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8的這只“天鵝”,會是全村的希望嗎?
原創 魏宇奇 科技新知
在美股浮沉了七年之后,“神奇的網站”58同城邁出了私有化的關鍵一步。9月7日,58同城發布公告稱:特別股東大會以超過75%的投票審議通過私有化議案。
四個月前,圍繞58同城的這場即將創造在美中概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約87億美金)的私有化交易,一度引發熱議。
有人質疑87億美金的估值有些虛高,認為以58的情況不值得付出20%的溢價。
有此質疑也不難理解,一方面58近年來業績持續不佳,另一方面,58 其實本可以更值錢,甚至避開退市的命運。
巧合的是,就在58邁出私有化進程關鍵一步的同一天,從其內部拆分出去獨立發展的58到家也有了新變化。
表面上看58到家只是將名字改成了天鵝到家,但從天鵝到家CEO陳小華的表態來看,天鵝到家要做的其實是比58同城更進一步的事,他表示“我們要從一家線上服務線下的公司,變革為線下服務線上的平臺”。
這意味著,天鵝到家在方向上將與關系密切的58同城截然相反,后者的本質是信息平臺,而前者的本質則類似此前上市的貝殼找房,二者都是交易型平臺。
姚勁波對58到家其實是抱有極大期望的,他曾表示“58到家和轉轉任何一個做成功,58都能跨越到數百億乃至千億美元的市值。因為這兩個業務,寄托的都是58做交易平臺的夢想。”
可見58到家這只“天鵝“,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全村的希望。

天鵝到家(以下仍稱58到家)隸屬于由58集團拆分出去的到家集團,是集團兩大主營業務線之一,另一條業務線“快狗打車”也曾經歷過改名,此前的名字是“58速運”。
上線于2014年的58到家,借助58同城的優勢在發展上一路高歌猛進。相關數據顯示,天鵝到家已覆蓋400多個城市,提供50大品類、1000種以上的生活服務,平臺注冊的勞動者250萬人。

不過,對于58同城和58到家而言,二者的親密關系不僅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美好,甚至有些尷尬。
對58到家而言,58同城確實為58到家帶去了便利,但58同城App內的“到家”板塊,仍然與它存在不可避免的競爭。
陳小華就曾表示,58的存在,對于到家業務的發展來說是弊大于利的。“58到家名字是一定會改的,因為帶上58這兩個字,給人的印象就是大而全。并且58同城在過去10年里打了太多的廣告,所有人提到58,就是租房、招聘,但是58到家不需要這種聯想。”
58到家在58同城眼中的作用同樣如此。
一方面,58到家不僅是其布局在垂直賽道上的一顆棋子,線上線下兩手抓的交易型平臺模式,更是58同城想嘗試卻不敢去做的。58到家一旦成功,58同城實現質的飛躍也就指日可待了。
另一方面,對于業務逐漸萎縮的58同城而言,從未盈利的58到家前景固然美好,但在目前它的“包袱”屬性更大一些。
58同城曾在2018年的年報中,公布過58到家的財務數據。數據顯示,58到家2018年實現營收9.50億元,同比增長96.2%;凈虧損金額超過營收,達到14.23億元,虧損同比擴大99.8%。

不過58到家的更名,其實還有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這個原因的背后也是58 到家真正要做的事。
58到家CEO陳小華是這樣描述的“直接一點說就是從一個線上服務線下的公司,變成一個線下倒過來服務線上、線下與線上深度融合的平臺。現在我們業務最大的一個調整是,我們要從一家線上服務線下的公司,變革為線下服務線上的平臺。”
這說明58到家的想法是,對于家政行業,它不僅要解決信息不透明的問題,還要制定并輸出自己的標準,而這在傳統的家政行業中,還沒有人去做過。
從陳小華對外釋放的信息來看,更名后的58到家,將從表里兩方面大展拳腳。
在“表”上,58到家不僅要更名,還要大規模打廣告去推廣品牌。陳小華就在采訪中表示,接下來針對新的品牌名稱將啟動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品牌投放。“基本你走到哪里都會看到我們的廣告”。同時,58到家還會在消費端發放一億元左右的代金券。
在“里”上,則是繼續堅持做交易平臺,對家政、貨運等非標行業輸出自己的標準。

姚勁波租房被騙后憤而創業故事雖然廣為流傳,但其真實性其實是有待商榷的,畢竟當時姚勁波已是萬網的高管,并非初出茅廬的學生。更靠譜的可能是,他看到了美國分類信息網站Graigslist的模式的可行性,想效仿李彥宏把搜索搬回中國的故事。

這也使得二者的凈利率,在利潤普遍較高的互聯網行業中,依然是拔尖的,58同城2013年上市時,Craigslist的凈利率就達到了80%。
而二者之所以能獲得令人艷羨的高利潤率,與廣告的高利潤屬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無論是1995年創立的Craigslist,還是它的學徒58同城,盈利手段都是通過流量做廣告變現。
以58同城為例,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為25.603億(人民幣,下同),其中會員服務貢獻了8.156億,在線推廣服務上的收入為15.954億,合計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高達92%。
不過這種只做信息撮合的模式雖然賺錢容易,但壁壘并不深。一個鮮明的例子是,此前上市的貝殼找房,在業務范圍上遠不如58同城廣,但其市值卻達到512.33億美金,是58同城的6倍。
原因不僅在于房產市場規模足夠大,更在于貝殼找房通過輸出自己的標準,實現了與阿里在電商上類似的交易閉環,形成了可循環的交易系統。

2015年,阿里巴巴在對58到家進行投資時,曾問及58到家的核心壁壘是什么,陳小華的回應只有一個字“重”。“我們比美團做的事情還臟還累。臟活苦活全中國互聯網公司我們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實際上,如果與58同城相比,58到家的不同正在于“重”。
以家政行業中的保姆為例,如果按照58的劇本走,家政公司甚至個人技師是服務的提供方,二者會在平臺上發帖“招攬生意”,用戶則會通過帖子獲取信息從而完成交易。至此,58同城就完成了在這筆交易中的作用。
而58到家則是信息、供應端雙管齊下。在保姆業務上的體現則是,58到家覆蓋了保姆的招募、培訓、體檢、犯罪記錄以及上崗的全流程,其中的培訓體系、合格標準都由58到家制定,方式包括線上和線上。


對于58同城的未來走向,姚勁波是有清晰規劃的,那就是以58到家和轉轉為軸,二者做成后,再將58同城的各個品類遷移過去,類似淘寶與阿里巴巴B2B。
柚子投資合伙人彭程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在互聯網公司中,58的線下資源是最豐富的,針對房產、汽車、本地生活等領域中的隨便一個,58如果能順利推動其從信息模式向交易模式的轉變,現在也最起碼是一個幾百億甚至千億美元的公司。”
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姚勁波的計劃已經缺失了一角,轉轉掉隊了。
據網經社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二手電商發展報告》顯示,閑魚的滲透率最高,達到70.7%;轉轉平臺在58同城的扶持之下,滲透率緊隨閑魚之后,僅有20.38%,與閑魚差距過大。
因此,不管58到家是否更名,是否找到了“鑰匙”,完成58同城做交易平臺的任務,都落在了這根獨苗的身上。
那么,58到家能完成任務嗎?從目前的內外形勢來看,58到家有機會也有挑戰。
機會在于,58到家不僅在資金、體量上有優勢,更是找到了“難而正確”的方法。因此,只要不出大的紕漏,貝殼找房就是58到家的參照。
挑戰也很明顯,58到家面臨著三個問題。
首先,也是最大的問題,58到家其實身處和58 同城相似的困境中,即每個業務方向上都存在對手,且對手的實力都不弱。
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貨運。專注于同城貨運市場的貨拉拉,不僅得到了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支持。業務能力也不弱,已經在國內擴展了352座城市(截至2020年7月),從一線城市到四五線城市均有覆蓋。
其次,雖然有貝殼找房這個成功的先例為其提供“參照”,但貝殼找房的成功是建立在鏈家十幾年的行業積累之上的。而以互聯網公司的身份切入的58到家,從打地基到蓋樓,都要從頭來過,難度更大。
此外,家政行業作為非標性行業,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人員素質也良莠不齊,選擇做“直營”的58到家也沒能免俗,這說明標準的執行仍然存在紕漏。
據《江西晨報》的一則報道顯示,南昌市民陳先生在近日通過“58到家”雇請了一名梅毒抗體陽性且患有乙肝的家政服務員,而在58到家向陳先生體檢報告上,這名服務員卻沒有任何健康問題。
同樣的事,在一年之前的遼寧也有案例可循。據《澎湃新聞》的報道顯示,大連市的一對夫婦通過“58到家”,為2個月大嬰兒雇傭了一名育嬰師,這名育嬰師在體檢時被檢出患有“梅毒”。
58到家隨后將該育嬰師從平臺下線拉黑,禁止全國其他地區提供服務。
由此可見,雖然58到家在模式上沒有走58同城的老路,選擇去建立更深的壁壘。但不管是激烈的競爭,還是屢次發生的惡性事件,都表明58到家這只承擔了全村希望的“天鵝”,能否完成姚勁波拯救58同城的心愿,還是個未知數。
▼
本文由科技新知原創出品,轉載請留言
原標題:《58的這只“天鵝”,會是全村的希望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