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人均國民總收入突破1萬美元后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近來,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和人均GDP都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中國離高等收入國家又跨入了一大步。在此之際,中國離高等收入國家還有多遠?中國該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8月13日,疫情與國際新挑戰疊加下的中國經濟展望暨《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新書發布會在線上舉行,北京大學多位專家學者在發布會上就該問題展開了激辯。
當一個國家人均GDP或是人均GNI突破1萬美元大關后,即將面臨的另一個風險關口——中等收入陷阱。該概念首發于世界銀行2006年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是指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階段)后,若不能順利實現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轉變,將面臨新的增長動力不足、貧富分化加劇、產業升級艱難、城市化進程受阻、社會矛盾凸顯等問題。
中國成為高收入國家已距離不遠
今年1月國家統計發布數據,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達10276美元(1美元約合6.88元人民幣),跨上1萬美元臺階。國家統計局網站8月7日發布了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張軍的署名文章提到,2019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進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
世界銀行每年7月1日都會按照綜合因素變動情況調整更新劃分國家收入標準。按照2020年最新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在12536美元以上的被定義為高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標準則在4046美元至12535美元之間。這也就是說,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離高等收入國家標準還有2126美元的差距。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分析稱,到2049年中國要變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將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目標定在超過美國人均收入的50%。超過美國50%也就意味著基本進入到了發達國家的俱樂部,在當代人均收入(扣除物價等因素)超過美國50%的國家在40個左右,這也相當于經合組織(OECD)的門檻。現在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國的27%左右,若是按照50%的目標就相當于在未來三十年間幾乎要翻一番。
姚洋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做了三個情景預測:高、中、低。到2050年,按照最低的情景來預測,中國的增長速度仍然能保持在3%以上。對比中美的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從總量來看,按照目前的價格水平來計算,預測2030年中國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按照人均GDP來看,分為人口高增長、中增長和低增長三種情形,人口高增長的情形下,到2050年中國能達到美國人均GDP的60%。因此,到2050年,中國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沒有太大問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亦表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已經非常高了,因為當前的收入水平已經比較接近世界銀行的標準,即便未來幾年增長速度放慢,實現跨越應該沒有太大問題。更大的問題在于,中國在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以后,還能不能持續往上走。
中國應該從三大方面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堅韌的金融體系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研究員王勛認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要成功跨越,第二是防止回落,即防止由高收入水平重新跌落到中等收入水平。因為在歷史上可以看到,俄羅斯、阿根廷都曾經發展到高收入國家階段,但后又跌落至中等收入國家。王勛指出,即使中國僅按照5%-6%的增長速度,在未來五年也會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因此現在面臨可能還是如何避免回落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在長時間內保持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出現人民幣大幅貶值。
在黃益平看來,提升金融體系的應對能力是非常大的挑戰,并不是很多國家都可以實現的。他舉例稱,過去曾經有一個笑話,一個發展中國家一旦加入了OECD,就會發生一場非常大的危機。這個例子實際上講的是一個國家雖然進入了高收入門檻,但是它仍有很多金融體系不健全,不能適應高收入水平上的增長,過去傳統的一些做法積累了很多風險,于是雖然是進入了高收入國家這個門檻,最后卻經常引發一些危機,這是中國需要避免的。
以創新持續提高經濟效率
過去中國有明顯的成本優勢,而現在從中低收入水平提升到了中高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雖然,但突出的挑戰在于成本水平提高了。黃益平稱,過去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因為成本優勢喪失而突然變得難以為繼。未來十年、十五年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在喪失低成本優勢的情況下,能否通過創新持續提高經濟效率。如果能持續提高,即便是成本提高之后,仍能保持經濟的競爭力。
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為外交的首要目標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查道炯從國際環境的角度分析認為,回顧中國經濟外交的七十年來看,當中既有發展中國家的軌跡,也有發達國家的特色,這是很正常的。而分析國際環境不能僅僅評價國外經濟好還是不好,或者只是批評對手,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我想中方應該在四個方面的事情:第一,管理好與其他市場之間的經濟距離,應以產品標準、消費者文化偏好、道義經濟偏好力量對沖產品運輸距離的縮短;第二,加強合規制度的建設。包括中國的法規和中國認可的國際法規,形成相應的制度;第三,調動全球人力資源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為來華定居、入籍提供制度化路徑,不分國籍、不分民族,這是編制經貿網絡的有效途徑,也是對沖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對中國的不利影響的必要途徑。
最后查道炯強調,應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為外交的首要目標。盡管經濟外交有很多目標,有時候是地緣政治,有時候是國防安全,但查道炯認為應該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為核心目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