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禁播“抗日神劇”后,抗戰題材如何拍出高水準?
原創 網視互聯編輯部 網視互聯
作者 | 趙天成
在國內,抗戰題材電視劇有著廣泛的觀眾基礎,“抗戰神劇”一直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抗日戰爭”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者,但為了增加看點、博取眼球,抗日神劇往往腦洞大開,罔顧歷史事實,違背常理常識,甚至將抗戰劇變成搞笑劇、言情劇、玄幻劇……如果只看“抗日神劇”的話,觀眾甚至會有一種“日本人用了八年時間才逃出中國”的錯覺。

通過這樣的硬性規定,經歷了“黃金十年”的抗日神劇,終于呈現出了“偃旗息鼓”的架勢。不過作為獻禮劇的主流,抗戰劇的總量還在增多。

這幾年,“抗日神劇”一直都是大眾和主流媒體討伐的對象。此前,《人民日報》曾痛批“抗日神劇”,別讓”神劇“消費抗戰史,而新華社更是直接稱抗日神劇是“文化垃圾”,有關部門要下決心管一管。
確實,手撕鬼子、絕世武功抗日、發射出去的子彈能拐彎并輕易擊中敵人;背景明明是1937年,卻已經開始用紅外線激光檢查入侵者,用藍光認證活體……類似這樣的雷人橋段,不僅不合常理、不合史實,同時調侃著嚴肅的抗戰記憶。

很長一段時間,抗日神劇成為了抗戰題材的主流,擾亂了抗戰劇的創作和播出,讓人大跌眼鏡。
我們一直在談文化輸出,近年來“抗日神劇”竟然還成功地輸出到了日本,被當成一種幽默搞笑的存在,而且還被集結成書《中國抗日劇讀本》,將抗日神劇作為漢語學習、感受中國魅力的教材。

此次廣電總局通過明文規定,就是要清歷史本源、正文藝視聽,徹底根治抗戰題材娛樂化的現象。接下來,廣電總局將嚴把制作關、審核關、播放關,推動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創作邁向更高水準。

雖然“抗日神劇”被禁,但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作為獻禮劇的主流,依然需求巨大。
接下來創作抗戰題材影視作品,首先得搞清楚抗戰題材影視劇創作的目的。抗戰劇在于通過生動的藝術語言,再現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從而增進觀眾的歷史認知和民族情感。
也就是說,以往那些不顧常識為抗戰增加“神技能”“超能力”的娛樂套路該歇歇了,以歷史為戲說對象來消費歷史、娛樂歷史的心態也該徹底摒棄了。
過去《風云兒女》《地道戰》《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夜幕下的哈爾濱》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近年來《亮劍》《歷史的天空》《永不磨滅的番號》等抗戰劇成為了新的經典。

從經典抗戰劇到現在廣電總局的各種“提倡”,我們大概可以窺探抗戰劇的創作標準未來走勢。
1、在制作和細節上,抗戰劇要做的是尊重歷史真實,“再現抗戰歷史”,而不是娛樂和扭曲抗戰歷史;
2、在人物上,要注重真實性和豐富性的塑造。主角可以不那么完美,但必須有人格魅力和人性光環,反派可以兇殘狡詐,但不能太過過度丑化。畢竟,對敵人的丑化就是對自己的貶低。
3、在主題上,抗戰劇要“謳歌黨和人民”,而不是不切實際不符常理地神化黨和人民;
4、在功能上,抗戰劇要承擔起文化傳播、價值引領的責任,挖掘和展示抗戰劇本身應具有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引導人民群眾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歷史。
一句話,抗戰劇要展現氣壯山河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感天動地的英雄壯舉,抗戰劇可以傳奇,但絕不能虛妄,一切劇情的前提是基于歷史真實,并在創作中保持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英雄的崇尚,這才是抗戰劇的“主旋律”。
·END·
原標題:《禁播“抗日神劇”后,抗戰題材如何拍出高水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