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用“散裝衛生巾”的人

實習生 劉昱秀 澎湃新聞記者 任霧
2020-09-01 14:56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人物 >
字號

“散裝衛生巾”的熱搜評論刺痛了阿萊。

那句“我有難處”,讓她想起貧困的青春期,自己為了省下一片衛生巾,是怎樣把塑料袋墊在內褲上,再墊上一層紙,來應付那個“說不出口”的煩惱。

草紙包不住秘密。經血會從紙邊漏出,滲透在褲子上,引起調皮的男同學的嘲笑。為此,每次月經到來,她都如臨大敵,不想去上學。

志愿者馬婷見過更多局促不安的眼神,來自鄉村的留守女童。第一次來月經,女孩們以為“得了病,就要死了”。

還有一些癌癥病人,衛生巾是她們的日用品,買來的散裝衛生巾可以堆滿整個房間。

被“月經貧困”話題串聯起的,是一個個隱秘的角落,和難以言說的苦楚。

網店販售的散裝衛生巾。

在散裝衛生巾商品問答頁面,店家稱有工廠消毒證明等證件。

貧窮

“窮”深刻印在27歲的阿萊記憶里。父母務農,家里姐妹四個,吃飯穿衣都緊巴巴的,衛生巾就像是奢侈品。

小學六年級,升學考試,要交補課費50元。父母拿不出這筆錢,阿萊只得硬著頭皮去上學,假裝忘記帶了。她的名字因此被記在教室的后墻上,整整一個學期。哪怕后來補上了20塊錢,她也再不想上那堂課了。

六年級下學期,她月經初潮,不敢張口問父母要錢買衛生巾。小賣部的衛生巾平均一片要2毛錢。母親買來的基礎款20片,她能用上半年:衛生巾上面鋪上草紙,一片用一天也不換,經血少時,就把塑料袋墊在內褲上,再墊上紙。

這個秘密讓她看起來很不自然。每當放學,她會把書包帶拉到最低,好讓書包遮住滲到褲子上的血漬。總有幾條褲子被洗到褪色,也洗不掉那些淺黃色的污漬。

這樣的經歷王惠也有過。她已經博士畢業,是3歲孩子的母親,至今保持一個習慣:月經期盡量不出門。

她的少女時期在青島的一個村莊度過。農村小賣部售賣的月經棉臃腫不堪,像一根油條,吸水之后變得又硬又窄,經血常會側漏到褲子上。

可是這樣“不好用”的月經棉,家里也沒有存貨。上中學時,她的父母月收入不到500元,媽媽為了省下衛生棉給她用,常常用紅色的草紙折一折墊著將就。

從王惠的村子到縣城坐公交,車費只要一塊錢。但很多人一輩子沒去過幾次縣城。直到讀高中,王惠才見到縣城超市里賣的那種有名字的衛生巾。它們看上去那么潔白輕盈。

王惠不想比她小8歲的妹妹經歷類似的窘境。讀大學兼職的錢,她每次補貼給妹妹,都一再囑咐,“買好一點的衛生巾給自己用”。

她覺得,“經歷過貧困,更能感同身受”。

“恥感”

還有一些少女,被來月經的“羞恥感”強烈地包裹著。

大學生趙嘉曾去到貴州凱里的鄉村短期支教。那里的老師很少,孩子們大多是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一同生活,他們看上去靦腆又好奇。

趙嘉支教的一個月里,“100個孩子里有30個” 只換過一套衣服,有的人校服袖口皮筋松了,藍色校服袖子變成了黑色,也沒有換洗。

她教的是英語,孩子們大多發音不準,她會將那些聽寫不認真,發音不對的孩子留下來,給他們補課。其中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孩,聰明早熟,教過的單詞跟讀幾次就能背誦,但就是不愿意好好學,經常被留堂。

一次放學,她看到女孩褲子后面臟了,以為坐到什么臟東西。女孩難為情地小聲告訴她,自己衛生巾用完了,拿樹皮紙墊的,家里媽媽妹妹也要用衛生巾,不好意思開口要。

趙嘉回到宿舍,把自己帶來的一整袋衛生巾都留給了女孩。支教團聚會時,她提出給孩子們上一節性教育課。

她們約出班上發育較早的十幾位女孩,給她們講月經是成長的正常現象,怎么和家人開口,怎樣清理保持衛生。

趙嘉驚訝地發現,女孩中只有一個人的家長講過為什么來月經,并且教她如何使用衛生巾。

而其他孩子的家長,從未和孩子提起過生理衛生常識,甚至會批評,“來個月經就不能干活?變嬌貴了。”一些孩子為此來了月經,也不敢和家人講。

在愛小丫基金會做了七年志愿者的馬婷,給留守女童發了三四年的衛生巾“小丫包”。走進那些貧困縣的中小學,她明顯感到女孩們來月經的“恥感”,這些家庭普遍貧窮,父母去到離家很遠的地方打工,相比男性,女孩是家中被冷落的人。

來月經后,女孩們偷偷把自己不穿了的秋衣、秋褲裁剪成布,當作衛生巾使用,也不會告訴爺爺奶奶。不少農村女孩8-9歲才上一年級,到了四五年級會經歷初潮。在月經期間,也要幫家里干活,放牛放羊。

馬婷感到,這些未得到關照的心在忐忑地等待著一句安撫。

“春柳”

給留守女童上性教育課時,每當講到“月經”“性”等字眼,孩子們都低下頭。

志愿者會告訴她們,來月經,是“你們長大了,成熟了,能替家里分擔了,是好事情” 。

志愿者問,聽懂了嗎,底下一片沉默。

課后,他們給孩子們發放小卡片,收集聽課反饋。在卡片上,孩子們留言說, “感謝老師,懂了怎么保護自己。”

從2017年開始,上海仁德基金會發起“春柳計劃”,給四川和陜西的留守女童提供生理期關懷。秘書長王宛馨說,項目起初是給偏遠地區的女童普及性知識,但在調研過程中,他們發現,生理期問題是六至九年級留守女童的主要煩惱。

除了衛生包,春柳計劃還給女童們送去生理知識的課程,和關愛陪伴。

王宛馨說,項目起名“春柳”,也是寓意女童如春柳般羞澀嬌弱,缺少面對生理及身體變化的勇氣,但終究也會茁壯成長。

仁德基金會發起的“春柳計劃”。

困境

至今,三山家里還堆放著一大箱散裝衛生巾,20多元100個,靜靜地待在儲物間的一角。

散裝衛生巾的使用者是外婆。2018年,外婆檢查出患有宮頸癌,自此家里買過的散裝衛生巾不計其數。

外婆沒用完的衛生紙。

宮頸癌晚期患者的陰道和肛門會不斷分泌血液、炎癥膿水和脫落的癌癥組織。患者臥床時,臀部墊著護理墊,再穿一層成人紙尿褲。因為紙尿褲透氣性不足,頻繁的穿脫不方便,很多患者家屬選擇用衛生巾替代紙尿褲。

衛生巾墊著臀部,吸收分泌物,不必與下體直接接觸,對患者來說更舒適一些。

盡管散裝衛生巾不貴,但白天每隔一個小時換一次,晚上三四個小時換一次,一周就能用完近百個。頻繁更換衛生巾,三山外婆心疼,她趁家人不注意時,替換衛生紙墊著。

家人也不想讓外婆憂心。癌癥晚期病人吃的藥物艾坦一盒4000多元,醫保無法報銷,他們瞞著外婆,說一塊錢一粒。

外婆吃的藥。

照顧臥床病人的活很辛苦,幾個小時陪上一次廁所,幾個小時買一次飯,一天換幾次衣服,都要清清楚楚。擔心別人照顧不上心,家人沒有請護工,就三山、媽媽和舅舅倒著班看護。

每天上班前的5:00-9:30,三山去醫院,到了9:30媽媽再來換班。等到媽媽上班時,就是三山和舅舅倒班。

媽媽的工作做一天休一天,常常是她下了班就直奔醫院過夜,一個月回家一次,在醫院里睡了兩年的折疊床。

每次為外婆清洗完分泌物,他們都會擦上消毒用品,撲上產婦用的松花粉保持干燥。同病區的患者中,只有外婆從來沒有長過疹子,因為衛生巾更換得勤。

三山分不清外婆是裝作樂觀,還是對自己病情并不清楚。她總是說,一個人在醫院就可以,趕著家人離開。

老家房子那整條街都是紡織廠和服裝廠,外婆年輕時在棉紡廠工作,喜歡做手工。三山還沒結婚,外婆就開始給她將來的孩子做枕頭了。

生病的第一年,她還偷偷地給三山做棉拖鞋,恨不得把她一輩子要用的棉拖鞋都做完。

外婆給三山縫制的棉拖鞋。

今年5月,外婆昏迷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給三山未來的丈夫包紅包。半夜里,她醒過來,抓著外公的胳膊清點嶄新的紙幣,整整齊齊地包好,放在枕頭底下。

這之后,她再也沒有醒過來。散裝衛生巾,讓三山想起外婆。

在我國,每年宮頸癌新發病例多達10數萬人。有售賣散裝衛生巾的網店店主向媒體透露,他們的商品大多流向北京、上海這樣一線城市的腫瘤醫院。

散裝衛生巾就這樣連接了發達和貧困地區的不同女性的境遇。

13歲時,貴州女孩雅倩曾與身為扶貧干部的媽媽去到農村。在一個貧困戶家里,她發現自己來月經了,對方找來一塊棕褐色的粗布給她,說她和孩子都用這種月經帶。

她也跟隨母親去到醫院,在婦科病房,蓋著臟污的被褥的婦女被問到病情,難以啟齒。母親告訴雅倩,有人來例假時使用了不潔的衛生品,被感染了病菌。

在王宛馨看來,散裝衛生巾的話題被熱議,也許能讓大家關注到這些女性的困境,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責任編輯:黃芳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大冶市| 道真| 如东县| 平谷区| 监利县| 府谷县| 博兴县| 青川县| 九龙城区| 常山县| 浏阳市| 尚义县| 邢台市| 渝北区| 稻城县| 安庆市| 蒲江县| 莱西市| 额敏县| 萨迦县| 吴忠市| 黑水县| 驻马店市| 靖江市| 子洲县| 内黄县| 句容市| 阜康市| 龙门县| 通河县| 沿河| 中山市| 弥渡县| 大埔区| 黔西| 香河县| 双辽市| 丰城市| 子长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