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潘天壽:中國畫離不開“形”與“色”

潘天壽(1897—1971)先生,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并稱為20 世紀“中國畫四大家”。他的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大氣磅礴,具有攝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在20 世紀文化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他直面傳統繪畫遭遇的困境,從中國繪畫體系內部發現問題,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案,真正從學術層面上捍衛了民族傳統,并以杰出的藝術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借古開今,對現代畫壇影響深遠。

潘天壽先生的藝術, 深入繼承了我國傳統繪畫, 尤其是歷代文人畫大家的精華,功力沉厚;同時, 他又具有獨特強烈的藝術個性, 不拘陳法, 脫盡窠臼, 創造出超逸高雄、警奇古厚的自家面目。潘天壽先生的作品, 充分發揮了中國畫表現方法以線為主的特點, 造型概括, 風骨遒勁。他的用筆, 果斷而靜煉, 強悍而有控制, 如堊壁漏痕、拗鐵折釵, 具有雄健、剛直、凝煉、老辣、生澀的特點。

他善用濃墨、潑墨,間用焦墨, 蒼茫厚重, 枯濕濃淡均見筆力。設色古艷, 清超絕俗,不以自然色相為囿。他深入研究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規律, 尚氣勢, 重整體, 追求不平凡的藝術表現。他作畫極有魄力, 而章法結構又極為堅勁嚴謹, 沉靜周密, 慘淡經營, 直如老將用兵, 高瞻遠矚, 出奇制勝。能在險絕之中又見平穩, 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特有的結構美。

在作毛筆畫的同時, 潘天壽先生還常作指墨畫, 其特有的沉郁古拙之意, 誠非毛筆畫所能替代。指墨技法創成于清代高其佩, 而在先生的作品中達到了更為完美的境地。他的不少代表作, 都是指墨畫成的。

潘天壽先生的書法功力很深, 得力于卜文、獵碣、二爨及鍾太傅、顏魯公、黃石齋、倪鴻寶諸家, 真草隸篆, 無施不可,豪邁樸茂, 獨樹一幟。自刻印章, 亦剛勁蒼古, 與畫格完全一致。詩則從二李入手, 轉力韓杜, 亦受吳昌碩影響, 詩格棱峭橫肆, 頗多古拗老辣之味。先生的畫作, 熔詩、書、畫、印于一爐, 凝鑄著他多方面的學識修養和創造才能。

潘天壽論畫
繪畫,不能離形與色,離形與色,即無繪畫矣。
宇宙間之萬物萬事,均可為畫村、劇材,然無畫家、戲劇家運用而表達之,則仍無以成藝術,原宇宙間之萬物萬事,本不為畫人,戲劇家而存在,特畫人、戲劇家,從旁借為素材而已。

畫者,畫也。即以線為界,而成其畫也。筆為骨,墨與彩色為血肉,氣息神情為靈魂,風韻格趣為意態,能具此,活矣
有萬物,無畫人,則畫無從生:有畫人,無萬物,則畫無從有;故實物非繪畫,攝影非繪畫,盲子不能為畫人。
法自畫生,畫自法立,無法非也,終于有法亦非也。故日:畫、在有法無法間。

中國繪畫不論人物山水花鳥等等,均特別注重于表現對象的神情、氣韻。故中國畫在畫的構圖安排上,線條的組織運用上,用墨用色的配置變化上等方面,均極注意氣的承接連貫,勢的動向轉折。氣要盛、勢要旺,力求在畫面上造成蓬勃靈動的生機和節奏、韻味,以達到中國畫特有的生動性。

畫事之布置,極重疏密、虛實四字,能疏密,能虛實,即得空靈變化于景外矣。
實,有畫處也。須實而不悶,乃見空靈,即世人‘實者虛之’之謂也。虛,空白也。須實中有物,才不空洞,即世人‘虛者實之’之謂也。畫事能以實求虛,以虛求實,即得虛實變化之道矣。

一般人只注意在畫面上擺實,而不知道怎么布虛。實際上擺實就是布虛,布虛也就是擺實。
空白處理不好,實處也搞不好。所以中國畫對虛實問題十分重視。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可以借用作畫理,就是說黑從白現。對空白有深入理解,才能處理好畫面的黑實之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