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了《惡之花》,圣母心泛濫?丨千萬別妄想“拯救”黑暗人格
原創 KY KnowYourself 收錄于話題#KY趣味心理速遞30個
KY作者 / fufu
編輯 / Celia
最近韓劇《惡之花》成功霸占了我的腦海。
老實說,我是被“精神變態娶了警察老婆”的設定吸引進來的,滿心歡喜地期待著看冷血變態高智商犯罪的樂趣——

結果,卻看到男主從哄孩子到做料理寵老婆無一不會,堪稱完美——我不禁心中大惑:和精神變態也能談甜甜的戀愛嗎?精神變態墜入愛河,究竟是杜撰,還是符合科學?
*以下內容不涉及劇透,請放心食用。
01.
精神變態,到底有沒有感情?
精神變態(psychopathy),與其說是精神障礙,更應該說是一種人格病態,具有極度自我中心和難以對他人產生情感的特征(Savard et al., 2015)。在普遍認知中,精神變態缺乏同理心,因此難以和他人建立聯結,也難以理解道德。
不過,一項剛剛發表的研究質疑了“精神變態缺乏同理心”這一觀點。TA們發現被試中過半數的psychopath都呈現出高同理心的特征(Heym et al., 2020)。研究人員將這類人命名為“暗黑共情者(dark empath)”。

不同于普通共情者,dark empath更偏向擁有較高程度的“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認知同理心并不能讓人體會他人的感受,而是能讓人在認知層面上分析出對方的想法和情緒。
也就是說,dark empath能夠通過認知同理心分析出別人此刻的內心,并表現出類似于共情者的狀態。
此外,這項研究還發現,dark empath的情緒反應和復制能力(即對周圍人的情緒做出反應并表現出類似情緒的能力)高于普通人。但是,與普通共情者不同的是,他們很難對虛擬情景(比如電影或小說)產生情緒反應(Heym et al., 2020)。這或許從側面說明了,dark empath的情緒表達可能并非出自真情實感,而是在他人在場時的刻意表現。
這樣一來,外人不僅可能意識不到這類人psychopath的身份,還可能誤將TA們當成真誠的共情者。

嗯……可以說,如果戀愛中遇上一個dark empath,別說分辨不出對方到底有沒有真心了,我們還真可能把對方當成善解人意的小天使。
02.
那么,Psychopath的感情都是演戲?
雖然psychopath的交往方式可能是演出來的,但TA們對于一段關系的認可有可能是真心的——前提是,這段感情能為他們帶來好處,比如幫助TA們融入社會、獲得對方的崇拜,等等(Whitbourne, 2015)。
另外,研究還發現,伴侶之間的psychopathy程度是呈正相關的(Savard et al., 2015)。也就是說,一個有psychopathy傾向的人,找到的伴侶可能也有psychopathy傾向……嗯,某種意義上還挺般配的。
03.
愛上Psychopath,關系會變成什么樣?
就憑《惡之花》男主白熙星堅持多年的溫柔體貼,怎么看都會被開除psychopath籍……

Savard等人(2015)研究了現實中psychopath們的戀愛體驗。在為期一年的調查里,他們發現,psychopath特征很可能逐漸影響其伴侶的依戀模式。一年后,伴侶為psychopath的男性依戀焦慮水平顯著上升了;伴侶為psychopath的女性,則顯著表現出更高程度的回避式依戀。

04.
遇到的對象是psychopath,
我能和TA交往嗎?
嚴格意義上講,一部分人的psychopathy并非基因導致,而是源于過去的創傷造成的情感能力缺失(Hicks et al., 2012)。而且,非臨床診斷的psychopathy也有程度之分;不是所有的psychopath都會一生毫無感情(Whitbourne, 2015)。
但是!千萬不要抱著可以改變TA的心態去和psychopath談戀愛!
很多psychopath缺乏建立真誠人際關系的能力(Savard et al., 2015)。操縱是TA們最常用的人際交往手段。妄想“拯救”一個psychopath,很可能反而被對方操控。
作為平平無奇的普通人,光是找個對象就已經很花運氣了,真的要把運氣花在找一個“真心愛自己的psychopath”上嗎……?

References:
Heym, N., Kibowski, F., Bloxsom, C. A. J., Blanchard, A., Harper, A., Wallace, L., … Sumich, A. (2020). The dark empath: Characterizing dark traits in the presence of empath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icks, B. M., Carlson, M. D., Blonigen, D. M., Patrick, C. J., Iacono, W. G., & MGue, M. (2012).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traits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s: Differential correlate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genetic mediation.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3(3), 209–227.
Savard, C., Brassard, A., Lussier, Y., & Sabourin, S. (2015). Subclinical psychopathic traits and romantic attachment in community couples: A dyadic approac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2(C), 128–134.
Whitbourne, S. K. (2015). What happens when a psychopath falls in love? Psychology Today.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