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真沖動買入,假理性賣出
原創 冀田Timothy 秦朔朋友圈

· 冀田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矯正
上周四、五,美國股市莫名其妙地大回調,科技股暴跌,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價值股卻四平八穩。
美股上周四暴跌3.5%,上周五上證指數開盤也下跌1.67%,大家在討論A股的科技股是不是也要出問題,連帶著把醬油瓶子、白酒瓶子也都打翻了,海天味業兩天跌去15%,從歷史新高203跌到170。這周一A股開盤雖然跌幅不大,但盤中一路下跌1.87%,海天味業又跌了5.33%。
為什么美股暴跌總把A股拉下水呢?這是本文想探討的第一個問題。
其次,上周的文章一文,本沒有做空醬油股的意思,沒想到的是,在某券商罕見帶頭不看好食品飲料行業的情況下,在股民們的理性思考中,自周四開始,醬油等高估值消費股票確實經歷了一次較大的調整。
時間點的巧合,讓我在群里得到一個“寫什么,跌什么”的評價。
如果一個人真有如此功能,那就大美特美了。寫空、做空、賺錢,只是活在夢里的美好人生。以一個市場參與者的身份,斷然不敢自不量力,螳臂擋車,擋在猛烈上漲的股價列車之前。
那么,在醬油股高位進場的投資者,在下跌中賣了嗎?我猜大部分人沒有割肉。假設,上漲的股價讓大部分持有者心里忐忑、惶惶不安,無法再給自己找到繼續持有的理由,在這脆弱時刻,只需一個微小的波動,便可掀起醬油瓶倒下的波瀾。
如果說之前的上漲是非理性繁榮,現在賣出矯正便是一個理性回歸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很痛苦。
為什么很多人在痛苦中深套三年不割肉,一招解套立馬拋?為什么公募基金的規模每經歷一次牛市就上一個臺階,而在熊市里,基金規模也不會下降太多?
因為“投資者更愿意賣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賣出虧損的股票”。這是行為金融學的開拓者特倫斯·奧迪恩(Terrance Odean)教授在分析了1萬多個投資者賬戶后的發現。
這個發現解釋了上面的問題。
再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什么人們不愿意在虧損中賣出呢?因為那意味著痛苦,意味著背叛自己的初衷。沒有人喜歡痛苦,沒有人能輕易否定自己。于是,人們在做“賣出”決策的時候,顯得更加“理性”,非要找到能說服自己的理由,才下得了決心。
特倫斯·奧迪恩教授的傳奇人生恰恰也是這個道理的絕佳注解。

特倫斯教授,他博士畢業去哈佛大學面試的時候,哈佛的教授們大吃一驚,一般博士剛畢業是30歲不到的毛頭小伙子,沒想到進來的特倫斯卻已經是個46歲的“小老頭”。
如果人生是一次投資,選擇人生的道路是不停地選股,這個“小老頭”在剛上大學的時候,選錯了“股票”——他在上了半年后,退學了。
后來,他做了很多工作,從出租車司機到操作電腦,一直混了15年,混到37歲,結婚生子,背了房貸。實在忍不住了,才決定“換倉”。
他想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心理學,但學校告訴他心理學不對他開放了,他如果想被錄取,只能學統計學。于是,他不得不學了統計。讀研究生的時候,他還是想去學心理學,但是有個教授和他說,你不要學心理學了,你去讀金融博士好了。于是,他讀了金融學博士。特倫斯一步一個坑地走過來,46歲才博士畢業,哈佛大學的教授面試“小老頭”的一幕由此而來。

當時勸特倫斯讀金融的教授就是大名鼎鼎的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后來卡內曼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特倫斯也成了聲名顯赫的行為金融學家。
用俗套的話講,股市如人生。反過來說,人生的無常也如股市。
用股市術語描述特倫斯的人生,便是低開高走。特倫斯退學的時候是不是沖動了,是不是感性了呢?沖動之后,持倉15年不割肉,是不是“賣出”比“買入”更難呢?到了37歲,終于覺醒,決然清倉革面,從頭開始,重讀大學,ALL in換倉,終于練成大牛。
不知道他在“持倉”15年里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不知道他內心的痛苦,是不是如同想止損又舍不得的投資者一模一樣?

如果說賣出的時候是“被動”理性,欺騙自己,是“假”的理性。那么,買入的時候則多半是一時沖動,過度自信,是“真”的感性。
買入的過程伴隨愉悅,如同購物的快感。成交的那一刻,投資前的糾結、反復分析的痛苦宣告結束,隨之而來的是賺錢的希望。希望讓人期待和興奮。
人們渴望完成買入,買入瞬間一時爽。回想一下,我們考慮買入所花的時間,是不是遠短于虧損時考慮賣出的時間呢?相愛總是容易,相處太難。分手總比開始難。
而在買入的時候,行為金融學同樣發現,對投資決策起到巨大作用的是“新聞報道的”和“別人看好的。”這說明,投資者心理,受到其他各種不同來源的心理的影響較大。
回到本文開頭,為什么A股總是受美股影響,美股老把A股拉下水呢?美股把A股拖下水的背后,有什么必然的經濟聯系嗎?
其實沒有太多。
如果有必然的經濟原因可以量化的話,那么經濟影響應該是雙向的,也就是A股的暴跌也應該引起美股的暴跌才是。
實際的情況呢?
下圖統計了2015年年初到今年年初A股單日暴跌超過1.5%的情況下,當天晚上美股的漲跌情況。

而下面的圖則說明,在美股前一天晚上暴跌的情況下,A股卻在大部分時間明顯處于水面之下,跟隨美股暴跌。

而在A股暴跌的情況下,A股平均跌幅3.1%,這個跌幅比美股的暴跌要大很多,但是在A股暴跌的當晚,美股并沒有暴跌,漲跌幅的平均值僅僅為-0.3%,和零沒什么大的差異。
這說明,A股的暴跌對美股確實沒什么大影響。

那為什么A股就一定看美股的“臉色”呢?
事實上,美國股市是全球市場的“錨”,不只A股,香港、日本、歐洲的股市都看美股的“臉色”,心理影響力因素似乎大于基本面因素。
存在就是合理,我們無法用一己之力改變市場。更有意義的是評估美股隔夜下跌會不會形成趨勢性影響,對不同行業和個股的影響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顯然要做更多的數量分析。
不過,有些人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一個絕佳的賺錢機會,在美股暴跌的情況下,A股開盤平均下跌1.3%,但到收盤的時候,平均跌幅只有0.6%了,如果在開盤買進,那不就賺了0.7%呢?
喏喏,我說的沒錯吧,你又在沖動地想著買進了。
如果賺錢真的這么簡單,投資還叫藝術嗎?
郭德綱說,藝術這詞怎么理解?“藝”是能耐,“術”是把能耐賣出去。發現賺錢的機會,買入是能耐,能順利賣出,才能“藝”和“術”合體,讓投資成為賺錢的藝術。
作者簡介:冀田,領復資本創始人、注冊金融分析師(CFA)、《家庭投資和家族辦公室》一書作者,風險投資人。
參考資料:
https://www.forbes.com/forbes/2010/0628/investment-guide-behaviorial-finance-odean-average-investor-own-enemy.html#20472f6c408a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原標題:《真沖動買入,假理性賣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