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葉永烈家訓:有細心、耐心和精心,就沒有成不了的事
原創 玄圭 婚姻與家庭雜志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生活理念、人生信條充斥人們的頭腦,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讓人迷失。而真正能流傳千古,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之內核的,則是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家風家訓。
——小婚家
著名作家葉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病逝于上海,終年80歲。

他就將積累數十年的創作檔案(名為“葉永烈專藏”),全部捐贈給了上海圖書館。
文稿、書信、照片、采訪錄音等,門類齊全、保存完整,光文字資料就有3500萬字。
從創作檔案這件事,
就可以看到葉永烈身上超乎尋常的細心、耐心與精心,這得益于他的父親葉志超的言傳身教。
01
“父親是企業家,當時在溫州是錢莊總經理,又是銀行行長,還兼任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從小念私塾,后來到保定軍官學校念書,書法很好,會寫詩詞?!?/p>
葉志超曾任溫州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是浙江省知名的金融家和社會賢達。
但每當有人問葉永烈,父親留給他最大的財富是什么,他都說:
“是細心、耐心和精心?!?/p>
事實也證明,有這“三心”高照,就沒有成不了的事情。
葉永烈小時候特別粗心大意,剛才還看的書,轉眼就找不著了;寫作業,常常翻遍書包和抽屜也找不到作業本。
父親經常提醒葉永烈:“要緊的東西,一定要收拾好。”
父親下班回到家還會看書、寫文章、處理文件,但在葉永烈眼里,父親總是把家里家外的每件事都處理得很好。
這是因為他習慣把所有資料、文件都一一分門別類,貼好標簽放在相應的柜子和抽屜里,任何時候都能第一時間找到。

第一張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那時葉永烈剛5歲,讀書(即語文)和作文兩門都沒及格。
他11歲向報社投稿后,報社回復給“葉永烈小朋友”的信、信封以及當時發表他詩歌的報紙,父親也替他保存下來了。
而這種特別的愛,無疑也成就了后來的葉永烈。
02
葉永烈經常采訪,拍攝照片。
早年的照片都是用膠卷拍攝的,
他買了十幾本集郵冊存放底片,并在冊頁旁寫明底片內容、拍攝日期,每張照片的后面,他也都蓋上了日記戳。
后來改用數碼相機,
葉永烈就將照片分門別類地存放在電腦文件夾里,每個文件夾都標明拍攝內容、地點以及日期。

“我的書有兩大類,
一類是自然科學,一類是社會科學,這兩類書要求特別嚴謹,一個小小的數字都差不得,需要一絲不茍。
我在后來寫中國重大題材紀實文學作品時,也尤其注意細節,包括年代、數字、地點。
在一些采訪中,當事人的回憶也可能有誤,我要反復核對文獻,并不是采訪的人這么說就可以這么寫到書里。”
葉永烈說。
03
父親一直教他一定要細心,
做文字工作尤其要細心,一個逗號、一個數字、一個人名、一個地名都不能寫錯。
葉永烈的書分類保存在四十多個書柜里,
書信、手稿、檔案分存于三十多個鐵皮檔案箱,電腦文件分存于三個大容量的移動硬盤和幾百張光盤上。

珠江電影廠需要他幾年前發表的小說,他一個電話打回上海的家,妻子馬上就按照他的提示找到了小說,然后快遞給了他。
葉永烈的姐姐保存了父親數十年寫給她的所有信件,弟弟保留了所有家庭的珍貴老照片和種種家庭檔案。
父親細心的品質影響著家里的每個孩子,讓他們成為各自行業中的佼佼者,也把他們這種簡單也迷人的家訓,身體力行地傳給了葉家的子孫后代。
(本文綜合整理自《葉永烈自述人生》、央視《謝謝了,我的家》葉永烈專訪)
名人簡介:葉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浙江溫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出版作品3500萬字,是唯一一位參與1961年第一版到2013年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編寫者,代表作“上海三部曲”“紅色三部曲”,《小靈通漫游未來》《走進錢學森》等。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中國情感幫助全媒體平臺,關注女性自我成長、親密關系維護。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審核:路寬
投稿郵箱:1902938735@qq.com
轉載及商務微信:jiaodanhong003
親愛的小伙伴,
微信改版后還找得到我嗎?
原標題:《葉永烈家訓:有細心、耐心和精心,就沒有成不了的事 | 家風家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