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南為什么這么香?
原創(chuàng) 風物菌 地道風物

-風物君語-
云南:我“香”起來連自己都害怕~
一趟云南吃回來,就有人開始懷疑自己的味覺——無數(shù)美味吃進了肚子里,卻無法精準概括云南的味道。再搜刮一遍味覺記憶,也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云南,她真的很香。
從“香名遠播”的過橋米線,到鮮香神奇的各種菌類,再到隨處可見的蘸水、隱藏在角落里的民族風味……香料,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在云南,人人都是香料大師,即使稀松平常的食材,到了云南人手里,只消隨手加幾味香料,便可“化腐朽為神奇”,成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香料是云南人的秘密武器,而“植物王國”則是香料的“武器庫”:云南境內(nèi)有400多種香料植物,約占中國香料植物的一半。這些香料的根、莖、皮、花、葉、籽、果,都被云南人洗吧洗吧、剁吧剁吧,以不可思議的組合方式吃進了肚子里。
吃草還是吃肉?云南人都要
以草、葉為香料來烹飪各種肉類,是云南人的拿手絕活兒。
放眼云南“香草界”,香茅草一枝獨秀。這種古時被貢獻天子,用于祭祀、縮酒(濾去酒渣)的包茅,由于天然有一種濃郁的檸檬香味,被云南的傣族人發(fā)展成了“燒烤必備良品”。

傣族人無論烤什么肉,都離不開香茅草:如果是烤魚,不管是鯽魚還是羅非魚,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用兩三根香茅草捆扎好;如果是烤雞,就把香茅草和其他香料塞進雞肚子里;如果是烤牛羊肉,香茅草和其他香料扔進杵臼中搗碎,淋在牛羊肉上看著它冒香氣就好。

香柳也是云南菜常用的香草之一。這種植物因葉子又綠又長、長得有點像柳葉,又有濃郁的薄荷香而得名。云南人用香柳,有個“一字訣”——舂。無論是又柔又韌又香的舂雞腳,還是云南人擅長的喃撇,靈魂步驟都是要把肉與香柳放在石臼中舂一舂,讓肉與香柳融合地更加徹底,吃起來才有云南風味。

但真正的云南風味,并不在喃撇,而在撒。撒在傣語中有生食、涼拌之意。這種隱藏在西南十萬大山深處的美味,近些年隨著美食紀錄片的傳播,成為外地人一探云南風味的目標。
撒,相當于是一種制法復雜的蘸水,主要有牛撒、魚撒和豬肉撒。無論何撒,都離不開兩樣主要原料:牛苦腸水和香料。牛苦腸水以小火慢煮兩小時后,將香柳、刺芫荽、野韭菜等香料切末,與肉拌勻,可以佐食各種肉類或米線。

新鮮的花椒葉,清香可口,也難逃作為香料被吃掉的命運。最細嫩的花椒葉尖,也叫花椒芽,可以用來煮湯、炒菜、油炸,還能面粉調(diào)成糊狀做餅;老一點的花椒葉,用來炒牛肉,別的香料就只能靠邊站了,起鍋的時候一把鹽撒下去,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
果實做菜它不香嗎?
草吃多了,云南人的目光就轉向了樹,于是樹上的果實就順理成章走進了云南人的廚房。
云南人喜酸辣,酸味的果子成了他們必選的果類香料。

小檸檬,由于汁水多、香味足,成了云南人的烹制肉食的首選。景頗族有一道家常菜鬼雞,雞肉煮熟撕碎之后,加入各類香料,而小檸檬的汁水,便成了畫龍點睛之筆,捏幾滴進去,拌起來之后各種香味在就在小檸檬汁的酸味里得到了升華。
在云南大理,酸木瓜則遭遇了另一種烹飪方法。切片后曝曬兩天,等水分蒸發(fā)成干后,用來煮制鯽魚,做成酸木瓜魚,果酸激發(fā)了魚肉的香味,吃起來回味綿長,酸香濃厚。

而同樣酸香多汁,但體型較小、外皮堅韌的樹番茄,就要經(jīng)歷“千磨萬擊”的痛苦了。摘回來之后,先要“烈火焚身”,放在灶火上烤到表皮炸裂,剝皮之后,再放進石臼中搗磨,就得到了一份樹番茄喃撇。

可以如法炮制的,還有當?shù)胤Q為苦子的一種果實。它其實是苦葵的果實,味道略苦,傣族人用它來做苦子喃撇、炒肉、炒青椒。而生活在附近的哈尼族人,則將一種形似蟠桃的喬木果實稱為大苦子,切成片洗凈中間的籽,配上辣椒、自制的豆豉等,就是一頓下飯菜,也常常用來炒制肉片。

外形與苦子大小差不多的木姜子,由于聞起來有濃郁辛香,故而也叫山胡椒。木姜子含有大量植物油脂,提純后就是植物油。
云南蒙自知名小吃木姜子蘸水卷粉,蘸水里的油,就是木姜子油。但大多數(shù)時候,木姜子難逃它作為香料的責任,和肉炒成肉醬,可以拌著米線吃,也可以拌著面條吃。當然,也可以直接用來炒制雞肉,做成山胡椒雞。那種美味,怎么形容呢?吃多了會上癮。

與木姜子一樣,即可提取植物油,又可以直接做香料的植物果實,還有草果。我們常吃的川渝火鍋中,草果是其湯底必不可少的調(diào)味品。
在云南特色名菜汽鍋雞中,草果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鈄仔雞洗凈后砍成小塊,和姜、鹽、蔥、草果一道放入汽鍋內(nèi)蓋好,置于湯鍋之上,蒸汽透過汽鍋嘴將雞逐漸蒸熟。吃的時候仔細品味,那似有若無纏繞在舌尖上的辛香味,就來自草果。

花在云南,也是香料
云南人真正可怕之處,不在于變著花樣的吃草、葉、果子,而在于將花也拉下香料的大海,讓它們在其中撲騰出別具一格的香味兒。用一句常見的視頻彈幕來評論,“這是高手”。
像茉莉花炒雞蛋、金雀花攤雞蛋、白花雞蛋湯、爆炒石榴花……在云南境內(nèi)不勝枚舉、稀松平常。對云南人來說,把花當成香料來吃,是他們的日常。

不容易吃到的芭蕉花,才算是云南人的心頭好。一般情況下,一株芭蕉樹種植三年以上才會開花,而且每棵樹每次只開一枝花。摘下之后,苞片和花蕊焯水,去其苦味,加韭菜素炒或加臘肉爆炒,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加,蘸上蘸水就是一道美味。
云南人連最喜歡嗦的過橋米線,也不忘“以花增味”。蒙自的菊花過橋米線,叱咤云南米粉界,除了米線、三層肉、后腿肉等主料和生姜、花椒、草果、豌豆尖、香菜、草芽等輔料,最關鍵的是不能缺少那一朵新鮮的菊花。花瓣摘下來洗干凈,放進湯里,老湯的醇香和菊花的清香融在一起,一海碗端上來,整個靈魂都要化了。

香料,讓云南人的生活更有味道
香料,讓云南的美食獨具特色,也讓云南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由于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又得云貴高原復雜地貌的加持,形成獨特“立體式氣候”的云南,便成了地理界“別人家的孩子”——從海南到黑龍江的氣候類型,云南皆有。這為云南發(fā)展天然香料種植業(yè)奠定了基礎。

2018年,云南香料種植面積達27萬公頃,香料產(chǎn)量占全國總產(chǎn)量近30%。翻一翻你家廚房里的肉桂、花椒、小黃姜,看看包裝,也許它們就來自云南。各地餐廳用來燉肉、炒菜、熬湯的香料之來源,亦可想而知了。
可以說,云南以一省之力,香了大半個中國。香料帶來的收入,也讓云南人的生活更香甜。吃自己種的香料,種自己喜歡吃的香料,一吃一種之間,云南人才是真正的“吃貨界大贏家”,而且雙贏。
參考資料
香料網(wǎng) 《云南省天然香料產(chǎn)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重點》
原標題:《云南為什么這么香?》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