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孫周興:尼采與哲學的未來性

2020-08-29 0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知播筆記

內容來源:「知播·第一季」第49期直播的文字實錄,明白知識獨家發布,直播已于2019年8月22日晚8點-10點播出。

文字實錄已經老師審閱

名師介紹:孫周興老師,哲學家,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

中國讀者閱讀海德格爾和尼采的哲學著作,有一個人永遠繞不過去,這個人就是同濟大學的哲學教授孫周興老師。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孫周興老師便開始翻譯,像海德格爾的《林中路》《路標》《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尼采》,像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權力意志》,這些經典著作都收錄于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名著」里。

在我們的印象里,哲學似乎是象牙塔里對過往事物的懷舊,跟我們當下的生活毫無關系。但孫周興老師卻認為,尼采的哲學具有未來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當下的人類困境。

人類的未來會成為技術的奴仆嗎?技術會統治一切嗎?孫周興老師的哲學思考,一定會對你我有所啟發。

以下為孫周興老師演講正文:

大家好,我是孫周興。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討論的是「尼采與未來哲學的可能性」,這個論題是我這幾年一個重點研究的課題。

「未來哲學」概念

首先講講尼采的「未來哲學」概念。

我們以前的哲學總是面向過去,是批判性的或者反思性的,但從尼采開始,我認為哲學應該變一個方向,至少應該把當下、未來的問題納入到哲學思考的范疇里面。

大概從19世紀中葉以來,首先是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給出了「未來哲學」的概念。《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后的尼采晚期哲學,比如《權力意志》時期的筆記中,反復使用了「未來哲學」這樣一個概念。

尼采甚至把1886年《善惡的彼岸》這本書的副標題立為「一種未來哲學的序曲」。有一則主題為「快樂的科學」的筆記是這么寫的:

(1)自由精神與其他哲學家;

(2)世界解釋,而不是世界說明;

(3)善惡的彼岸;

(4)鏡子,歐洲人自我反映的時機;

(5)未來哲學家。

這個筆記很有意思,很顯然是一本書的提綱。這個提綱里面,我認為透露了很多有意思的思想,我們慢慢解釋一下。

| 《權力意志》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譯者:孫周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

首先,尼采把「自由精神」和其他哲學家區分開來。所謂自由精神,是尼采從駱駝、獅子、嬰孩的「精神三變」之后的創造性精神,而「其他哲學家」指的是傳統的哲學家,也就是所謂的「柏拉圖主義者」。

第二個命題,「世界解釋」和「世界說明」之間的明確區分,表明尼采雖然氣質狂野,但用詞的標準是非常審慎而準確的。「解釋」和「說明」的爭論,后來成為20世紀人文科學的持久爭論,尤其在解釋學-哲學的路線上。傳統哲學和科學一直只是在「說明」自然和世界,特別是因果說明,現在尼采說我們要「解釋世界」,所以不得不承認尼采的先見之明。

第三個,「善惡的彼岸」,應該把它譯成「超善惡」,超越善惡。為什么要「超善惡」?尼采是大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為「非道德論者」的哲學家,但他反對「奴隸道德」而提倡「主人道德」,所以他并不是不要道德,而是要所謂的「超」和「非」,否定基督教的奴隸道德。在他看來,基督教的奴隸道德,是一種弱化生命、使人頹廢的道德,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鏡子」也很有意思。「鏡子」是我們自我反映、自我反省的一個概念,尼采加了一句說「歐洲人自我反映的時機到了」,意思是歐洲人實在太不像話了,應該照照鏡子,不照鏡子不行,要出洋相的。

最后總結性地來了一句話叫「未來哲學家」,響應前面的「自由精神」。

這是尼采晚期的一個筆記,這個筆記里面提到的五條,我們都可以做一個解釋。這個解釋里面最重要的三點:「解釋」「超善惡」和「鏡子」,傳達出尼采的形而上學批判姿態,也就是他的「后哲學」「后宗教」「后種族主義」的立場。

根據尼采的這個思路,我們可以看到他所謂的未來哲學,首先是一種科學批判,是一種哲學批判和宗教批判。科學批判是尼采從《悲劇的誕生》時期就已經開始的一項工作,他反對以「因果說明」為主體的科學-理論方式對人類生活的日益侵占,和對人文科學的全面擠壓。

所以在尼采看來,未來哲學的思考必須有一個批判性的前提,就是對傳統哲學和傳統宗教的解構。尼采后來也把它叫做「柏拉圖主義批判」,在哲學上是對「理性世界」和「理論人」的質疑,在宗教上是對「神性世界」和「宗教人」的否定。

從蘇格拉底開始,我們所有人都是理論人,理論人的特點是要用科學的「因果說明」方式,對世界的看法以及我們自身的行為做出說明和辯護。他認為只要在這個文化氣氛里面,所有人都是理論人,包括藝術家在內。「柏拉圖主義批判」包含著對理性世界和理論人,以及神性世界和宗教人的否定。

| 知鴉和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教授聯合打造的《極簡中國史》通識課程,在B站正式上線了!現在訂閱,立即享受限時5折特惠,一起來重溫歷史的溫度與厚度吧~

第二,未來哲學是一種實存哲學,也翻譯成存在主義哲學。一個后哲學和后宗教的人是誰呢?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面說,是忠實于大地的「超人」。

所以這跟尼采的「超人」理想有關系,「超人」我們一般以為是一個要往天上超越的強大的人,其實尼采不是。尼采認為「超人」的基本意義是忠實于大地。所以尼采的「超人」是一個否定超越性理想,直面當下感性世界,通過創造性的瞬間,來追求和完成生命力量之增長的個性「此在」,因此是一個實存哲學意義上的人之規定。所以未來的哲學思考應該有一個實存哲學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是尼采,以及后來的海德格爾為代表的歐洲現代人文哲學為人類未來思想準備好的。

第三,未來哲學還具有一個非種族中心主義的前提。這就是說,未來哲學是世界性的。由尼采發起的主流哲學傳統批判已經宣告了歐洲中心主義的破產。擴大來說,就是種族中心主義的破產。在黑格爾式歐洲中心主義的眼光里,是沒有異類的非歐民族文化的地位的,也不可能構成真正的多元文化的溝通和交往。

然而在尼采以后,尤其是20世紀初開始的現象學運動,開啟了一道基于境域-世界論的意義構成的思想視野,以及區別于傳統超越性思維的關聯性思想方式,這就為我們未來哲學贏得了一個可能性基礎和指引性方向。

所以,未來哲學的世界性并不是一個空泛的全球意識,而是指向人類未來的,我把它叫做既具身又超越的境域論。這是一個從尼采的筆記引發出來的討論,我們做了一個解釋,實際上這是我的《未來哲學序曲》這本書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未來哲學序曲 :尼采與后形而上學》

作者:孫周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

未來哲學的世界性

我們說未來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時候,是在表達三個含義:

首先,未來哲學具有國際性意義上的世界性,它將成為全球哲學。如果說在尼采時代這一點尚未完成實現的話,那么在今天,各民族哲學之間的交流已經變成常態,已經相當深入了。就中國哲學界而言,特別是在最近三四十年間,我們與別的哲學傳統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了,在全球化時代,哲學全球化應該是題中之義。

其次,未來哲學的人間、大地、生活世界意義上的世界性,也就是說未來哲學指向大地,它的目標是朝下的,而不是朝向天國的。這是馬克思、尼采等19世紀哲人首先開始的革命性思考,尤其是尼采,他把「超人」的意義規定為「忠實于大地」,令人驚奇也讓人費解。我想他的意思是,真正具有「未來性」的人將是在沒落時代(也是技術工業新時代)堅守大地/自然的人。

再者,未來哲學具有區別于超越性思維的關聯性、世界性的思想特質,這是我特別想強調的一點。這主要是由后尼采的現象學哲學開啟的革命性步驟,因為傳統西方哲學文化的主體是由哲學實現的形式超越和由宗教實現的神性超越,是一種超越性思維,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可以理解為這種超越性思維和文化的沒落和頹敗,之后開始了一種以關聯意義和關聯世界為指向的新哲思。

未來哲學的關聯性和世界性,實際上是說從尼采出發后,在現象學里面逐步完成了西方思想文化、思維方式的一個巨大、深刻的轉變。

未來哲學的個體性

第二個我想講的是未來哲學的個體性前提,即個體性的思考與言說將是未來哲學的一個起點性課題,一個出發點。

中世紀有一句名言叫做「個體不可言說」。個體之所以不可言說,原因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因為個體總是變動不居,游移不定,總是在發生、生成和運動之中。當我說A,A已經不是A了;第二是因為當我們言說個體的時候,我們只好動用普遍-共有的概念,也就是康德所謂的「知性范疇」,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只有通過普遍主義-本質主義的知識科學的途徑,去言說個體。

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典型,他的哲學起于個體(tode ti)之在場(ousia),最后他創造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范疇表」,即所謂十個范疇,并且開啟了只探討「完滿的形式」的形式邏輯體系。所以我們一直說亞里士多德哲學是兩面派,一方面他從個體出發,但是他最后走向了范疇理論和形式邏輯。

在現代實存哲學興起之前,本質主義、普遍主義是哲學的主流,而個體之思一直是隱而不顯,不成氣候的。亞里士多德之后,個體實存之思時隱時顯,但也沒有完全消失。我們可以想一下原始基督教的實存經驗以及奧古斯丁神學的實存主義傾向,即便在近代科學樂觀主義的氛圍當中,也依然有比如神秘主義的實存思索,比如18世紀的維柯的新科學和哈曼的哲學。

本質主義既是一種普遍化的知識-科學方式,又是一種同一性的制度設計和模式。而現代實存哲學或者實存主義,它的個體之思本身就是要反抗普遍化知識和同一性制度,這就是對哲學主流傳統的批判性解構。現代實存主義在這方面努力是相當成功的,尤其在20世紀上半葉,它表現為歐洲哲學當中至少可以與本質主義傳統并舉和對抗的主流之一,而在20世紀的下半葉,甚至成為歐洲學生運動以及其他社會抵抗方式的哲學基礎。

這個我們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歐洲學生運動,實際上他的思想背景、理論基礎是實存主義,也就是我們說的實存哲學。

除了對「本質-實存」的立場性顛倒,現代實存哲學不斷嘗試以非本質主義的方式形成對個體此在的思考和言說。通過克爾凱郭爾和尼采的準備,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達到了一個頂峰,形成了被稱為「基礎存在學」的實存哲學體系。

無論是從哲學批判意義上還是在對個體實存結構的揭示意義上,存在主義哲學的個體之思和言都屬于20世紀哲學的最大成就之一。這一成就具有未來性,它將在未來的哲思當中保留下來,成為未來哲學的一個本質要素和前提。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歐洲學生運動的結束,存在主義運動也基本上結束了,但是二戰以后的當代藝術本身就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一個表現。

未來哲學是個體哲學。如果說傳統以本質主義為主導的哲學主流和制度形式構成對個體的統治、壓制,那么在今天我們遭受了加速進展的現代技術對個體的強力剝奪。制度性壓制和技術剝奪相互疊加,個體已經被數碼化和均質化了。這時候,保護個體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之所以說存在主義哲學是從19世紀中期開始的,是因為當時的思想家們,比如克爾凱郭爾、尼采,包括后來的海德格爾已經開始擔憂,這種技術工業將會把本質主義的,或者普遍主義的制度設計固化、加強起來,這會使個體更加沒有位置。

未來哲學的技術性

關于未來哲學的技術性,我提出兩個概念,一個叫政治統治,一個叫技術統治。

「技術性」并不是說未來哲學將成為一種技術化的思考,也不僅僅是指技術成為哲學的主題。技術在今天是哲學的重大主題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說的「技術性」不光是這個,而是要說人類已經進入到技術統治時代,技術統治已經壓倒了政治統治——技術成為最大的政治,這是我這兩年不斷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未來的思考,或者說未來的哲學是技術統治下的思考,而現代技術本身是對未來之思具有某種指引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我在說未來哲學的「技術性」。

人類文明社會一直是「政治統治」占主導地位的,政治統治是自然人類的權力實現方式。無論什么制度,封建主義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都是一種政治統治方式,人類不同大小的組織和團體同樣也具有政治統治的性質。我們坐下來組成小組討論,這里面就出現政治問題了。政治統治的實現方式主要是話語商談,雖然商談性質和程度不同,但即便是封建制度和極權統治,也少不了商談和討論。毫無疑問,現代民主制度無疑是一種更徹底的商談制度,這一點我想不用多說。

現代技術的進展卻造成了一種更強大的政治統治形式,也就是我說的「技術統治」。標志性的事件是原子彈的爆炸。

1945年8月6日8點16分,相當于兩萬噸TNT能量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600米上空爆炸,六千多度的溫度把一切化為灰燼,近20萬人喪生。六千度的溫度,這是自然人類無法想象的狀況。

海德格爾的學生,德國哲學家安德爾斯當時被原子彈爆炸的慘烈情景所震驚,從此以后他不再搞哲學,他說哲學,還搞什么哲學,之后舍棄一切,專門從事反核運動。在安德爾斯看來,核武器的產生意味著人類已經無法駕馭自己的產品,它代表了一種「絕對的虛無主義」。安德爾斯甚至說原子彈就是世界、人類和時間的終結。

今天作為自然物種的人類正面臨著雙重的威脅,一個是在物質身體層面上,我們作為自然人的自然能力在加速下降。在過去50年當中,人的自然能力已經下降了差不多一半,再下降一半只需要25年,再下降一半只要12.5年,馬上就沒了;第二個是高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實際上是可以表達為身體物質層面上的技術化和智能機器人層面上的技術化,雙重的技術化,這是人類今天面臨的雙重威脅。

「技術統治」意味著什么?現在哲學家進一步在討論的所謂的人類世到底意味著什么?所謂的「技術統治」壓倒「政治統治」意味著什么?我想講幾點。

第一個,現代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的主宰力量,或者說,現代技術已經脫離了人的掌控范圍,是我們人力,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無法控制的了。

第二個,政治統治作為一種權力運作,當然還在今天社會現實當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它已經越來越成為技術統治的表現形式,受到技術統治的規定。這是我想講的兩個意思。

所謂「技術統治」是在主張一種「技術決定論」嗎?不是的,我寧可說是一種「命運論」,就是海德格爾的說法,是從歐洲的「存在歷史」這種命運當中完成的這樣一個事件,海德格爾用了一個字叫「集置」(Gestell),用這個詞來規定現代技術的本質。

所謂的「集置」就是指現代技術當中人類通過各種擺置方式、置弄方式來處置存在者,同時,當然也指人類本身被現代技術所擺置,處身于存在歷史的「另一個開端」的命運之中。所以「集置」是命運性的,它是存在歷史對人類的規定,也叫命定。

既然是命,我們就聽命嗎?這是個問題,海德格爾的說法是:為什么人類今天被技術所掌握、所統治、所控制終于落到了這個地步?

什么地步呢?就是1945年以后,我大概把它總結成四大技術:一個是剛才說的核武器;第二個是環境技術,主要是我們的化工產品造成的對人的自然能力的威脅,大幅度地下降,主要是通過環境技術來完成;第三個是基因工程,或者說生物科技,生物技術已經成為全球關注一個問題,聽起來很好聽,我們將活到幾百歲,但也有很大的恐慌,包括基因編輯等等新的技術;第四個是機器人、人工智能。這四大技術我認為是現代技術當中最核心的四個領域,這四個領域在某種意義上都足以致人類于死地。

為什么到這種地步?為什么從1760年以來的技術工業,已經把人類帶向了這樣一個處境?海德格爾說,正是因為缺乏了命運感,我們已經不會聽命了,才慢慢地落到了這樣一個技術的統治之下。

未來哲學是技術哲學,必須對技術統治給出應對之策。在技術統治這個前提下,出現了技術悲觀論和技術樂觀論兩種不同的論調。

技術悲觀論多半是人文學者們的主張,認為人類已陷入絕境。我想我們國內都聽慣了這樣的主張,一方面要反對技術,要回到古代生活,說古代生活是多么美好,我們現在不行了,所以要回到古代去,但是你要他真回去他是不愿意回去的。所以這些人文科學為什么越來越被人冷落,是因為人文科學越來越變成這樣一種夢想,在虛構一種美好的古代生活,然后來否定和貶低現實,變成這樣一種學問以后,人文科學當然沒有力量了。

所以,技術樂觀論對嗎?它多半是技術專家們的主張,認為今天出現的問題通過技術的進步就可以解決。技術樂觀論是做了個假定,技術是會不斷地線性進步的,這個進步會帶來人類的福祉。我認為這兩種都不可取。

那么,有沒有中間道路?

海德格爾就嘗試走了一種中間道路,他提出一個概念,我們把它譯成「泰然任之」,實際上就是英文的「let be」,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消極無為的行為,其實是在尋求一種合乎命運的抵抗方式。海德格爾告訴我們:要克服技術,你還得經受住技術的考驗。

在人文領域里面,對于技術的最積極的聲音可能來自哈貝馬斯,但哈貝馬斯無非是主張要通過商談,通過政治、技術、人文等領域的溝通形成關于技術進展和方向的可能共識。

這個主張是合理的,我們通過商談來討論一下技術往哪里走,哪些可能性我們應該放棄等等,但這樣的聲音現在很虛弱,這里面實際上可以討論的問題很多。

未來哲學的藝術性

未來哲學的藝術性,就是藝術與哲學關系的重新構造。這個在二戰以后的當代藝術中我認為已經完成了。在主流傳統的柏拉圖主義的知識譜系里面,藝術一直處于被哲學貶低和歧視的低端位置。

大家知道,柏拉圖一直被認為是反對藝術,在柏拉圖《理想國》第十卷里面,他講過一個差不多可以說臭名昭著的故事,說萬一有藝術家或者詩人到了我們城堡怎么辦?

柏拉圖說:「我們給他噴上香水,戴上花冠,送出城堡告訴他,我們不需要你。」這個故事后來成為柏拉圖不斷受批判的一個故事,說柏拉圖鄙視藝術,其實柏拉圖自己也是個詩人。

在柏拉圖主義的西方哲學理念中,確實存在著藝術與哲學的一種等級性的對抗,所謂等級性的對抗,不是A和B是相同力量的,是一個大一個小的對抗。

藝術一直處于被哲學貶低或歧視的低端位置。在近代知識論哲學當中,藝術與哲學的關系通過感性與理性的認識論對立而得以確立起來。

為什么大家現在不愿意提美學的概念,不愿意使用美學,因為美學所討論的藝術或者說人類的感性層面,一直被認為是低端的,是跟理性哲學、理性邏輯相對立一個面向。雖然在近代也有像維柯、哈曼這樣一些先知的思想家試圖破除理性對于感性、哲學對于藝術的權力秩序和等級關系,但是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一直到尼采才完成了這個任務。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里面,把創造的藝術與批判的哲學之間的關系設為民族文化的軸心關系,最基本的關系。他認為一個美好的文化狀態是藝術與哲學協調共生的關系。而到蘇格拉底時代,理論-科學興起了,知識沖動失去了控制,藝術與哲學的良好關系轉化為等級對抗關系,藝術受到了理論文化(科學樂觀主義)的擠壓。

尼采這個時候也把它叫做蘇格拉底主義,當時他也沒有使用柏拉圖主義這個概念。尼采給出的一個解決方案是,要重新調適藝術與哲學的關系,期待一種藝術性的哲學和哲學性的藝術,以及與此相應的一個新的人類類型,他把這個新的人類類型叫做哲學-藝術家,當然也會反過來使用,說藝術-哲學家。

他在哲學家和藝術家之間加了個連字符,這種新的類型,實際上后來尼采那兒叫做「超人」,所謂「超人」是這么一個類型的人。

后來海德格爾接過尼采這個思路,把它轉化為作為語言-存在方式的詩與思這個關系問題。實際還是藝術與哲學的關系問題。

尼采和海德格爾等等哲學家,關于藝術與哲學關系問題的重新思考為戰后當代藝術的興起做了準備。當代藝術本身就是藝術與哲學關系的重構過程,藝術與哲學的對立關系得到了消解,兩者進入到相互滲透、相互介入的狀態,尤其在德國當代藝術里面明顯可以看到這一點。

德國當代藝術大概在二戰以后,是由約瑟夫·博伊斯開創的,而博伊斯思想的受一個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影響,他不太有名,但是很重要,叫魯道夫·斯坦納。博伊斯關于藝術的重新規定,包括他的「通感藝術」概念,包括他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概念,包括他所謂的社會雕塑概念,實際上都來自于魯道夫·斯坦納,斯坦納的哲學被叫做「人智學」,實際上就是存在主義哲學。

當代藝術實質上是一個觀念藝術,一組是剛才我說的魯道夫·斯坦納和博伊斯,另外一組你可以看到海德格爾跟今天還活著的藝術大師安塞姆·基弗,還有一組特別有意思,呂佩茨跟尼采。這三組是特別典型的藝術與哲學的這種溝通。

剛才講了,當代藝術實質上是觀念藝術,而「觀念藝術」這個名稱最好地解釋了藝術哲學化和哲學藝術化的雙重差異化運動。「觀念藝術」實際上就是哲學藝術。觀念成為藝術。柏拉圖主要是因為藝術觀念性不強而貶低藝術;黑格爾主要是因為說藝術已經是觀念或者理念顯現的最低級階段,所以它已經被超越了,他們從來沒想過如何用觀念來做藝術,這是傳統的哲學家無法想象的事情,但到今天已經成為現實,當代藝術主體是觀念藝術,而觀念藝術我認為就是哲學藝術。

無論是博伊斯的「擴展的藝術概念」或者所謂「藝術要超越視覺中心、轉向物質研究」的主張,還是基弗通過藝術探究基本元素的努力(基弗認為他所有藝術努力都只是在探究水、土、火、氣還有空五個元素,這五個元素2500年以來就是我們哲學家所探討的,現在成為藝術的主題),這樣一些藝術主題的替代見證了我們所謂的藝術與哲學關系的重構。

今天我們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技術統治景象:互聯網、虛擬技術、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在加速把人類帶向一個非自然化、甚至非人化的狀態。人類文明和知識體系當中可數據化的部分將很快被智能技術化。可以預期,人類知識結構、知識體系都成為一個問題了。我曾經開玩笑說,大學里面大概30%、40%、50%的專業都面臨著調整甚至取消,慢慢都將被機器,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但是哪些東西是人工智能或者說有的基因工程無法替代的,這是我們要想的問題,我認為在奇思妙想、奇異性、想象力/創造性這個意義上,藝術與哲學構成了一種共生的關系,將成為自然人類文明的最后地盤。

什么叫奇思妙想?什么叫奇異性?這是我們人文科學的領域,藝術人文科學的領域,特別是藝術與哲學的領域。什么叫奇思妙想?人類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動物,我在跟大家講課,但是我心里想著別的事情,這就叫奇思妙想。我想著完全可以把我的思維馬上跨越到一個很遙遠的,完全不搭嘎的,跟我講課完全沒有關系的這樣點上去,看起來我還在講課,其實我在想別的事情,所以這就是人類的奇思妙想,這種奇異性,這種想象力,實際上恰恰是藝術人文科學最核心的東西。

為什么當代藝術如此強大?為什么有當代藝術,沒有當代哲學?這里面變化的動因在哪里?根基在哪里?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未來哲學我把它叫做藝術哲學,是我們自然人類的最后抵抗。

回顧一下,講了四個點。未來哲學具有世界性、個體性、技術性、藝術性四大特性和規定性。今天我就大致跟大家描述這樣一個狀況,是我對未來哲學的初步設想,謝謝大家,我先講到這兒。■

原標題:《孫周興:尼采與哲學的未來性》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平泉县| 明水县| 尤溪县| 灵璧县| 台江县| 扎赉特旗| 小金县| 苏尼特右旗| 大余县| 德阳市| 同仁县| 新民市| 大港区| 通榆县| 临高县| 公安县| 平果县| 轮台县| 临泉县| 祁门县| 阿拉善右旗| 色达县| 腾冲县| 鹤庆县| 大姚县| 博罗县| 郧西县| 海伦市| 延长县| 东莞市| 江都市| 右玉县| 康乐县| 榕江县| 鄄城县| 淮安市| 乐都县| 宁陵县| 太谷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