流,要從東亞的邏輯起點出發,用我們自己的理論和概念來指導外交實踐。
構建東方底蘊的民間交流理念和話語
民間交流也可以稱為民間外交或人民外交,是中國在對外關系上的一個創舉,一般來說,它有兩重含義:(一)指中國外交的人民性;(二)指中國獨創的一種國家對外交流方式。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這一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對外交流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
隨著近一二十年,西方的公共外交理論被大量地介紹引入到國內,具有中國特色的淳樸的民間外交被悄然西化,漸漸納入到了西方話語體系之中,開始按照西方公共外交理論來對其進行再定義,被更多地賦予了權力、制度、媒體、話語等物質性的邏輯解釋。中國特色的民間外交被西方的公共外交“收購”的直接結果,不僅導致了學術界的混亂,而且也使得我們失去了自己的話語體系,迫使我們不得不大量地引用西方公共外交理論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去思考和建構。
好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又首次提出了另一個新概念——人文外交,后又改稱人文交流,這是對民間外交或民間交流在理論上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是對西方公共外交理論的一次糾偏和突破。這一概念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框架,和一個具有無限想象空間的實踐操作平臺。
人文交流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一種新理念,是從中國的外交實踐和經驗中提煉出的,是知識體系的一種自我創新,而對它的進一步詮釋和發展,則需要放到中國的話語體系和邏輯體系中加以展開,更多地賦予其本土概念和學理內涵,使之具有中國的學術品格,從而自覺成長為能與西方平等對話的理論平臺和體系。
國內著名國際關系理論學者秦亞青教授提出了國際政治的關系理論,“關系”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范式,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西方也講關系,但西方所關注的關系更是一種空間性的關系,也既是基于空間政治學意義上的物的關系,表現為科技,權力和制度,并以此來定義國家間關系,影響著兩國間的外交,是一種強弱大小的權力分配和對行為的制度規范。
而中國所強調的關系,是一種時間性的關系,是基于歷史政治學意義上的一種人的關系,表現為緣分和義理,并以此來定義國家間關系并深刻地影響著國與國的外交,是一種視國際社會如命運共同體的思維和對人的內在精神的道義規范。
“緣”是關系的最高范疇,也是一個充滿了歷史人文內涵的概念,在擁有豐富“緣文化”資源的東亞地區,以“緣”為紐帶展開人文交流,可以使中日民間交往變得有血有肉,充滿歷史底蘊和現實活力。
以中日間的“五緣”為抓手
開展人文交流要有抓手和實踐路徑,基于關系理論的“緣文化”視角,可以為我們提供這樣的一種路徑指南。我們認為,以緣為紐帶為抓手開展民間交流,是一個有效的實踐路徑,可為中日人文交流開辟一個新天地。
1、開展以“親緣”為紐帶的人文交流
中日之間歷史交往悠久,積淀豐厚。各種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今天依舊還在深深地影響著兩國。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谷子種”,乘船泛海東渡,成為迄今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
如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在各種場合公開地說自己是徐福的后裔(編注:在日語中,羽田和秦的發音相同,都是hata),羽田曾于2002年專程到連云港市贛榆縣徐福村祭奠。他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來自中國,祖先是徐福。羽田的多次尋親訪華,就是以親緣為紐帶展開中日人文交流的典型案例。
具有這種類似血緣聯系的日本名人人數不少,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十分豐富??梢哉f每一個相關的家族和氏族都可以向上追溯幾百年上千年,開展以親緣為紐帶的中日人文交流,具有不可抗拒的獨特歷史魅力和巨大的親和力。
2、開展以“地緣”為紐帶的人文交流
中日一衣帶水,地緣相近,彼此對長期生活的地域環境和地緣交往有著深刻的記憶和認同。日本作為島國,對大陸有著一種特殊的想望,如對古城長安,洛陽,對蘇州的寒山寺,以及古老的絲綢之路等。在島國和大陸之間千百年來基于想象和歷史體驗所形成的千絲萬縷的地緣聯系和流傳下的各種歷史故事,是我們開展以地緣為紐帶的中日人文交流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其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記憶與想象,甚至是每一個古書記載的細節和場景,對日本國民都會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3、開展以“神緣”為紐帶的人文交流
中日兩國有著豐富的神緣資源,以此為紐帶可以加深精神層面的相互理解。如中日都是佛教大國,可以以佛教為紐帶開展友好交流;中日同屬儒教文化圈,對孔子有著相同的崇敬和愛戴,通過祭孔等活動,可以密切兩國之間的人文聯系,增進人民之間的感情; 2006年6月,河北省秦皇島市曾舉辦中日韓三國民間舉行公祭,紀念秦始皇求仙派遣徐福東渡。這一活動以“祈福、和平”為主題,通過挖掘望海民俗,祈求世界人民健康長壽,中日韓人民友誼世代相傳。
4、開展以“業緣”為紐帶的人文交流
所謂業緣呈現為人們在職業、行業、產業、學業、事業等方面的緣份關系,是一種同行、同事、同學等人際溝通的系統。中日都具有相同的業緣意識,尤其是日本,業緣意識很強——先輩與后輩的關系,同學關系,上下級關系等等。
中日之間業緣資源十分豐富,有著非常廣闊的施展空間。在此僅舉一小例,如以留日學生為主體,可以開展以業緣為紐帶中日同學之間,以及中日同學與老師之間,以及與大學之間的人文交流。
筆者在留學日本期間,曾得到日本大企業關西電力公司的關照,提供非常便宜的公司社員宿舍,至今感恩。關西電力公司也存有留學生的名單和聯系方式等,如能以此為紐帶開展日本大企業與中國留學生之間的人文交流,就是一個可以講給所有人聽的美麗而感人的故事。
類似的業緣紐帶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可以去開發尋找,為中日人文交流提供豐富多彩的關系支撐。
5、開展以“物緣”為紐帶的人文交流
所謂“物緣”是以物為媒介而發生關系并集合起來的人群,這對日常生活中充滿了禮尚往來應酬的中日來說,是最熟悉也容易理解的一個相互交往與互動的方式。
中日要廣泛地挖掘這方面的資源,大力推進以物緣為紐帶的各種人文交流。在傳統的文化技藝領域,如花道、書道、茶道、歌舞伎、和歌、圍棋等;在日常生活領域,有傳統料理、服裝、器皿、飾品等;在傳統的祭祀領域,有廟會和各種祭祀活動活動等,還有存在于社會歷史文化層面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
總之,中日人文交流要基于東方的關系理論,基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緣關系,并以此為紐帶、依托、平臺、支點和路徑,來展開我們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這種深入骨髓的人文交流,會極大地激發起兩國人民相互交流的熱情和渴望,會因其獨特的魅力和吸引推動交流不斷地深化,并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為作者在上海市友協舉辦的“推動上海對日民間交流專家座談會”上的發言,授權澎湃新聞發表,本次發表略有修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