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氪金之戀:與虛擬戀人共度七夕,是種什么體驗?
本文為“湃客·有數”欄目獨家作品,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平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您好,我是您朋友幫您訂的七夕男友。”原本準備獨自度過七夕節的你,如果突然看到這句開場白,是否會感到驚喜?
臨近七夕,虛擬戀人店鋪的店主樂樂(化名)發現,訪客數和商品瀏覽量在一周內上漲200%左右。截至今日下午17點,微博上#虛擬男友#話題的討論次數已經達到5.2萬次,閱讀次數為3億。

虛擬戀人是由真人扮演的一種有償服務,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以特定人設和顧客建立戀愛關系,用文字語音或是電話與顧客交流。
虛擬戀人店鋪大多數會使用二次元的漫畫頭像作為虛擬戀人服務的封面圖,消費者可根據偏好指定“戀人”的個性、風格、地區、年齡等特征,挑選小哥哥或小姐姐。
此外,一些店家甚至會提供一些扮演七夕蛤蟆、佛祖、嗩吶等角色的聊天服務,以及替人托話、表白道歉等第三方服務。
虛擬戀人何時成為了一門生意?到底虛擬戀人靠譜嗎?
明碼標價的“戀人”
@數聞DataNews詢問虛擬戀人店鋪的“行情”后發現,按照時間、級別、互動方式和聲音風格,虛擬戀人的收費并不相同。與最便宜的金牌級“戀人”進行文字或語音留言聊天,平均每小時僅需40元;但如果要和首席級別的“戀人”煲電話粥,則每小時平均需要273元。


但從另一方的角度來看,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虛擬戀人并不容易。
聲音好聽是虛擬戀人的“標配”。據樂樂介紹,客戶“多數都是聲控,對音色這一塊要求比較多,比如要什么奶狗音,大叔音”。在見不到面的關系中,虛擬戀人的魅力主要體現在聲音和聊天技能這兩方面上。在人際交往中,聲音比文字更具有社交屬性,容易拉近虛擬戀人與顧客的距離。也有一些店鋪向顧客提供購買前試聽聲音的服務,滿足聲控們的需求。
此外,應聘“店員”也需要經過面試、培訓、定期考核等一系列環節。樂樂介紹:“先是聊天溝通技巧,學會應對不同類型和情感需求的顧客,提供恰當的情感支持。其次是學習規章制度,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比如不能(私下)收客戶錢,不能有罵客戶等不禮貌行為。”
為什么需要“虛擬戀人”?
以戀人這種“親密”的身份設定所提供的聊天服務,不僅幫助到現實中不善于社交的顧客了解如何溝通,也能夠讓顧客在聊天過程中對自己變得更加自信,更愿意嘗試去與他人交往。
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費者的忠誠度。
樂樂所經營的店鋪回購率在40%左右。
人們滿足自己對親密關系的想象,有很多種方式。追劇、追愛豆、磕CP、戀愛游戲等等,都能讓人間接體驗到戀愛的感受。但不管是看別人戀愛還是自己參與戀愛,滿足自己理想中的社交需求都是最終目的。和虛擬戀人談戀愛,既有匿名化的安全感,又能控制對方和自己的“人設”,這些特征使人們更愿意沉浸這場角色扮演。

“一些客戶的交際面比較窄,沒有過多的社交渠道。”樂樂點破了虛擬戀人興起的原因——人們在現實中結識對象的機會不多。尤其是在生活壓力較大的一線城市,找到合適的朋友傾訴似乎也并不那么容易。
珍愛網《2019年第四季度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顯示,單身青年最主要的脫單難點就在于“社交圈窄”(61.63%)。

平時能夠接觸到的有發展可能性對象較少,長期下來也就會感到戀愛離自己越來越遙遠。想與他人建立這種親密關系時,談戀愛時候的感受、戀愛關系中的自我定位、相處過程中應對方式卻變得越來越模糊。或許,人們只是渴望在與虛擬戀人的互動中體驗到來自戀人的關心,體驗成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西施”是怎樣的感受,探索自己在戀愛關系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消費者付出報酬后,就能對這種短暫關系提出要求;虛擬戀人獲得報酬后,也會耐心地傾聽和配合對方。人們選擇商品化的形式獲得情感支持,填補社交需求的空缺。
戀愛商品化需要建立在買方和服務方對交易性質達成的共識上。店長樂樂表示,“包括客戶跟店員雙方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你花錢過來找開心,店員花時間提供服務來掙一份所得。這種服務能給予客戶心理上的一種慰藉。”
從網友購買后的評價留言能看出,購買虛擬戀人的原因也有出于好奇的嘗試和作為心情低落時的出口。前者中,有的人拋棄現實束縛“放飛自我”,繼而得出“開辟了一片新天地”的體驗感想。B站平臺上播放量較高的“虛擬戀人”相關視頻中,測評類也是常見的內容。
而需要傾訴和安慰的后者,則更像是“網抑云”現象的針對性服務。雖然虛擬關系讓人們逃避了現實關系的瑣碎,看似更容易投入和抽身,但人們在虛擬關系中仍舊需要傾訴現實煩惱。“我們接待的客戶里邊,20%左右的客戶有一些類似于抑郁癥(的表現),需要陪伴關懷的需求可能會更大一些。”樂樂說。
在想談戀愛、需要陪伴,或者很想找人聊天的時候,虛擬戀人這樣的服務剛好適合。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對方收取費用后也會認真對待,根據顧客的下單需求附和對方的心情,給他/她情感方面的支持。
“虛擬戀人”就真的完美嗎?
知乎平臺上,“使用虛擬男友是怎樣的體驗?”“使用虛擬女友是怎樣的體驗?”兩個問題中的回答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部分網友們感到“體驗很棒”“接近于理想中的戀愛”,也有網友表示“不值得”“沒意思”“體驗并不是很好”。


虛擬戀人服務對于不同人的效果不盡相同。“飲鴆止渴”“前后落差”也是回答中較頻繁出現的觀點。
部分網友表示,聊天的過程“蠻感動的,但也的確更失落了”。畢竟“現實中的問題是不可能在虛擬的環境中解決的。”為逃避現實而建立的關系能讓人暫時放松、甚至滿足社交需求,但也可能造成現實中社交技能弱化、感覺更加空虛。
國金證券研究所報告稱,陪伴類App的用戶增長勢頭明顯,其中付費陪伴的比例日益提高。2018年12月,陪伴類App的MAU(月活躍用戶數)達4213萬,其中付費類就占了60.4%。虛擬戀人屬于龐大陪伴經濟的一部分。
《虛擬的寓言》作者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認為,“全球資本主義的邏輯在支離破碎的后現代主體中,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情感的減弱’。”人們對親密關系的疏離指向了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情感的商品化現象也就是其中一種。
在扮演戀愛關系的過程中,不擅長社交的人也能滿足自己的社交情感需求,體會理想的親密關系中自己是怎樣的存在、有怎樣的感受。從互動和對方的反饋中,對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進行再確認,學會建立起自身的社會互動方式。
但不論是將之看作明碼標價的角色扮演,還是宣泄現實問題的出口,抑或是提升交流技能的情感支持,人們仍要抱有走出虛擬關系、面對現實的勇氣。
撰文 | Eri 林影
數據支持 | Eri
設計 | 劉玥彤
校對 | 文心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