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年后才知道,熟苦瓜居然是甜的
原創 刀刀 風味星球
在日本,有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叫做“大人的味道”。

*那一座城
什么是“大人的味道”?首先我們要明白“大人”這個詞,在“大人的味道”的語境下,是指成熟的人,不是身體或者年齡上的成熟,而是一種心理、處事、舉止和品味上的成熟。而“大人的味道”,則就是這些“成熟的人”的口味偏好。

舉個例子,味道刺激或者有藥味的食物,如生姜、芥末、香菜、蔥是“大人的味道”;需要學習后才能品味的食物,如葡萄酒、雪茄、茶是“大人的味道”,而有苦味的食物,也是“大人的味道”——啤酒是“大人的味道”,魚的內臟也是“大人的味道”,苦瓜則更是妥妥的“大人的味道”。
2010年-2018年,日本啤酒品牌札幌啤酒,曾邀請演員妻夫木聰拍了一個系列廣告片“大人的電梯”。作為年輕人代表的妻夫木聰,乘坐可以通往“大人世界”的神秘電梯,向北野武、坂本龍一、中川雅也(Lily Franky)等成熟的日本名人請教各種關于人生的問題:

什么是“大人”呢?
北野武:就是想起年少輕狂時做的荒唐事覺得很可恥。
你覺得上了年紀怎么樣?

坂本龍一:有一點我覺得很棒,我以前不敢搭訕的對象,上了年紀之后反而能輕松與他對話。
從這種角度來說,除了基因的因素以外,對于苦味的欣賞,好像的確是需要經歷一些人生之后,才能沉淀出的口味和品味。
苦瓜,手腕粗細的大小,外皮綠色,表面疙疙瘩瘩,直接吃,脆而多汁、回口清香,一入口,卻是一股子苦味。

愛的人甘之如飴,恨的人棄之如履。
科學的角度來說,苦瓜體內同時含有瓜苦葉素和野黃瓜汁酶兩種物質,而這兩種物體一旦同時存在,就會產生苦味。西瓜只含有瓜苦葉素,于是并不苦。

*拾味揚州
江浙人有更通俗的理解:疙瘩越小越多的苦瓜越苦。
比如這里的苦瓜,以疙瘩多和疙瘩密著稱,所以很苦。不過江浙人也因此發明出了針對苦味的對策:用鹽水浸泡個十分鐘,瀝干水分后直接加豬油生炒。鹽水洗去苦瓜的澀,豬油增加猛然入口的油香,于是入口先香,再苦,最后回甘。

矯情點說,仿佛人生。
但個人口味上,我其實傾向單獨準備一小碟干鹽,吃苦瓜時,用手抓起一小撮再細細撒到苦瓜上,鹽能壓苦味,而且更能帶出苦瓜的清香。這個方法,日本的高級天婦羅店經常用,我媽也經常用。
相比于江浙人,廣東人對苦瓜的理解更深。他們管苦瓜叫涼瓜,取其清火的效果。

煲湯是廣東人最常用苦瓜的方法,把苦瓜去瓤,排骨剁塊、和黃豆、姜片一起放入砂鍋煲中,喜歡的人再加入一點苦瓜干,隔水燉2~3個小時,簡單家常又好喝;潮汕人還會用南澳的白珠苦瓜燉螃蟹湯,蟹肉鮮甜,苦瓜則帶來了一陣陣清香。
在廣州旁邊四邑地區的江門,有一種杜阮涼瓜,大而圓,是廣東苦瓜中的極品貨色,我管它叫“苦瓜王子”。當地人喜歡用杜阮涼瓜、蠔豉(牡蠣干)和瘦肉一起燉湯,苦瓜的清、蠔豉的鮮、瘦肉的潤,煲出來就是一碗好湯。

*攝 | 小米
這種苦瓜甚至可以拿來做刺身,焯熟的苦瓜,切片冰鎮,空口吃帶著回甘;蘸點醬油、芝麻,配上增加口感的花生、藠頭絲則如順德魚生一般復雜。
還有白色的苦瓜,是臺灣人培育的,叫白玉苦瓜,多汁、爽脆、苦味也很薄。逛臺灣夜市,經常能看到白玉苦瓜榨汁,有些時候再加點蜂蜜、蘋果之類的一起榨,又苦又甜,喜歡的人依依不舍停不下口,不喜歡人喝一口就噴了出來,以后再也不碰了。

*攝 | Tala
美食家蔡瀾講過一道苦瓜菜品,堪稱苦瓜愛好者的福音——苦瓜炒苦瓜,把一份苦瓜分成兩半,一半汆水,去苦味,取其柔軟;一半直接生炒,取其爽脆,一道菜,同一種苦瓜,口感不同,味道不同,我沒吃過,但準備在家自己炒下試試。
人類原本是不愛吃苦的。
很多毒素是苦的,所以苦味意味著危險,怕吃苦是人一種本能的防御機制——前段時間因為“動物森友會”爆紅的任天堂掌機SWITCH的游戲卡上,據說就涂了世界上最苦的物質苯甲地那銨,用來防止貪吃兒童亂吞東西。

*搜狐
再細一點說,這是因為人類擁有苦味受體基因TAS2Rs家族,可以識別大自然中各種苦味。而據說中國人更是擁有TAS2R16苦味受體基因,堪稱苦味基因中的戰斗機,也就是說,中國人對苦味的感知度可能更高,這是在基因層面就決定的。
可很多人卻還是愛吃苦。
除了苦瓜以外,苦筍、蓮子、百合、苦苣(苦菜)都是苦的,卻仍然天南海北地出現在大家的餐桌上。水果里的西柚、中產階級沙拉必備的羽衣甘藍,都是苦的。

*搜狐
咖啡不用說了,南方一帶清熱解火的涼茶是苦的(而且非??啵?,最近兩年掀起的精釀啤酒浪潮中的“頭浪”IPA,全名是淡色艾爾啤酒,也是以苦著稱,冰涼、爽口、先苦后回甘,層次豐富、變化無窮,在全球收割了無數粉絲。
不止植物是苦的,肉也有苦的——這個苦味大多來自于內臟。
在蘇南浙北一帶有一道本地菜小腸卷,做法是將豬小腸在一根筷子上來回卷成兩指粗細,汆燙后紅燒或者白燒鹵制,入口是一層層張力反饋的彈牙和微微的苦味。

*攝 | navi
這層苦味來自于小腸壁上附著的胃液,胃液很難洗盡,所以略帶一點苦味。但喜歡吃的人,則正看中了這一層苦味,覺得味道復雜,回味無窮。
江浙一帶日常吃的鯔魚,被南方人民稱為烏魚。每年冬季,雌性烏魚腹內飽含魚卵之時,會被臺灣同胞曬干制作成烏魚子。


其實看上面描述這些菜品的形容詞就明白了——無論是甜還是咸,味道都比較單一,過量則會膩,需要一種味道去中和。酸是一種方式,酸甜口的糖醋排骨、宮保雞丁都是全國人民口味的最大公約數。苦則是另外一種策略。
苦味一增加,味道的厚度和復雜度一下子就上來了;菜單搭配是門學問,如果剛吃了一道油膩的大菜,配一點點苦味,還能有效地解膩;最妙的是苦盡之后的回甘,“苦盡甘來”,一對比,再一變化,對味道解讀又深了一層。

古人說,苦瓜是一種君子菜 —— 因為苦瓜與其他食材一同做菜,卻不會影響其他食材的味道,只苦自己,不苦別人,有君子風范。

也有很多人說,吃苦瓜是”自討苦吃“——因為我們吃過的苦瓜都沒熟,苦瓜成熟之后會變成橙黃色,掰開里面是紅色的籽和果肉,又漂亮又甜,江浙一帶稱之為“癩葡萄”,北方朋友則稱之為“金鈴子”。

*物種日歷
這句話其實并不完全對。“癩葡萄”是苦瓜的一個特定品種,是特別培育出來吃籽的,味道甜美。但我們吃的苦瓜的確沒有熟,成熟后苦瓜是會變黃,籽也是紅色的,只是味道可能無味,而且很容易在成熟前直接爆開,呈喇叭花狀。

*攝 | 秀才
在日劇《凪的新生活》中,黑木華端出的那盤“黃色幸運苦瓜”,就是成熟的苦瓜,紅瓤,甜美……
看似平凡的苦瓜,品種的變化、成熟的變化、烹飪方式的變化,最后竟然變換出了百般風味——恰如人生一般,歷經世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慢慢能體會苦盡甘來的美好;而如果太一番風順,順到發黃,則容易遇到過于膨脹最后“爆炸”的結果。

辛棄疾說,“少年不知愁滋味”。我生也晚,并沒有遇到太多人生的風雨,卻也喜歡苦瓜的清涼、爽脆、苦盡甘來的味道。在這種角度來說,對不同人來說,美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唯心主義,適口者珍,心境經歷,人生況味,都會影響著你的口味。

* 攝 | Tala
作者:刀刀
排版:風味君
頭圖:《凪的新生活》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成年后才知道,熟苦瓜居然是甜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