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27年建的老房終于動遷,上海虹口最后一塊出讓毛地生效
8月13日,虹口北外灘地區舊改再傳捷報:截至14時,116街坊簽約率達到98.62%,正式生效。
116街坊是虹口區最后一塊“出讓毛地”,2003年曾啟動舊改,由于種種原因,房屋征收工作在17年間“兩起兩落”。
這次,借著北外灘開發建設的東風,虹口區收回了該地塊土地使用權,800余戶居民告別蝸居住新房。

宣布那一刻,掌聲、歡呼聲蓋過了高溫天。

居民開始領打包箱準備搬家,奔向好日子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

爺叔笑開了花。

116街坊地處北外灘核心區域,房屋征收范圍為東至保定路、南至昆明路、西至安國路、北至唐山路,共涉及居民798證863戶。

建于1927年的116街坊老舊不堪。

選擇房子的居民提早做功課。

選房現場,居民的困難工作人員感同身受,一邊排隊一邊開導。

居民冒著高溫選房。

居民有備而來,一根紅條牽動身后無數雙眼睛。

占個座等家人來簽約。

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的居民率先簽約。

等候家人選房歸來。
王偉林、柯蔚遠夫婦住在116街坊唐山路778弄成厚里,8平方的家是長方形的,屬于三分之一的石庫門客堂間,寬2米,冰箱和吃飯桌要隔開放,否則一個人都走不過。
夫妻倆都是知青,一個在吉林,一個在安徽插隊。回滬后,同在一家運動鞋廠工作的男方姐姐和女方母親撮合了這門親事,結婚時已經30多歲了。王偉林家的新房用隔板將房間和天井隔開,夫妻倆住天井的“新房”,家具都是老式家具,老王的兩個兄弟住在閣樓里。
72歲的王偉林生在這里長在這里,10年前女兒結婚,客堂間過道上的小床拆了,家里頓時變“大”了,老倆口把老式電視機換成超薄的、還新添了電腦,日子比以前“樂惠”了。
2014年,區里出臺政策,改造公用廚房,有條件的可以申請裝抽水馬桶,于是左客堂老王家、右客堂都裝了,但后客堂沒有安裝條件,到現在還過著拎馬桶的日子。
有了抽水馬桶,洗澡還是大問題,老王請來專業人士裝了熱水籠頭,免去了燒水的繁瑣,但澡盆還是要的。樓上樓下鄰居關系好,約定俗成,樓梯口拉簾子了,就說明灶陂間有人洗澡。
柯阿姨也“識相”,等鄰居做好了晚飯,坐下來吃飯的時間,朝樓上喊一聲“我汰浴了”。老王則保留著夏天洗冷水澡的習慣,后門口接根管子,幾分鐘搞定。老王覺得,比起過去,條件好多了。
王偉林是個熱心人,前些年樓上老鄰居生病,都是他背上背下,陪同看病配藥。過年石庫門里最熱鬧,家里燒的菜端一碗到鄰居家,鄰居家的菜又送過來了,小歸小,蠻開心的。
有一年,天窗外的屋頂被爆竹燃起了火苗,柯阿姨急得直叫,鄰居馬上下樓來詢問,二話不說又奔上去澆上一臉盆水,火被撲滅。老王說:“從小生活在一起,都有感情的”,家里的親戚朋友鄰居都認識,大家不僅關系好,更相互信任。

王偉林、柯蔚遠夫婦的長方形家,寬才2米。

老王手上不離隨身聽,裝上熱水籠頭的生活方便不少。

2014年大修,老王家的抽水馬桶裝在了碗櫥旁邊,有小小的改善老王很滿足。

成為聯絡“暗號”的洗澡簾子。

老王還保留著夏天洗冷水澡的習慣。
這次動遷,王偉林第一批簽約,準備拿貨幣買房,要靠女兒家近些,打算買寶山的二手房。老王說,這下徹底“解放”了,雖然遠了點,但18號線也將開通,出行會越來越方便。
家里的電視機、電腦、冰箱、洗衣機四大件都要搬到新房。兩年前,家里還在用雙缸洗衣機,因為是下排水的,用時還要拿到弄堂里,冬天要帶上手套,洗床單又重又冷,女兒雙十一搶購的洗衣機,一份孝心讓夫婦倆洗衣方便些。家中閣樓里珍藏的30多本小人書也要帶到新房,30、40年了,是小時候的美好回憶。
夫妻倆喜歡唱歌,等到搬進新房,請同事、朋友、老鄰居去卡拉OK慶祝一下。

整理打包時,陳福根翻出了舊的中山裝,穿上試試還很合身。

陳福根、楊晉華夫婦為告別舊居的自己留影。

這臺五斗縫紉機已經成為家中一分子。

老陳為電動車上了4把鎖。

每天100多格樓梯爬上爬下。
陳福根家以南的幾排房子(到源福里為止)從2003年就啟動過舊改,種種原因房屋征收工作在17年間“兩起兩落”。后來,這片區域進行過大修,但老陳家所在的幾排房子始終沒有得到改造,錯過了裝抽水馬桶和防盜門的機會。而且還經常遭賊惦記,家里幾只鍋子偷到只剩蓋子,電動車的電平也失竊過4次。
老陳夫妻倆住在三層閣,彎彎曲曲25格樓梯,每天起碼跑4、5次,樓梯傾斜、寬窄不一不好走,不知道摔了多少次。這次,借著北外灘開發建設的東風,虹口區收回了該地塊土地使用權,破解“毛地出讓”的歷史遺留問題,積極回應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強烈訴求。6月底,聽到啟動舊改的消息,幾年不喝酒的老陳買了瓶啤酒慶祝一下。
簽約、拿貨幣、買房子,老陳的動遷之路總算有了盼頭。家人商量考慮在附近買房,主要是改善居住環境,新房小點沒關系,不用再爬三層閣,不再倒馬桶就行。況且,北外灘新的規劃藍圖已經呈現,老陳還要享受北外灘的精致生活。
這幾天,家里已經開始整理打包,妻子喜歡的縫紉機要帶走,兒子小時候的新衣服都出自這臺縫紉機。那是上世紀70年代老陳單位獎勵給先進的縫紉機票買的,當時推進弄堂,鄰居們都羨慕,擁有縫紉機,而且還是五斗的,老扎臺型的,160元花了老陳4個月的工資。
60多斤的縫紉機老陳一口氣抬上樓。不光是新衣服,老陳穿壞的工作服也自己修補,那時候窮,工作服壞了,就用用過的砂皮磨光表面,剩下的一層當“布”補上。這些“過時”的衣服扔還是留讓夫妻倆有了“分歧”,老陳覺得那些中山裝、的卡襯衫、呢大衣將來還能穿,“我們這個年齡不喜歡翻行頭,能穿就行,以前是不舍得穿,現在能穿了也有時間穿”。
最后,還是楊阿姨妥協,洗洗曬曬準備帶去新房。

至今不少居民還保留納涼的習慣。

唐山路上的這排舊里建于1927年。

太陽下山,弄堂里的老人拿出竹椅納涼,不時探頭張望進進出出的人們。

小一輩的居民大部分都搬出去住了,弄堂里住戶的口音越來越豐富。

垃圾分類箱旁的洗手處,體現了居民的智慧。

在弄堂口“奮斗”了20多年的江阿姨有著多重身份,既是靠小修小補營生的裁縫,又是志愿者,還是給鄰居提供方便的快遞臨時收置點,要搬了,她貼出了新店地址。

講究的大哥,舊洗衣機都還要洗洗干凈。

正在洗澡的鷯哥提醒主人有陌生人靠近。

弄堂口一座難求。

有空就殺一盤,最怕旁觀者說話。

壓箱底的“老貨”成了收廢品招攬生意的廣告。

鄰居們找好了過渡房,開始螞蟻搬家。

為行人著想的空調落水。
(原標題:1927年建的老房子終于動遷,上海虹口最后一塊“出讓毛地”達標生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