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兩山”理念15周年②|湖州經濟核心競爭力:向“綠”而生

澎湃新聞記者 胡宏偉 葛熔金
2020-08-13 12:15
來源:澎湃新聞
? 長三角政商 >
字號

編者按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考察湖州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訪余村。

15年很短也很長,可以讓認識凝聚成共識,也可以讓理念變為一個國家的行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作為“兩山”理念的誕生地和堅定不移的踐行地,15年間勾畫于湖州大地的豐富實踐告訴我們:

面對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的進退與抉擇,會有陣痛,但不能迷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貴在咬定青山的堅持不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中國意義并不僅僅在于物質財富的創造和轉換,社會治理的和諧相融同樣是最美的風景。

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的新時代,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維,新的方向。

為此,從余村出發,以“兩山”理念15周年的湖州實踐為軸,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深入踏訪調研,力求探尋和解答這一生態文明成功樣本背后的為什么。本組系列報道共5篇,以下是“經濟篇”。

湖州城區  本文圖除署名外均為湖州市委宣傳部 圖

8月10日,65歲的船老大劉殿魁駕駛著川達21號內河集裝箱船,從湖州安吉出發沿著長湖申航道運送綠色家居外貿產品前往上海。這條長270公里的航路,他已經跑了40多年,從“運石子”到“運箱子”,看著集裝箱里的貨值越來越高。

劉殿魁們船上貨物變化的背后,折射出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浸潤下,湖州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發展思路發生的顛覆性轉變。從2000年前后,建材業和紡織業占據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到現在信息經濟、高端裝備、健康產業和休閑旅游成為新的四大重點主導產業,湖州將綠色作為經濟發展的底色,在“綠色工廠”、“綠色智造”和“綠色金融”等領域率先破題,尋求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和諧共贏,生態優勢正日益成為湖州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太湖傾斜”之下的慌不擇路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初文學家戴表元這首詩,印證了湖州自古以來的清麗景致,這也是湖州人引以為傲之處。

湖州是太湖邊唯一因湖而名的城市,從公元前248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在此建立菰城伊始,這里一直因為生態環境稟賦優異而成“魚米之鄉”。農耕時代“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就是對湖州富足的最佳注解。

真正給湖州帶來大量財富的,是絲綢行業。桑蠶養殖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頗高,土壤、水源的好壞決定了桑樹的生長,而大氣質量、濕度等因素則對家蠶發育生長起著決定性作用。

湖州絲綢已有4700年的歷史,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的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殘絹和絲麻織品,實證湖州是“世界絲綢之源”。湖州自唐代起即為蠶絲的重要產區,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吳興賦》中“其平陸則有桑麻如云,郁郁紛紛”,就是描繪當時湖州桑林遍野的景象。

隨著1843年上海的開埠,湖州絲綢運往上海、進而銷往全球。 據上海地方志辦公室《上海絲綢志》顯示,1845年起,上海生絲出口量首次超越廣州,并逐年擴大。1847年上海生絲出口為18158包,其中湖州輯里絲13426包占74%。絲業的繁榮,讓湖州涌現了不少商界巨賈,以湖州近郊南潯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最為有名。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絲綢為主的紡織業依然是湖州的絕對支柱產業,在全市GDP占比超過30%。改革開放之初浙江省第一個年收入過億的鄉鎮就是湖州南郊知名的蠶桑之鄉道場鄉。

1994年公布的湖州1993年度GDP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在一片歡欣鼓舞聲中《湖州日報》卻“不合時宜”地刊載了反思文章《為了太湖不再“傾斜”》。該文章寫道:同為沿太湖城市的蘇州、無錫同年度GDP已分別達400多億元,且增長率與人均指標也遠遠高于湖州。這便意味著,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不僅落后于北岸,而且差距在拉大。 文章刊發后,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湖州上下背負了沉重的危機感。

1995年始,被“太湖傾斜”深深刺痛的湖州人試圖奮起追趕。而此時,壓箱底的優勢產業絲綢業由于需求銳減以及國有經濟體制的自身弊端,開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嚴重虧損,湖州的百年絲業老廠永昌、天昌、達昌、湖豐等悉數或破產拍賣或裁員改制。焦慮之下,頗有些慌不擇路的湖州走上了一條不顧一切追求短期快速發展的“野蠻生長”之路。 

湖州石灰石資源豐富,采礦歷史悠久。隨著上海浦東大開發后對建筑石材需求更趨旺盛,湖州抓住這個“商機”開始了一輪大干快上。德清洛舍鎮面積超萬畝、號稱亞洲最大的露天石礦迅速擴張,吳興區妙西鎮、安吉天荒坪鎮、長興李家巷鎮等都成了石礦開采重鎮。湖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龔西征介紹,湖州最高峰時分布在各區縣的大小礦山企業有612家,最高年開采量達1.64億噸。

1971年,15歲的劉殿魁就跟隨父親在安吉縣梅溪鎮周邊跑船,手搖7噸木船運送石塊賺工分。“我們裝運的石頭主要來自安吉和吳興妙西一帶,上世紀90年代后航道變得特別繁忙,運石船密密麻麻,跑一趟上海原本來回只要五六天,那段時期卻普遍要堵上十天半個月。”劉殿魁告訴澎湃新聞。

為了GDP的追趕,湖州出現了“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景象,印染、化工和蓄電池等高污染排放企業隨處可見。以長興縣的蓄電池產業為例,最多時聚集了175家蓄電池企業。

礦山開采對山體植被也造成了毀滅性破壞。開礦產生的粉塵讓礦區附近群眾苦不堪言,呼吸道疾病增多,引發礦山企業與周邊百姓的大量矛盾糾紛。粉塵使得許多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原本的生活水源被礦粉污染后流入了太湖。

湖州昔日因為礦山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

作為太湖的主要水源地,入湖水量的60%來自于湖州。由于湖州的礦山粉塵以及紡織業、養殖業和餐飲業等污水直排,致使太湖的水質常年為劣五類水,由此帶來水體的富營養化滋生藍藻。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太湖藍藻大規模爆發,直接導致無錫全城停水。作為湖州發展迅速的蓄電池行業,長興縣和德清縣也都曾因此發生過大規模兒童鉛中毒事件,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

不破不立的生態風暴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的‘八八戰略’,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2003年,在‘綠色浙江’戰略的指引下,深受發展困惑的湖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創建生態市'的目標,首要動作就是整改關停礦山等污染企業。”在湖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楊偉民看來,“兩山”理念與湖州的結緣由此埋下了伏筆。

2003年,湖州編制了《湖州市區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3-2012年)》,全面摸清全市礦山濫采現狀,并著手進行礦區關停整治工作。湖州安吉天荒坪鎮余村村石灰石礦區就在其中,通過關閉礦山進行生態復綠治理,余村開始嘗試發展綠色經濟。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余村調研,在聽取余村毅然關停礦山發展旅游休閑經濟的匯報后,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確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理念,為正在困惑中艱難探索的湖州指明了未來方向。

不破不立,一場整治污染企業、行業的綠色生態風暴席卷湖州。

2005年12月,湖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綠色礦山——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礦山,并壯士斷腕迅速關停不符合規定的礦山開采。截至目前,湖州礦山企業由最鼎盛時的612家減至46家,而且嚴格篩查全部建成綠色礦山,其中24家進入了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在全省占比44%。

在蓄電池行業最為密集的長興縣,一場大刀闊斧的污染整治也在2005年全面鋪開。2006年初,長興縣專門召開蓄電池行業整治的專項會議,縣主要領導斬釘截鐵地表態,“寧可GDP掉幾個點,也一定要把污染治理好!”經過兩輪大規模的整治,長興蓄電池企業從175家銳減到16家,留存企業則必須提升生產工藝,并進入統一規劃、治污系統完善的專項產業園。

為了保護太湖水質,湖州明確太湖沿岸5公里范圍內排放不達標的污染企業全部被關停,周邊100頭以上規模的畜禽養殖場被集中整治并劃定“禁養區”。重拳治出了優良水質,如今湖州7個主要入湖斷面水質連續12年穩定保持在III類水以上,確保了“一江清水入太湖”。

鐵腕整治觸動既得利益,異常艱難也異常堅定。  

“記得當年我帶隊關停了一家小型蓄電池工廠,老板沖到辦公室里找我,進門口就拿著刀說‘你讓我活不下去,你也不要好過’。好在我搬起椅子擋了。” 一位時任長興蓄電池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

而德清縣洛舍鎮為防止采礦死灰復燃,很長一段時間都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前往被關停的露天礦區守夜。“礦區面積有上萬畝,不少人會趁黑夜流動盜挖石礦,挖一晚就有幾千上萬元收入啊!‘貓抓老鼠’,有時還真有點危險的。” 

但維護更多人長遠利益的生態治理,無疑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與支持。

天能集團是長興蓄電池行業的龍頭企業,董事長張天任回憶起當初整治時坦言:“盡管轉型痛苦,也有很多人抱怨,但我們內心都深知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子。只有端好‘生態碗’,才能吃好‘綠色飯’,真正守牢這座‘金山銀山’。”10多年來,除了在生產環節堅決進行綠色化改造,天能更是投入巨資建綠色循環產業園對廢舊蓄電池進行回收利用。目前,鉛利用率可達99%以上,殘酸回收率達100%,處理的水可以用來養魚。痛苦卻堅決的綠色轉型,讓天能集團最終收獲的是沖上中國電池產業百強第一的喜悅。

天能集團綠色循環產業園內景  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隨著礦區關停、石材運輸量減少,湖州港貨運吞吐從最高1.72億噸跌至不足0.5億噸。這讓劉殿魁感覺到危機正在逼近,不過他沒有抱怨而是主動求變。2010年,他果斷地將散貨船改造成了集裝箱專用船,而當年整個湖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尚不足1000標箱。

“礦區關停之初對很多鄉村的集體經濟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比如德清東橫村在礦區關停前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集體一年收入有三百萬元,關停第一年跌至二十萬元。讓人欣喜的是,東橫村以變應變,將礦區復墾成水田,還大力發展鋼琴產業,去年村集體收入超過了兩千萬元。像這樣的轉型故事在湖州有很多。” 湖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龔西征說。     

項目“拒”與“爭”背后的綠色邏輯

向“綠”而生,湖州最先需要解決的是廣大干部綠色政績觀和發展觀的轉變。

2005年,湖州在全國率先實施綠色GDP考核機制,即GDP核算必須是扣除環境污染損失后的凈值,從而不再唯GDP論英雄。當年12月,首次公布了湖州市區2004年綠色GDP核算結果,原先核算的GDP“成績單”被扣除環境影響成本8億多元。2008年開始,又正式將綠色GDP全面納入了對各縣區的綜合考核體系。自上而下的倒逼與發展觀引導,“兩山”理念逐漸在廣大干部中牢牢生根,并浸潤到經濟工作的全領域。

招商引資是政府經濟發展思路的直接體現,也是行業、項目和企業進入的第一道門檻。目前,生態因素在湖州引入的招商項目中具有一票否決權。

“產業園從首個項目簽約至今已有10年,因為環保問題前后婉拒了50余個項目,我們必須守好生態這條底線。” 湖州南太湖生物醫藥產業園工作人員陳麗君告訴澎湃新聞,前幾年,一個酵母項目想落戶園區,對方給出的承諾是投產后營業收入12億元以上。但在仔細審核后發現這個項目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風險,最終婉拒了。去年1月份,又有一個至少投資14億元的生物項目,對方能滿足產業園關于銷售、納稅等各方面要求,但因為該項目的產品生產過程中存在有機廢氣排放,也被否決了。   

綠色環繞的湖州南太湖生物醫藥產業園  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攝

對污染行業、項目堅決地“拒”,而對綠色環保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則是千方百計地“爭”。德清的地理信息小鎮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0年初,浙江開始布局地理信息產業園區,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將杭州濱江、富陽等地作為考察點,德清并不在其列。時任德清縣主要領導聞訊后10多次前往主動對接,以最優的投資政策與環境打動了對方。2012年,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正式創建,次年便有首批32家企業入駐。2018年,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也在這里舉辦。截至2019年底,小鎮已聚集300多家地理信息相關企業和數以千計的高端人才,實現營業總收入201億元,實繳稅收16億元。不僅如此,地理信息產業的應用延展,又為德清帶來了強烈的虹吸效應。近年,一批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相關重大產業項目隨之紛紛布局德清。

在今天的湖州,打造綠色生態型經濟已經從共同的理念轉變為普遍的行為自覺,聚焦清潔化、高效化、循環化、智能化改造的綠色工廠遍地開花。截至2020年7月,湖州二星級以上綠色工廠達到2464家,規上企業覆蓋率達84.24%。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37家,占全省總數的34.6%。湖州還結合金融業開發了全國首個綠色認定信息系統,實現企業運行綠色認定與授信融資聯動,根據“綠”的程度分別給予6%、9%和12%的貼息補助。截至目前,湖州已評定517家綠色企業、41個綠色項目,累計發放綠色貸款1870.93億元。

與綠色產業體系的加速建設相伴隨,湖州的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不斷成長為產業綠色轉型的高地、優質項目集聚的高地、科技人才匯聚的高地、現代智慧應用的高地。目前,已先后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車、綠色家居、休閑旅游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數字經濟、金屬新材、高端裝備、現代紡織4個超500億元產業集群,上市企業已達37家。

湖州圍繞“兩山”理念與綠色經濟持續踐行、不斷探索,也因此成為許多國家級綠色項目的試點城市,為經驗的復制推廣探路。

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部等聯合下發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地級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7年4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復,湖州被列為全國首個以“綠色智造”為特色的“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2017年6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五省(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湖州再度躋身全國首批八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

讓辦公室與青山綠水只隔一塊落地玻璃

15年咬定青山執著堅持,湖州譜寫出了一首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協奏曲。

上海長峰集團董事長童錦泉在長興縣實地踏勘位于太湖邊陳灣廢棄礦山修復整治區時,當即被石灰石巖壁和廢礦坑形成的一潭清水打動了。最終,他選擇在此投資260億元打造集酒店、古鎮、動物園和馬戲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旅游項目龍之夢樂園,目前已部分開園營業。在湖州,“兩山”轉化通道正逐步打開,帶動了文旅產業快速發展。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破億,旅游收入破千億,占GDP的14.4%,成為湖州戰略型支柱性產業。

湖州龍之夢樂園局部

“10多年來湖州歷屆市委市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堅定方向,從未遲疑搖擺。”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說,湖州正堅定不移舉“兩山”旗、打“兩山”牌,走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兩山”理念在湖州大地深入人心、結出累累碩果。

今年以來,湖州更是相繼重磅推出招商引才“湖八條”、“人才新政4.0版”、“湖九條”等撒手锏級政策,攻堅重大產業項目和高端人才引進。特別是“湖九條”專門設立1000億元的扶持資金,包括建立總規模500億元的綠色產業基金,每年新增300億元以上的綠色項目專項貸款。今年上半年,湖州全市新增簽約固定資產投資超億元項目458個,同比增長86.9%,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14個,同比增長103.6%。

總投資10億元的見聞錄濾波器項目今年在湖州簽約,該項目從考察到簽約只用了10天。“‘湖九條’中的綠色產業基金對我們很有吸引力。”湖州見聞錄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舟說,項目投產后產品將應用于5G信號基站、無人駕駛汽車等多個領域。

據了解,以“兩山”理念為主軸,湖州正在謀劃“一灣極化、兩廊牽引、多區聯動、全域美麗”的新一輪生產力布局:“一灣極化”,依托擁有65公里南太湖黃金岸線的灣區,打造長三角區域發展重要的增長極、浙北高端產業的集聚地;“兩廊牽引”,以滬蘇湖高鐵為橫軸、以寧杭高鐵為縱軸,分別打造滬蘇湖綠色智造創新廊道和寧湖杭生態科技創新廊道;“多區聯動”,發揮萬畝千億平臺的作用,做大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數字經濟、高端裝備、生命健康等產業;“全域美麗”,就是充分彰顯湖州“濱湖、山林、水鄉”交相輝映的韻味,全市域打造美麗繁華新江南,建設長三角中心花園。

“我們想把生產力布局到綠水青山當中,讓藍綠空間的占比穩定在70%以上,真正實現‘辦公室與青山綠水只隔一塊落地玻璃’”。湖州市市長王綱向澎湃新聞表示,產業、項目發展需要人才,怎樣吸引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至關重要。“兩山”轉化的1.0是從“賣石頭”到“賣風景”;2.0是如何從污染產業轉換為綠色產業,實現可持續的財富創造;而“兩山”轉化的3.0關鍵在于怎樣提供一種綠色的生活態度。“有風景就會有新經濟,有態度就會有年輕創業者。”

湖州的黃金水道長湖申航線依舊繁忙,見證了這座古城的百年興衰,也目睹了它新與舊的轉換嬗變。

“現在兒子和女兒女婿都分別新打造了更現代化的集裝箱船,船上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太多了,有兩居室、還能上網,一路船行兩岸也是美景如畫。他們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劉殿魁說。

    責任編輯:謝春雷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兴仁县| 海盐县| 中西区| 遵义县| 大足县| 开平市| 根河市| 潞城市| 宝鸡市| 咸丰县| 克什克腾旗| 和政县| 葵青区| 汉寿县| 鄂尔多斯市| 甘谷县| 茌平县| 东至县| 苏尼特右旗| 灌阳县| 淮北市| 辛集市| 兴隆县| 宜良县| 莱阳市| 墨玉县| 上林县| 孙吴县| 陇西县| 凯里市| 融水| 潍坊市| 庄浪县| 家居| 汶川县| 绍兴县| 惠水县| 安庆市| 巩义市|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