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建華專欄:從經濟特區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深圳經濟特區創建40年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滄海桑田、換了人間:從邊陲小鄉鎮走向新移民集聚的魅力之城;從傳統小漁村走向無數創業者夢想的動力之城;從昔日“逃港地”走向年輕人向往的活力之城;從單一農耕產業結構走向工業文明“灣區經濟”的創新力之城;從封閉落后的自然經濟社會形態走向躋身世界第一城市方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更為重要、備受關注的是,深圳從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創辦經濟特區,是實行改革開放國策的一大創舉,成為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進程與成就的“試驗田”“排頭兵”和“示范區”,成為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極大的價值示范意義,成為集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鮮明注腳,充分展示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中國實踐、中國智慧。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深圳時強調,黨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調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再來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8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劃時代性開啟,是深圳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繼興辦經濟特區后深圳迎來的又一重大歷史性機遇。深圳就是要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澎湃生機和光明前景。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國共產黨人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但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涂炭。面對中華民族遭受的前所未有的苦難,無數志士仁人奮起抗爭、百折不撓,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繼而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深圳為標志的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起源地和踐行地,見證了這一輝煌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傳統社會主義中汲取了深刻的經驗教訓,并借鑒了資本主義制度中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合理成份,比如市場經濟、資本效率、資源配置、產業變革等,同時堅守了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以公有制為主體、維護大多數人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本質特征。中國的歷史現實、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40年前,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成為南方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4月,海南成為最大的經濟特區;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準在新疆的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一路走來,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性重大風險考驗。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為標志,經濟特區站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再出發的新起點上,必將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中成為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承擔起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實現路徑的歷史使命。
結合平時觀察研究,對新時代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再創輝煌,提供自己的幾點思考建議——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經濟特區應當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強法寶、最強武器,不斷鞏固黨在經濟特區各項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努力打造向世界彰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純潔性、戰斗性的“精彩樣板”。
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再出發、創新發展明方向。孫中山先生曾經提出“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同時提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民生主義。毛澤東同志對此極為贊賞,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決不能是“少數人所得而私”,決不能讓少數資本家少數地主“操縱國民生計”,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決不能還是舊的半封建社會。誰要是敢于違反這個方向,他就一定達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頭的。鄧小平在視察深圳時曾明確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新時代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創新發展的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一條,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開放發展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深圳為例,發展成就凝結著打工仔、外來妹、新移民、創業者的奮斗心血和勤勞汗水。經濟特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堅持新發展理念,率先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特區應當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從螺旋形上升的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以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稟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經濟密度論英雄、以發展效益論英雄、以環境質量論英雄,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第五、堅持改革開放,繼續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走出一條新路”。新時代經濟特區發展,應當像深圳一樣,繼續發揚“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拓荒牛精神”,繼續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實干家。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全球化不確定性變局,必須順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立足國內,充分運用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又重視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
第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增強核心引擎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經濟特區應當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強化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著力在原創性技術、引領性創意設計以及國際化創新服務上下功夫,營造一流創新生態,著力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基礎轉型升級高級化,按照現代化分工、高科技支撐、大生產需求實現產業鏈現代化,全面增強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在全面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歷史使命更加任重道遠,一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以先行一步的自覺和擔當,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集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何建華,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原副院長。此文系8月24日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式上的演講。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網絡理論傳播局)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協辦,廣東省委網信辦、福建省委網信辦、海南省委網信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和中國經濟網承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