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讀城市|下揚州⑤:巷子城里的生活
航拍揚州老城區。 孟德龍 圖
揚州是座巷子城,至今存留著400多條大街小巷。在這密密麻麻的網格中,散布著舊時的官宦府邸、士紳門第、商賈宅院,而今大多是尋常百姓人家。
百姓的“三間兩廂”
標準的揚州民居是“三間兩廂”,格局方正、結構對稱的住宅。“三間”是兩個臥室,中間夾個堂屋(也就是客廳),堂屋正面的墻叫中堂,舊時掛字畫與對聯;“兩廂”指臥室兩旁空間小一點的房子,外側的廂房要更小些,因為大門進來,還有個門堂。從門堂到內側的廂房之間有條很窄的走廊,兩個廂房與堂屋、走廊圍成一方天井。開窗時,堂屋會竄進一股股穿堂風。
我就出生在揚州城這樣的民居里。兩戶人家對半分住,我們互稱“對房門”。生火做飯的爐子放在走廊,煤球堆在門堂,門堂靠天井的地方常擺著一只大水缸。那時,兩家的人口都多,便把廂房當臥室。臥室頂中央有扇天窗,天窗的窗簾用一根長繩控制,繩子一頭系在大床的欄桿上。以前,揚州城里經常停電,透過天井、天窗以及堂屋的窗子,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暮光。

揚州老城丁家灣如來柱(巷)。 本文作者供圖
年幼時,我未曾覺得生活的空間狹窄,物資匱乏,或是生活窘迫,留下的倒都是快樂的回憶。天黑了,家家戶戶點上洋油燈,洋油燈沒油了,再點蠟燭。我最喜歡用只小碟子收集蠟燭油,再把它們包裹在一根粗棉線上,還可以再次當蠟燭點亮。晚上睡覺時,打開天窗的窗簾,躺在床上數星星入睡,月光悄然灑進我兒時的夢鄉。
揚州老城區。 孟德龍 圖
巷子生活
馬桶是當年揚州人居家的必備之物,因為每條巷子最多只有一間公廁。大多數人家會在屋里床旁邊靠里墻處放一只馬桶,入口用布簾擋著,圍起來的這塊既短又窄的地方揚州人稱之為“馬子巷”。每天清晨,郊外的菜農推著糞車進城來倒馬桶,風雨無阻。居民供應肥料,菜農清理糞便,兩不虧欠,互不收費。菜農很重情義,每年到小雪至大雪節令間,都會推來一大車長梗青菜,也就是本地人說的“大菜”,分送給每家每戶作為酬謝,這種菜還有個特殊的名字叫“馬子菜”。腌制馬子菜,先要稍作清洗和修剪,再放進壇子里,或大一點的缸,一層一層壓實,一層一層灑鹽,然后將壇口封好,有時還會壓上石塊,待到春夏,拿出來切碎,就是可口的佐食咸菜了。
除了馬桶,每家還備有痰盂子、惡水缸、撮簸子、字紙簍子等等衛生清潔用具。“撮簸子”就是簸箕,它與痰盂自不必說了。惡水缸是傾倒剩飯剩菜、淘米洗菜和洗鍋洗碗等泔水的容器,每天都會有專人來巷子里收,根據惡水的多少,收惡水的人給主家1至2分錢不等,惡水則收回去喂豬。家里擺放的字紙簍子用竹篾編制,在我小的時候已經不常見了。“敬惜字紙”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凡有字的廢紙不能亂扔,都丟進字紙簍子里,有專人收。在老城區臨街巷口的墻壁上,至今還有一些字紙窟,洞口有碗大,方便路人和沒有字紙簍子的人家丟棄寫了字的紙。塑料廢紙簍或是擺放在室內的小型垃圾桶,我到現在還習慣叫作“字紙簍子”。
揚州老城區。 孟德龍 圖
揚州老城區內缺乏天然河流,因而生活在巷子里的居民用水曾依賴開鑿的水井。我所知道的以水井命名的巷子有:玉井巷、板井巷、問井巷、沙鍋井(巷)、牛背井(巷)、肖家井(巷)、韋家井(巷)。揚州現存最古老的水井是宋代開鑿的。20世紀50年代初,揚州城內尚存1500口左右的水井,到80年代中期留有近600口,而到了2005年,據統計已不足500口。
過去,家家戶戶在井邊洗菜、洗衣,洗完后會拎桶水回家,倒進水缸存著用。我家自母親單位分了宿舍,搬去小秦淮河附近,生活便不再依附井水了。當時,自來水的供給率很低,居民用水實行定時供應,巷子里僅有的公共自來水龍頭平時鎖著,鑰匙由居委會掌管。那時,大家聞到氯粉的氣味就會高興地說,“這水是消過毒的”。過去,小孩吃多了井水、河水,肚子里會寄生蛔蟲,那時寶塔糖就成為了必備良藥。
一年四季,每天早晨到黃昏,叫買叫賣的人或背著箱子,或挑著擔子,或推著板車,或騎著自行車,走街穿巷,有箍桶的、補鍋的、修傘的、彈棉花的、剃頭的,吆喝聲彌漫著市井的煙火味。“元寶灰賣錢”“壞銅爛鐵,破布爛棉花換糖唻”“雞肫皮,甲魚殼子,鵝毛鴨毛,牙膏皮子賣錢”“打鞋掌子,修皮鞋”“磨剪鏟刀唻”……這些抑揚頓挫、有些尾音拖得悠長的叫買叫賣聲夾雜著賣酒釀的手敲竹板聲、賣冰棒的木塊擊箱聲、炸糙米的爆破聲、送信送報的車鈴聲,交織成了一首飄蕩在市井的奏鳴曲。孩子們一聽到聲音,拔腿跑出家門,跟著模仿吆喝起來,那是一個充滿歡樂的年代,只是這樣的場景現已如蛙鳴蟬聲一樣遠去,湮沒在了這座城市的喧囂里。
1983年,父親也分到了宿舍,我們自此搬出老城區,住進了樓房,用水用電才真正實現了現代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股股新的潮流涌入這座巷子城,到處都是舞廳、歌廳、游戲機室、保齡球館,大街小巷遍布桌球臺,連位于廣陵路的法院也放起了錄像。
揚州老城區。 孟德龍 圖
電影院逐漸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家園,盡管這些年的觀影方式和放映業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那個娛樂大潮涌來的時代,揚州的機關、工廠、學校等有禮堂的單位都放過電影,有塊大空地就放露天電影。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再到寬銀幕。1983年,一部名為《歡歡笑笑》的立體電影在大光明影劇院放了半年多。后來,城里的電影院還推出過通宵場。
母親單位的宿舍緊挨著舊城北城根,不遠處的甘泉路口有家紅旗劇場,是我經常光顧的電影院,老人們叫它“大會堂”。20世紀90年代,這座樓翻建成四層樓房,易名“娛樂城”。揚州最早的電影院——南京大戲院創建于抗戰前,舊址就在“娛樂城”的背后,20世紀50年代因判定為危房而被拆除。這塊地方在我少年時曾是紅旗劇場的露天電影院。后來,揚州市影劇公司在此建起了辦公樓、招待所、宿舍。到90年代末,辦公樓改為股份制的天和影業娛樂公司,成為了集電影廳、錄像廳、卡拉OK廳、茶樓、食府、浴室等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大門對著小秦淮河,曾紅火一時,而后不知所終。

20世紀80年代的揚州工人文化宮。 圖片來源于網絡
揚州市的工人文化宮位于文昌閣東南角,那里曾是我少年流連忘返的地方,平時我用哥哥的工作證去閱覽室借閱報刊,節假日去猜燈謎,剛工作時還喜歡去那兒打氣槍。文化宮里有個工人影劇院,我在那里看了第一部電影,至今都清楚地記得片名叫《水手長的故事》。21世紀初,文化宮改建成文昌廣場,所幸這個電影院被保留了下來,它也是那撥娛樂大潮中,市區唯一存活至今的影院。
待這些潮水退去后,商品房浪潮襲來,老城的住戶開始逐漸向城外遷移。
揚州老城區。 孟德龍 圖
我們兒時在巷子里嬉戲,在大街上游蕩,青春時讀書,成年后工作、戀愛、結婚、生子,最后死于斯,葬于斯。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巷子城的歸屬感也越發強烈。每一代人對自己成長的地方,認知和記憶都會不一樣。這些既屬于私人,也是集體的印記。
雖然還生活在揚州城里,但我已與老城漸行漸遠。或許偶爾在某個夜晚,行色匆匆地路過老街,街邊商鋪放起當年的歌曲,不經意就觸動到了你我心底最柔軟的那根神經,會突然想起我們曾經愛過的人,或愛過我們的人,還有那些忘不了的事。
(本文作者王峰系揚州本地民俗和文史愛好者)

“走讀城市”專欄關注私人記憶里的城市舊貌和當下鮮活的城市新顏。每期專題將圍繞一座城或某一個城市切面展開講述,周一、周四更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