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斯坦福教授告訴你,學會這三招“差生”也能逆襲
在一個實驗中,斯坦福大學教授、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發現了孩子之間思維模式的差異。
研究人員讓一些十歲的孩子嘗試解決一些有挑戰的問題,其中一些孩子積極應對的方式讓她感到震驚,他們會說“我喜歡挑戰”,或者說“我希望這次能夠有所收獲”。
這些孩子明白,他們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覺得碰到這些難題簡直就是個悲劇,就像面對一場災難,這些孩子的思維的方式就是“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他們覺得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受到了評價,而自己失敗了。
他們無法享受學習的過程,只盯著眼前的一次成敗。當這樣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失敗,他們很可能會在下次考試中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學習?;蛘哒业娇嫉貌蝗缢麄兊耐瑢W,在比較中尋找自我安慰。
后續的研究陸續表明,這類孩子會逃避困難,拒絕接受挑戰。
科學家監測了孩子們面對困難時的腦電波活動圖像,他們發現,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幾乎毫無波動,他們選擇了逃避,而不是積極投入。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相信,通過努力練習可以提升能力,所以他們選擇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這時候大腦高速運轉,分析錯誤,從中學習,從而搞定問題。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專注于過程,而不只是為了考100分。在漫漫人生路中,我們不可能每次都以分數的高低去評判自己。

那么,家長該怎么做呢?德韋克教授建議:
第一,有技巧地表揚孩子。家長應該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表揚,而不是去表揚孩子的天賦或智力。比如表揚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專注、使用的策略,付出的努力,取得的進步等,對過程的表揚會塑造孩子的韌性。
第二,通過游戲培養韌性。德韋克教授提到了一款獎勵過程的數學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學生會因為自己的努力、策略和進步得到獎勵。而在大部分數學游戲中,玩家只有在得到正確答案之后才能獲得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更投入,在遇到困難時,會展示出更持久的韌性。
第三,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對于很多所謂的“差生”來說,學習上的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笨,遇到挑戰就想放棄。研究證明,在接受成長型思維訓練后,這些孩子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連接,從而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且,注重過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會給予孩子們更多信心,讓孩子更加堅持不懈,“差生”也能實現逆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