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八一三”抗戰史料選編》是怎樣編成的?
電影《八佰》正在熱播,“八一三”淞滬抗戰前后的歷史點滴也頻頻在公眾討論中被提起。關于這段歷史最重要的史料集之一是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編纂的《“八一三”抗戰史料選編》,后來許多研究上海抗戰史的專著和學位論文都曾受益于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紀念前輩史學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八一三”抗戰史料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以編纂中國近現代史和上海革命史的資料集而著稱。“文革”期間曾經中斷,1978年復所之后,即于次年夏季起,由下屬現代史研究室牽頭,旨在編纂一部以上海“八一三”抗戰為主題的資料,因為“八一三”是上海人民斗爭史上的光輝一頁,也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到1980年底,課題組已收集抄錄了100萬字史料,大致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 關于“八一三”戰事:其中大致包括事的進程、雙方兵力部署、雙方主要指揮官、中國軍民的一些英勇事跡、市內發生的幾次慘案(如大世界炸彈跌落事件),以及戰事造成的嚴重損失等。
(二)關于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最主要的是各界抗日救亡協會的活動,包括許多地下黨老同志的回憶錄和訪問記,涉及劉曉、王堯山、陸志仁、趙先、楊帆、周克、劉峰、劉季平、劉長勝,等等。也有涉及民族資產階級參加抗日活動的資料,常常反映了他們的兩面性。還有杜月笙主持的地方協會的資料,以及國民黨主持的抗敵后援會的資料。
(三)關于難民活動的資料:“八一三”抗戰中,上海的難民工作非常重要,周克是中共“難委”的負責人,此外如湯鏞、丁公量、趙樸初、孟一如、胡靜、潘大成等都提供了很多資料。當時的慈聯會和第一國際難民收容所,中共人員在其中做了許多工作,難民收容所成為開展抗日活動的一個重要陣地,有小延安、解放區之稱,這里培養和產生了許多黨的重要干部,并向新四軍輸送了大批人員。
(四)關于國際上對“八一三”戰事的各種反映:包括英、美、法等各國的重要文件,如羅斯福,張伯倫、艾登等人的發言等。
(五)中日國共三方有關“八一三”戰事的重要文件:包括中共的聲明、宣言,蔣介石的發言,近衛的聲明等等。
(六)當時名人有關“八一三”戰事的文章,如宋慶齡、郭沫若、茅盾、阿英、潘漢年、夏衍、七君子等等。
(七)“八一三”戰事大事記。
承擔這個課題的主要是現代史研究室的張義漁、李飛、沈憶琴、羅義俊四位學者,以張、李兩人為主。其間,大家付諸了極大的努力,許多資料已經很稀少、難覓,課題組找到了當年的《救亡日報》、《立報》、《抗戰三日刊》等珍貴報刊;在南京檔案館找到了當時國民黨與日方的重要資料;在歷史所圖書資料室也尋覓到了不少原始資料。此外,還走訪了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總工會工運史料組、上海市婦聯婦運史料組、上海市工商聯資料室、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公安廳檔案處等單位。經過辛苦的手工抄錄后,這部書的初稿在1980年即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但由于當時“出版難”日益加劇,直至1986年5月才被作為“上海史資料叢刊”之一,得以面世。
正式出版時,該書有40萬字,所輯以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的史料為主,共分為5編:一、“八?一三”戰爭;二、上海人民抗日救亡運動;三、難民工作;四、國際形勢和各國態度;五、歷史文件與重要言論,附錄:“八一三”抗戰大事紀。參與過“八一三”斗爭、解放前中共上海地下黨的老領導張承宗應邀作序,開宗明義:“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不但對于一般讀者了解這段歷史大有裨益,而且對于專門從事上海革命史研究的同志也將提供方便。”
在編纂這部史料集的同時,課題組成員還開始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以期為將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張義漁發表了《抗戰初期上海的“救亡協會”》(刊《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等論文。他還曾到上海師范學院作過了《日本帝國主義為什么要發動“八一三”戰爭?》和《“八一三”戰爭和上海人民的抗日救亡斗爭》兩次報告,對日本帝國主義當時國內和國際間的矛盾,發動這次戰爭的主客觀原因做了較具體的分析。聽眾感到有許多新資料、新觀點,很有啟發。1982年8月10日,歷史研究所曾舉行紀念“八一三”學術討論會,張義漁作了重要發言,他認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蘆溝橋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同樣是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八一三’戰爭中,日本在上海入侵二十萬軍隊(近衛、第3、第9、第11四個師團;竹內、安藤、鷹、森、天谷、和田五個旅團),擁有二百輛戰車,三百門大炮,二百架飛機,二個重炮聯隊,一個海軍陸戰隊。我國成千上萬個家庭被吞噬,大批人民被屠殺。金山衛赤旱塘,五千人的村子被殺死一千人,至今猶被稱作‘殺人塘’。浦東、南市一帶,日軍縱火焚燒四、五天,損失五億元。閘北被焚,損失二億元,民房、學校機關都付之一炬,工廠被毀三千余家,占當時在滬工廠總數的70%。無家可歸進入租界的難民達七十萬。”
李飛為《民國歷史人物傳》第10冊寫了一篇《謝晉元傳》,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部的好評。她還撰寫有長文《江南敵后抗日武裝斗爭故事》(《支部生活》1984年第20、21、22、23期連載)。羅義俊則發表了《八一三時期上海的難民工作》(《社會科學》1982年第8期)、《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的八百壯士和謝晉元》( 《歷史教學》1984年第9期)等。

謝晉元和他的部下

電影中的謝晉元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現代史研究室編纂的這部《“八一三”抗戰史料選編》,實際上為20世紀90年代以后蓬勃發展的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做了重要的鋪墊和先驅工作。后來幾乎每一部研究上海抗戰史的專著和學位論文,都曾受益于它。現代史研究室還在1986年的晚些時候推出了兩部主題相關的資料集,即《“九·一八”——“一·二八”上海軍民抗日運動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李華明、饒景英、翁三新編),和《上海郊縣抗日武裝斗爭史料》(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張義漁、翁三新、李飛編)。這兩本書的編纂背景、經過情形和學術影響,亦與《“八一三”抗戰史料選編》大致相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