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騰訊微博停運,千百萬消失的用戶去哪了?
原創 小左 視覺志
文中圖片來源 網絡
作者 | 小左
身邊有一個朋友是唯一還在堅持使用騰訊微博的人。
昨天她看到騰訊微博停止運營的消息,突然很低落。
騰訊微博從上線開始,就不是一個大眾的產品。
很多朋友曾經在它熱切推廣時申請了賬號,但是很快拋之腦后。
小朱使用它,則是因為它足夠“冷”。
在那里不會遇到朋友、同學、同事、親人,她將那里當做遠離社交圈的日記本。

很多東西來不及備份。成千上萬的私密心情其實讓人無從下手。
“網絡世界的保鮮期比愛情還短。我或許該去買個日記本,畢竟寫在網絡上的東西,隨時隨地都可能被當做一坨數據,消滅掉。”
仔細想了想,
突然消失,帶著我們的回憶,撤出我們的生活,才是互聯網產品的常態。
從博客、人人的消失,再到QQ的式微,
每一個我們儲存在互聯網上的回憶,都可以被輕易抹去。
「01」
2000年,博客興起,并進入中國。2005年10月,新浪最先推出博客。

2004年,隨著木子美在博客連載的性愛日記被網友發現,迅速掀起軒然大波。
博客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時常能看到幾個文人在博客打筆仗。
比如韓寒,打筆仗就是他在博客時代輝煌的戰績。
2006年,白燁在博客貼出原發于《長城》雜志的《80后的現狀與未來》。
評價韓寒的作品“越來越和文學沒有關系”,并對“80后”提出了批評:“‘80后’作家這樣一種姿態堅持下去,成為主流文學的后備作家是完全可能的……

幾天后,韓寒作出回應,在博客上貼出《文壇是個屁,誰都別裝逼》。
“以時代劃分人,明顯不科學”,
“文學和電影,都是誰都能做的,沒有任何門檻”,
“每個寫博客的人,都算進入了文壇。文壇算個屁,茅盾文學獎算個屁,純文學期刊算個屁。”
隨后白燁和韓寒又開始一輪筆仗。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混戰。
其實包括導演陸川的父親作家陸天明,陣地同樣是博客。
那一年,每個人都花很多時間,用一篇長長的文章,在博客捍衛自己的觀點。
當年的明星,也是人手一個博客。
后來發展到,幾乎所有在上網的普通人,都在博客擁有一個自己獨立的域名。
那時人們普遍認為:空間是孩子用的,博客屬于大人。

但這絲毫沒有阻止博客時代的到來。
直到2010年。
那一年,最晚開始博客業務的網易用戶達到6000萬,處于巔峰狀態。
那一年,新浪推出「微博」,但是年輕人還在疑惑這是什么?
2010年2月,韓寒接受采訪時坦言最近玩博客的頻率下降了,「我發現沒人跟我玩了。」
大廈將傾,卻毫無預告。
隨著微博的紅火,越來越多人的閱讀習慣直接被改變。
140個字以內表達自己成為了流行。網紅大V紛紛轉戰微博,微博也培養著新的紅人。
很多人再也沒有去自己的博客看過,那里成為了一片廢墟。
2018年,成立12年的網易博客在官網首頁發布公告稱:網易博客將于2018年11月30日00:00起,正式停止網易博客網站運營,關閉服務器。

2020年7月9日,持續更新博客12年的古天樂宣布:博客停止更新,微博則繼續保持更新的狀態。
有人形容這感覺,就像禿子頭上最后一根頭發的脫落。
抬頭再看看網易博客的slogan:新銳人文生活。
顯然,這不是人們現在需要的。
距離博客時代過去10年,我們不再新銳,人文,更沒時間關注生活。
「02」
“那時候畢業時,我們不再寫同學錄,因為人人網,就是我們保存在網絡上的同學錄。”
一位曾經的人人網深度用戶如是說。
曾經,中國一半的年輕人是人人網的深度用戶。
這絲毫不夸張。
大學校園里,大家除了交換手機號,社交的正式開始往往從“人人網”啟動。

人人網有很多不同之處:
全部采用實名制驗證,而且以學校為篩選條件。
是更加真實的社交體驗。
這里,是一個專屬于高校學生的平臺,他們總是有最新奇的想法也有最高的活躍度。
很多學生時代的戀情,人人網都充當了紅娘的角色。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校園愛情,是從人人網搜索ta的名字,從給TA的每一個動態留言開始的。
人人網一度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寫作平臺。
很多人的日志在人人網被瘋狂轉載,考試前甚至會有學霸分享知識點……
一些普通的在校大學生,第一次體驗到觀點被認可,被擁簇的快樂。

那時候沒有熱搜,全靠人人網上每個人的“轉發”按鈕傳播。
2011年初,人人網曾發布2010年鑒,盤點全年大事記。
那時,人人網的產品和技術高級總監黃晶自信滿滿:
作為中國最大的SNS,人人網推出的年鑒更可以代表中國互聯網網民在2010年的公共記憶、普遍感受和大眾情懷。
然而僅僅4年后,世界已經是另一番光景。

其實,說不清是我們拋棄了人人網,還是人人網放棄了用戶。
很多人隨著畢業、工作,登陸人人網的機會越來越少。
偶爾需要聯系久不聯絡的同學,才會打開人人網。
只不過會發現,很多人的更新時間線,停留在了幾個月前甚至幾年前。
2018年,人人網以2000萬美元賣掉了。
2019年,人人網重新回歸,恢復成了我們熟悉的樣子,也變得更好了。
但是,朋友圈、QQ空間、微博,早已在不同圈層取代了它。
就像當初人人網巔峰時代的用戶回不去自己風光無限的20歲,人人網也難以重新覆蓋新一代年輕人的青春時代。
「03」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開心網」曾經存在過,甚至差一點成為最牛的社交平臺。
“偷菜”曾經在2009年,讓大半人成為重度網民。
“偷菜”,也成為那一年,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引發這個熱潮的,就是「開心網」。

百度上的開心網編年史中這樣記載:
2008年
3月開心網創立。
4月開心網在國內率先推出“朋友買賣”應用。
6月開心網在國內率先推出“爭車位”應用。
7月開心網頁面瀏覽量超過1000萬。
9月開心網注冊用戶數量達到500萬人,頁面瀏覽量超過1億 。
2009年
1月開心網注冊用戶突破1500萬。
2月開心網“買房子”應用正式推出“花園”,“偷菜”自此風靡。
成立不足一年,開心網就做出了第一個引爆全民的游戲。
當年偷菜,一定程度上一群不準備加入互聯網的人,提早進入了。
每天打開新聞,你都能發現有人因為偷菜,又干了什么奇葩事。
有人因為上班沉迷偷菜被公司開除。
有人平時一貫喜歡睡懶覺,但是為了偷菜,他可以給自己定鬧鐘凌晨起床。
老頭因不滿老婆子在偷菜游戲中加了大量的老頭而和老婆吵架。

對游戲上癮的人,甚至對每個同事和好友蔬菜成熟的時間都做了記錄,用EXCEL做了一張表格,到了時間挨個去偷。
說真的,工作都沒這么努力。
當時不僅僅是年輕人在玩,很多中年人也加入其中。

“開心人信息”用戶增長率達到500%,用戶即超過6000萬,創立一年時估值便超過1億美元。據當時的媒體報道,2010年,開心網年收入3億元。
但是熱潮總會過去。
偷菜在重復中失去了魅力,人們漸漸進入到了更加眼花繚亂的網絡世界。
開心網也在短暫輝煌后,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
開心網一起偷菜的朋友們,也都一起離開了。
「04」
一年又一年,我們在互聯網上,被迫或主動的完成著一次又一次的遷徙。
從聊天室,到QQ,又到微信。
從博客,到空間,再到微博、朋友圈。
我們習慣了在互聯網的各處留下痕跡,卻很少考慮過:
如果這個我們曾經儲存回憶的地方,停止運營,那些回憶該怎么辦呢?
但是我們來不及多想,每當看到之前熟悉的東西消失時,我們才發現:自己都忘了用戶名和登陸密碼。
或許互聯網上的數據,從來不是不可更替的吧。
真正重要的人,會被保存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是網絡虛擬的數據中。
只是遺憾,很多事情隨著數據的消失,也被我們遺忘了。
多希望時光慢點走,留下最美好的可以慢慢品味。
原標題:《騰訊微博停運,千百萬消失的用戶去哪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