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職場壓力,不應該是你辭職的理由
原創 皮卡卡 丁丁心理
你喜歡壓力嗎?

有人答——“過勞式的工作,還不完的貸款,不確定的未來。“ 還獲得了高贊。
努力工作卻沒被看到,錯過升職加薪;
應對工作或甲乙方,還要在同事關系上花心思;
想換份工作,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
哪怕是從事喜氣連連的婚慶工作,也面臨著各種生存壓力。
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起的比誰都早、更多時間在室外,連孩子都沒時間照顧;經常被客戶指責“策劃不夠新穎、成本估算過高、鏡頭為什么抓拍不到……”
即便是管理層也毫不輕松:經營壓力、人員成本、競爭對手、酒店壟斷……
當我們問及婚慶公司職員,這些來自現實的工作壓力如何影響他們時,70%的人回答說“會失眠,感到無助、委屈。”
當再問及如何應對壓力,更多人說“請假、在深夜哭一哭、繼續工作、忍不下去索性就辭職。”

壓力,其實是某種程度上“期待與現實碰撞”下的心理反應,來自內在與外界。
人的本能是尋求快樂,但是在家庭及社會中所習得的經驗,會讓人產生一套新的價值觀念,限制自我快樂的享受,使得“自我期望與現實狀態或主觀感受”相矛盾。
1.自我認同感不足,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在被指責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即便脫離原生家庭,走向社會,也會將過去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內化到個體反應中,習慣性地自我指責。他們心里一直有一個聲音“你不夠好、還差得遠、要繼續努力”。
因此,他們會不斷抬高心理預設,從有工作到有好工作,再到毫不費力地工作、從單項職業技能發展到職業全能……
他們用力追趕,以此接近目標。但好像無論如何努力,哪怕成為職場精英、流量網紅、商業翹楚,他們依舊覺得遠遠不夠,永遠難以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作為娛樂圈有名的“拼命三娘”趙麗穎,經常全年無休,只有過年時才會給自己一天時間和家人團聚,在攬獲“金鷹女神”、最受喜愛女演員,成立個人公司后,依然覺得自己沒有盡力。
自我認同感缺失,便不斷逼迫自己努力向前,動力伴隨著壓力,一起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即使身邊人對他們的成就表示崇拜,他們也會對表揚持質疑態度,對贊賞不屑一顧,認為是“你不行”或者只是奉承。
2.追求完美,更容易積累壓力。
要求更高的完美型人,在接觸復雜的社會或者工作內容時,容易給自己施加挫折。
作為三小只組合的隊長王俊凱,對自我要求一直很高:微博排圖順序錯了,就要刪除重發;在《中餐廳》炒飯時,因為油放多了,就要倒掉再做;做好的蛋炒飯自己覺得淡了,雖然嘉賓說已經夠好吃。他還是要加點鹽重炒……
他在節目中坦言:感覺自己肩負更多,需要做好的太多,經常一個簡單的錄播,也要翻來覆去好幾遍,會比其他人更累……
原本可以一遍過的炒飯,做了兩遍,因而速度更慢;遇到突發狀況也會忽略大環境,繼續遵守自己的規則……
隨著帶來的就是行動延遲、難以隨機應變;因為追求完美,也容易感到疲憊、順便對他人不滿。
追求完美的人,天生就喜歡規律與秩序,明知世上無十全十美之事或人,也仍會投以全部精力,努力改善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力求使其完美并樂此不疲。
因此,相較于容易滿足的群體,完美型人雖然在職場成就上具有更大的天然優勢,但是在生活感受上,反而過于操勞,不容易感到快樂和幸福。
3.自我期待過高,心愿成了心魔。
心理學家弗魯姆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期望理論”,他認為:
在某種期待之內,壓力猶如甜蜜的負擔,激發能動;當期望值遠超過現實性,個體就會體驗到失敗、挫折,也會產生消極力量。
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比如“兩天學會作圖軟件”、“一次性為客戶敲定方案”……
會逼自己提高心理門檻,最初內心的興奮和動力,會因目標無法實現而轉化成焦慮。
越焦慮,內心就越渴望下次實現高目標,用來補償之前沒有達成目標的愧疚感。到了下一次,又因為難以完成新目標而再次產生負罪感。在一次次循環中,不斷累積負性能量,直到形成反應鏈:看到目標-想起舊體驗-感到挫敗-渴望完成目標-產生壓力。
就像《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孟佳從排練到公演,一直以“當隊長就必須要得第一”為己任,總是擔心自己無法給隊友足夠指導,害怕在她的帶領下隊伍達不到最好,主動報名擔任無價之姐開團舞、希望為隊伍贏得高分......這些隱形心理活動,都形成一股巨大壓力,讓她倍感消耗。直到被淘汰,對著鏡頭她也只有一句“我是很喪的”內疚之詞。

所以,能夠保持合理期待,才是人走向成功的開始。
職場壓力,除了源自內因,不可控的外界因素也會讓人亂了節奏。
顧客滿意度及社會風評、社會及家庭對職業的態度與映射、職場PUA,都會成為一個人職場犯難的重要因素。
現代職場就像一個高壓鍋,每個職場人都能感受到壓力的存在。作為職場人,我們除了能看到壓力入侵,更要能夠接受它的存在并積極應對。
1.識別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
來自于外界的壓力,不同于個人可控情緒,很難通過自身努力去改變,我們通常只能盡力去適應它,從而將更多關注度聚焦于自我身上。
2.提高自我價值感,緩解職場疲憊感
人對自我的認可度形成于漫長的經歷中,很難在短期內直接扭轉。
(1)不妨試著從覺察情緒開始。首先,承認負面情緒的存在,并用更多耐心來疏導自己,慢慢減少負性情緒體驗,使它趨向平緩的狀態。
(2)歸因方式不同,對事情看法不同,情感-認知反應就會隨著變化。心理學家韋納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態/其他六個因素,并向內外部因素/是否穩定/是否可控三個緯度延展。
每個人會依據自身經驗和個體保護機制而歸納出一套行為原因。比如將成功全部歸于外部不可控運氣,或者將失敗歸于內部能力不足,就會容易產生挫敗感。如果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上,分析原因,就會更好地培養積極體驗并調整壓力。
3.重新梳理自己的認知結構,允許自己不完美
職場高壓力人群通常會有某些不合理信念:
(1)只會看到自己最差的一面,并且相信他人也只會關注自己的失誤。
(2)批評就是否定,傾向于自我批評,在意他人的評判。
(3)必完美的,才允許被存在。
這些不合理的思維認知會推動個體產生行動及情緒反應,進而長期陷入某種復雜的環境之中。
找到這些不合理想法并修正它,能夠改變你的某種“錯誤”預判,從而更順利地建立社會連接。
(4)控制注意力,減少不確定性。
當人面臨突發狀況,人常常會主動停下手頭工作,將注意力轉向意外事件的特征,開始捕捉線索,通過反思事件發生與搜索過往類似經驗,來試圖找回熟悉和掌控的感覺。
但是這種突發事件常常讓人因無法直接解決感到壓力,從而體驗到心理挫折感。
某種程度上,提高掌控力會讓我們覺得放松,除了增強自身職業技能來降低失控風險,也可以從日常練習開始。比如專注于五感感受,你所能聽-看-聞-嘗-感覺到什么,每天花幾分鐘去感受,你的專注力與控制力也會慢慢增強。
4.高效管理時間,告別每天忙碌,依舊一身疲憊
同樣都是一天24小時,為什么有人能創造更高價值?
職場中,常有類似現象:有時候手里正在忙一件事,又被囑咐做其他事情,我們常常會扔下手頭工作去做其他,等到有時間時,對上件事的思考早已消失,又要開始重新尋找思路。
合理規劃時間,才會讓效率提升。比如將更多專注度聚焦于一件事上;分清任務主次,不要只習慣于把簡單的機械工作排放在最前面,每次到下班才發現,原來積攢了更多難以完成的任務。
對工作進行合理規劃,才會從忙碌的狀態中抽離出來,提升職場幸福力。
成年人的職場生活從不容易,相比拒絕壓力,接受與調節壓力才是職場更持久的生存之道。
看見與改變,也是人一生的必修課題,當人學會與自己和平相處,也就會讓能量流動起來,從未真正建立穩定的職場適應力,讓自己幸福起來。

作者介紹:皮卡卡,丁丁心理簽約咨詢師,心理學專業,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專職于心理咨詢與教學,擅用簡單的語言和獨特深邃的視角,助力女性療愈創傷,提升自我,實現心靈成長。
*注:文中所有插圖均來自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