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學》:你說的悲傷是什么悲傷?
原創 Reynolds 神經前研

不過,那些已經存在于許多語言的詞語又是怎樣的呢?“憤怒”或“快樂”在所有語言里都是一個意思嗎?或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我們會有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比如,在英語里的“love”與其匈牙利語直譯“szerelem”,在情感上是類似的嗎?
在《科學》新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北卡羅萊納教堂山分校的約書亞·康拉德·杰克遜(Joshua Conrad Jackson)與其同事研究了2473個語言中2439個不同的概念(其中24個與情緒相關)。在共詞性(colexification)的基礎上,即通過比較多個概念同一詞語的表現形式,該研究小組分析了不同語言間的異同。
該小組舉例,在波斯語中, “?nduh”既可以表達悲痛,又可以表達遺憾;在達爾格瓦方言(常見于俄羅斯聯邦東南部自治共和國達吉斯坦)中,“dard”代表悲痛和焦慮。這就意味著,說波斯語的人所理解的“悲痛”與遺憾的意思更相近,而說達爾戈瓦方言的人則認為“悲痛”更接近于焦慮。

不過,其中也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有著相同情緒效價(emotional valence)的詞語,即同樣代表著積極情緒或者消極情緒的詞語,往往會與其他有著相同效價的詞語關系更近,且全世界的語系皆是如此。比如,即使詞語間的具體關系會因為語系的不同而略微變化,“快樂”經常會與其他積極情緒聯系在一起。(當然,也并非總是這樣:在有些南島語言中,“遺憾”和“愛”是相關的,這代表著相對其它語言而言,南島語言中的“遺憾”更積極,而其“愛”則更消極。)同樣地,像“悲傷”這樣的低喚醒情緒(low arousal)也不太可能與“憤怒”這樣的高喚醒(hight arousal)情緒相比較。
地理環境似乎也同樣重要:地理位置較近的語系比起距離較遠的有著更多相似之處。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情緒概念確實因語言的不同而在一定程度上變化,而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所謂的普遍體驗究竟有多相似?當然,我們不可能確切知道其他人是怎樣感知這個世界的,并且表達內心的語言往往十分匱乏。盡管研究表明,這些情感體驗在世界各地可能會以一種微妙的方式變化,但在內心深處,我們似乎并沒有那么大的不同。
作者:Emily Reynolds | 封面:Matt Chinworth
譯者:NZ | 審校:Yingying
排版:小葵花
原文:
https://digest.bps.org.uk/2020/02/05/the-precise-meaning-of-emotion-words-is-different-around-the-worl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