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已婚的哥們都勸我不要結婚”|人們為什么恐婚?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簡單心理認證咨詢師
昨晚最新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主題是《我們,結婚嗎?》,house提到自己和女朋友相處蠻久感情穩定準備結婚,身邊的哥們就開始勸,不能結啊!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錢鐘書說“婚姻就像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已婚人士們紛紛表示此話誠不欺我,當他們聽見聽著未婚人士抒發對婚姻的向往時,馬上就豎起快逃警告:

關于恐婚心理,張苧洢咨詢師做了一些總結:
說恐婚之前,先說一說什么是婚姻?
婚姻是男女自愿通過合法手續在一起生活,形成人際間特殊親屬關系,并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約束。從表現形式上看,是雙方財富、心理和生理的結合;從本質上看,是雙方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盟約。
這里面的要點有三:一是自愿一起生活,二是形成一種新的更加親密互動和接觸的類親屬關系,三是不僅有保護還有約束。
恐婚的人,大多是因為后面兩個要點的無法突破而拒絕婚姻的。
恐婚心理一:害怕自己重演父母的婚姻
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性格和心理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經歷了父母離異、感情不和、常常爭吵、打架等等,就會感受到婚姻是令人不愉悅、不快樂、不舒服的。
因為TA的認知體驗來源于父母在婚姻中的互動,而且這些體驗大多是是負面的。所以,潛意識里就認為婚姻是不和諧、不快樂的。TA也在內心里擔憂,自己一旦進入婚姻,就要過上父母那樣的生活,而那是自己從小就害怕的生活。

如果在成長經歷中,缺乏養育者給予的足夠關注和愛,我們就會在潛意識里認為,我是不值得被愛的,可是在意識層面,又不停地尋求被愛,以滿足那個內在缺愛的小孩的渴求。
所以,在與親密伴侶的交往中,就會時刻象個孩子一樣,處處要求寵愛和被關注。殊不知,親密關系相處的兩個人是需要彼此獨立而又相互尊重的。但在你們的相處中,你時時用一個小孩子與對方互動,當需求得到滿足時,你認為自己是被愛著的;當需求沒能被及時看到和滿足時,你就會認為對方不愛你了,你就會拼命地要求對方證明。
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中,由于你們關系的不對等,你常常會把伴侶投射成你“理想中的家長”,而TA不能夠及時滿足你的時候,就正好證明他是不愛我,實際是你內心那個“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在做怪,影響著你們的關系。
恐婚心理三:害怕自己無法處理好更加親近的關系
戀愛時的濃情蜜意實在美好,但兩個人的相處難免出現磕磕碰碰。當關系出現問題時,如果采取指責和抱怨,就會讓關系出現傷害。遺憾的是,你們的相處中,總會各自帶著在原生家庭成長中習得的模式,去與對方相處。如果你是一個回避型性格的人,而對方又是一個強迫型性格的人,你們之間出現問題時,可能要面臨較大挑戰:即你越回避,TA越追擊,你們之間的交往就會常常處在一個惡性循環的互動中。
這樣的互動本身就會對關系造成不良影響,當你們在戀愛期遇到這樣的問題,沒有解決好時,就會非常擔心婚后這樣的問題會更加放大。所以,很多伴侶都是在相處中出現問題,沒有進行積極有效解決,而回避了成長,采取了恐婚或不婚。

親密關系相處中,兩個人之間是否能夠建立安全的信任鏈接,是評價關系安全度的重要因素。當伴侶雙方在交往和相處中,有很多的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時,如果你們做不到求同存異,就會覺得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因為對方的很多看待事物的觀點,處理事情的方法是你不熟悉的,就個時候就會引起你強烈的安全感。
如果兩個人溝通交流順暢,而伴侶又可以為你提供更多無條件接納的話,你就可以放心地讓自己去探索很多的陌生領域;當伴侶很多的不同,引起你更多的不安,而又沒法面對和解決時,你就會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如果這個不安全感影響到你的舒適生存時,就會發展為恐婚。
恐婚心理五:害怕自己在婚姻中承擔責任
據說,再恩愛的夫妻在生活中也有100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和50次出軌的念頭。
人世紛擾,遇到一些誘惑其實難以避免。愛情沒有先來后到,但婚姻卻踐行著一夫一妻制。所以,很多婚姻難免遇到“婚后遇到真愛”這樣的考驗。
記得《奇葩說》有一期討論過這個辯題,其中有一個人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他說:“維系婚姻是一種責任,比起無畏地追逐感性的愛情,理性承認婚姻的責任會讓你享受到更高階的幸福。”

所以不乏有些人因為害怕承擔婚姻中的責任而恐婚。
恐婚心理六:害怕生育影響生活質量
正常的婚姻要滿足彼此性欲的需求,生兒育女更是自然的發展,完全拒絕性生活很多時候會導致婚姻生活的裂痕。有很多人恐婚是擔心生育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這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的一種心理表現。
同時,也有一些人,是對自己能否做好父母這一身份持有懷疑態度而導致了恐婚。
婚姻和關系給我們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安寧,但是難點就在于我們無法得知眼前的關系和眼前的人將給我們帶來暴風雨還是躲避暴風雨的港灣,即使house確定自己和女朋友關系緊密,也不確定是否應該結婚,于是他選擇了婚前心理咨詢:


戀愛很難,婚姻很難,但是恐懼無濟于事,所有的恐懼都會在你行動的那一刻起被你踩在腳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