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土識小|扇墜與折扇
暑熱高溫之中,與幾個朋友聊起當今電風扇與空調(diào)的普及,人們都習慣于空調(diào)降溫,很少有人拿著扇子的景觀了。特別是一把折扇在手,那種風雅,今天怕是很少見到了。其實,扇子作為消暑的用具,有著非常悠遠的歷史。要說中國扇子的歷史,那個話題太大。還是說說扇墜與折扇吧。
當歷史步入宋元時代,我國扇子史上出現(xiàn)了兩件新鮮事:一是扇墜的出現(xiàn);二是折扇的傳入。
出于對美的愛好,人們往往在扇柄下掛一裝飾品,這就是扇墜,如玉墜、香墜、琥珀墜之類。《五雜俎》上說,“扇之有墜,唐前未聞,宋離帝宴大臣,見張循王扇有玉孩兒墜子,則當時有之矣”。《夷堅志》上也說:“宋高宗有折疊扇,以玉孩兒為扇墜。”扇墜作為扇子的附屬物一度相當流行。民國初年,著名學者章太炎把竊國大盜袁世凱贈給他的大勛章作為扇墜,以表示他對袁世凱的輕蔑,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
至于折扇的傳入,問題比較多,不要說當今,就是在宋元時代也是謎一樣的存在,并且在后世文人學者中引發(fā)過爭論。清代杭州才子高士奇撰寫過一本《天祿識余》的雜文書,他認為,“今之折疊扇,初名聚頭扇。元時,高麗始以充貢。明,永樂間,稍效為之,今則流傳授廣,團扇廢矣”。高江村認為折扇是在元朝從朝鮮和日本傳入中國的。清代另一位學者趙翼不同意這一看法,他詳細考證史料之后,認為“折扇非始于元,蓋宋金時已有之,特其時尚未盛行,民間就多用團扇”。參照趙翼的考證,可知折扇源于我們的兄弟鄰邦朝鮮和日本,北宋宣和年間開始傳入我國,到明朝初年,明成祖喜歡折扇舒卷展開頗為方便,“命工如此為之”,從此折扇風行天下,制作也轉(zhuǎn)加華侈,備極精巧。
折扇傳入后,大約在南宋時又開始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的風氣,到明清愈加盛行。折扇與中國傳統(tǒng)的書畫藝術一經(jīng)結(jié)合,就不僅只是日用品,還成了精美的藝術品。宋代折扇作為入貢品漸增,有的官吏可以看到或得到,此后使用折扇的人逐漸增多。據(jù)《雨山墨志》記載:“元初,東南使有援聚頭扇者,人皆譏笑之”,折扇在元初尚被視為奇異物,然而也有人為收名家手跡字畫,而收藏扇面的。
折扇的大規(guī)模盛行使用于明代。明永樂年間(1403-1424),“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使,命工部如式為之”(劉元卿《賢奕編》)。永樂帝也曾把“朝鮮充貢”的折扇“遍賜群臣”。從目前考古等發(fā)表的資料看,現(xiàn)存明代宣德帝朱瞻基書寫的大折扇(故宮收藏),是明成祖命工部自制折扇之后的實物。武宗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一1521年),又專門派人去日本學習制扇技藝,從而為在全國各地發(fā)展制扇業(y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由于折扇使用、收藏方便,乃漸漸為廣大庶民所喜用。清光緒年間(1875—1908),“仆隸所持皆此物”(《知寒軒譚薈》),從而可見折扇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普遍使用。
扇子是古典的,當扇子成為女性飾物時,如長生殿里戲詞所說“春色撩人,柳煙成陣。”越來越升值的風韻,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經(jīng)丹青高手巧運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鳥,或人物動態(tài),無不小中見大,表現(xiàn)出美的情致與神韻。天下聞名的蘇州折扇,平整牢固,配以書畫,既能消暑,又可欣賞,在送來習習涼風中也能給人以藝術的熏陶呢。
在漫長而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扇子伴隨著人們走過了無數(shù)的酷暑盛夏。小小扇子,它從遠古走來,進過皇宮,見過將相。但它尤其喜歡與平民百姓為伍,相依相伴,共當暑熱。它從不倚老賣老,從不炫耀自己是“老字號”,永遠默默無聞,保持低調(diào)。
2020年8月17日于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9月5日上傳澎湃網(wǎng)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