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一代鞋王,就此落幕
原創 專注視覺營銷 陳列共和
共和君說
?
一代鞋王,就此落幕
陳列共和出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太慘了!
共和君剛剛刷微博,看到熱搜第一,差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了!
一代鞋王達芙妮,再次交出了虧損成績單——2020年上半年,虧損1.41億港元。
在這樣的嚴峻形式下,它終于沒扛住,宣布徹底退出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市場的實體零售業務,關閉旗下所有其他品牌銷售點。

但關店的速度,其實在去年就已經加速——從年初的2820家驟減至年末的425家,平均每日關店近7家。

眼看他起朱樓
提到達芙妮,80、90后必然不會陌生。
它是媽媽們鐘愛的鞋子,也是我們剛擁有自己審美后,會拉上閨蜜一起去逛的店鋪。

這個名字取自于希臘神話的美好品牌,創立之初業績常青,用適中的價格和大眾的設計很快抓住了消費者的心,在內地市場一炮而紅。
店鋪也開始遍地開花。當時的代言人SHE,甚至還親自到場了達芙妮第4000家門店的開業。

在最鼎盛的時候,達芙妮的女鞋市場占有率接近20%。
這意味著什么?賣出的每五雙女鞋里,就有一雙來自達芙妮。

但與百麗不同的,是達芙妮的打法。
百麗躋身于高端購物中心,達芙妮就專攻路邊小店,宛如現在定準了下沉市場的拼夕夕。
也是因為不走尋產路,讓達芙妮飛速占領了用戶心智,總市值一度達到170億人民幣。一本《達芙妮成功模式專賣》,更是成了小企業高成長的典范……

眼看它樓塌了
從2012年開始,本來達芙妮引以為傲的遍地店鋪,成了它最難扛起的壓力。
隨著商業地產價格的攀升,達芙妮難以負擔巨大的鋪租。加上被電商與其他新興零售渠道分流,達芙妮迎來了關店潮。

店一關的多,鞋子如何處理?交給加盟商,或者是自己瘋狂打折賤賣。
所以我們總是常能在達芙妮門口看見“跳樓大減價”的字樣,也能在不同的渠道看見達芙妮的出售。

“怎么天天都在打折?”
“打折了都賣不完,這質量是不是有問題???”
……
大量且長期減價,減的不止是鞋價,更是品牌的價值,和顧客的認可。
交給代理商,則讓達芙妮徹底與消費者隔斷,無法了解市場需求,背負了很多庫存風險,也為之后跟不上時尚發展,埋下了一顆雷。

你看達芙妮后來的設計,幾乎沒有人能為之再次瘋狂。更多的,則是這樣的評論——
“款式不行”
“真的過氣了”
“款式越來越不好看了”
最近這幾年,更是穿出達芙妮抄襲其他大牌的消息。想要好好做一回設計,請的創意總監,卻不是專注這一行的人,它竟然請了謝霆鋒。

因為同樣的價錢,消費者完全可以買到一雙更加舒服,設計更加時髦的款式。所以,即便達芙妮請來了韓國女神全智賢加盟廣告,也依舊沒能挽回好感。
給不了消費者驚喜
等待你的就是驚嚇
回看達芙妮這兩年的數據,才意識到當一個品牌,沒能滿足顧客消費需求,沒跟上時代腳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2019年6月底,達芙妮共關店4000多家,平均每天關店3家,全國僅剩不到2000家實體店。
1年過去,關店6000多家,每天關店7家,剩下店鋪,不過300多家。

盡管達芙妮后來嘗盡了辦法,又是店鋪迭代,又是跨界合作,可當初自己挖下的坑,實在太大了,它愣是沒爬出來。

說到底,不過一句話:它們知道消費者要什么。
對于任何一個品牌來說,抓住市場風向都是非常重要的。當90后成為消費主力軍,00后開始成長,你就必須要逼迫自己進行改變。否則就沒有未來。
畢竟,即便是達芙妮這樣的往日輝煌,也抵不過時代的飛奔啊!
一代鞋王淪落至此,真的太慘了。
- END -
主編:共和君
撰稿:kk | 圖片:網絡
原標題:《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一代鞋王,太慘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