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臭氧污染來了,地球“保護傘”為何變成健康殺手?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22日消息,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信息,今年1至7月,全國平均空氣優良天數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得到了改善,但臭氧污染卻逐步顯現。
2019年臭氧超標城市數量達103個

我國從2013年開始啟動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監測,至2015年已經完成了對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監測的全覆蓋。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2019年,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達到14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上升了20.3%,臭氧超標城市個數從2015年的19個增加到2019年的103個。2019年,我國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比為41.8%,僅次于PM2.5。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柴發合:從全國平均狀況來說,臭氧是處在一種緩慢上升的這種狀態,那么特別是在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蘇魯皖豫交界的這些地方,包括長江三角洲,還有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些地區的話都是臭氧上升幅度比較明顯的地方。

協同治理PM2.5和臭氧成改善空氣質量關鍵
臭氧是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太陽光照射的作用下形成的污染物,在夏秋季節的午后濃度最高。專家分析,我國臭氧污染之所以在近幾年逐漸加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隨著近些年來對PM2.5等顆粒物的治理,部分地區大氣通透性明顯改善,更充足的光照給臭氧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但這只是客觀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減排比例不協調,因此對PM2.5和臭氧進行協同治理已成為改善空氣質量的關鍵。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柴發合:我們原來的PM2.5的前體物二氧化硫(的排放),在許多地區,和2013年比都下降了百分之八九十,在環境中間都是個位數。但是氮氧化物的話,只下降了百分之幾。同時的話另外一種前體物VOCS,可以說是因為它的來源比較復雜,控制起來難度也非常大,這些年的話有研究表明,就是我們的VOCS整個的排放量,實際上是處在一個高位,即使說有所下降,那也是非常非常少的。

高濃度臭氧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臭氧在平流層能對地球環境起到保護作用,但在距地面1KM高度的范圍內,高濃度臭氧卻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對部分敏感人群造成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和損傷,并使植物發黃枯萎。

但專家同時表示,我國臭氧污染目前大多仍然以輕度為主,濃度不超過160微克/立方米,不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影響,公眾不必緊張。
專家表示,臭氧的形成機制非常復雜,除了和太陽輻射、地理地形、氣象氣侯等外部生成條件有關外,最主要的是和污染源的結構關系密切,因此需要協同治理。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柴發合:臭氧和它的兩個前體物之間存在著一種非線性的關系,就是說你在消減前體物的時候,你不光要消減,而且兩種前體物消減的比例關系決定了你臭氧下降的這個程度,如果說下降比例不合適,反而還會上升,所以這是臭氧控制的一個非常難點的一個問題。
此外,臭氧生成的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存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噴涂作業、石化生產、油墨使用、制藥、制鞋等方方面面都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柴發合:一個是污染源數量種類多,還有一個排放的環節多,無組織排放在這里面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所以的話這部分整個的VOCS的控制的話難點確實是比較大。
呼吁公眾減少生活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
生態環境部日前已經印發了《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并啟動了攻堅行動。通過增加石化產業油氣回收比例,降低工業用涂料的揮發性組分含量,對噴涂車間進行密閉改造等措施,降低工業生產領域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同時專家也建議,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也應采取一些措施,減少生活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柴發合:比如說我們少開一天車,少消耗一升汽油,在加油的時候選擇晚上,因為那時候溫度也比較低,揮發性比較差,在自己家里面裝修的時候要優先選擇那些低揮發性的,甚至沒有有機溶劑的這些涂料。通過我們自己行為的調整,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原題為《臭氧污染來了 地球“保護傘”為何變成健康殺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