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te 40 將是華為麒麟芯片的絕唱?

在昨日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 2020 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余承東公開確認由于美國的制裁,華為自研的麒麟系列芯片在 9 月 15 日之后無法制造,將成為絕唱。如果未來美國禁令沒有撤銷(甚至升級),Mate 40 將成為最后一部搭載自研麒麟處理器的華為旗艦手機。
“Mate40 搭載的麒麟芯片可能是華為自產的最后一代,9 月 15 后旗艦芯片無法生產了,這是我們非常大的損失。華為在芯片領域開拓了十幾年,從嚴重落后、到有點落后、到趕上來、再到領先,有這巨大的研發投入,過程很艱難。但是在芯片制造這樣的重資產領域,華為并沒有參與,我們只是做了芯片的設計,沒搞芯片的制造。”余承東補充道。
Mate 40 會搭載華為自研的麒麟 9000 處理器,沒有延續過去的命名規則,去年麒麟旗艦 SoC 的命名來到了 990,坊間一直傳聞今年的命名方式應該是麒麟 1020。
2009 年,華為拿出了第一款手機 SoC K3V1,到今年已有十年有余。這十年麒麟芯片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但這一切都將停擺。
華為海思這樣的 Fabless 企業只負責芯片設計,生產制造需要交給臺積電這樣的代工廠進行。而臺積電受到美國禁令的波及,已經無法再為華為提供代工服務。
7 月 16 日,臺積電二季度財報會上表示,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臺積電在 9 月 14 日將不再為華為出貨晶圓;而更早時候,臺積電已宣布自 5 月 15 日起不再接受華為的新訂單,已有訂單預計在幾個月內交付完成。
眾所周知,麒麟旗艦芯片所采用的 7nm(包括將來的 5nm)目前只有臺積電和三星具備代工的技術實力,臺積電斷供,三星也受到禁令波及,無法提供服務。
而“B計劃”難尋,國產代工商中,技術實力最強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實力仍有明顯差距,目前僅實現了 14nm 的量產。麒麟 710A 處理器由中芯國際代工,14nm 工藝,搭載在中低端產品榮耀 Play 3 和暢享平板上,從余承東的話來看,麒麟是全線停擺,即便是中芯代工的部分也在所難免。
而 Mate40 會靠著備貨按時上市,一款手機和 SoC 的立項、生產是很早的,華為在 9 月 15 日之前,能保障一定量的供應,但不會很多,且買且珍惜。
自研熄火,那么第三方采購呢?
上周,華為向高通補交了 18 億美元的專利費用,引人遐想。不過,高通財報會議中明確提到,目前高通和華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業務往來,高通給出的 MSM 部門業績預期中也沒有華為。
三星的 Exynos 產量小,態度曖昧。聯發科倒是一個現場的選擇,半導體行業觀察報道指出,和聯發科簽訂了合作意向書與采購大單,且訂單金額超過 1.2 億顆芯片數量;假若以華為近兩內預估單年手機出貨量約 1.8 億臺來計算,聯發科所分得到的市占率超過三分之二,遠勝過高通。
Digitimes Research 的報告也指出,自 2020 年第二季度以來,華為已增加了對聯發科技中端天璣 800 5G SoC 的購買,并且也可能在 2020 年下半年和 2021 年開始購買聯發科技的高端5G AP。
而在華為的帶動下,二季度整個大陸市場采用聯發科處理器的手機占比,已經超過高通來到了頭名的位置。
從禁令升級以來,關于聯發科的供應一直沒有相關的斷供消息傳出,有時候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盡管不能自己生產,但手機業務至少不會停擺。壞消息是,華為旗艦手機的一些特性,也是基于芯片與算法的軟硬結合。如果換成第三方供應,多少會受到影響,乃至影響整機的競爭力。
海思麒麟是華為手機最重要的標簽之一,也是華為技術實力的體現。得益于華為手機高額的出貨量,海思也稱為全球第一梯隊的芯片設計公司。根據 CINNO Research 最新的月度半導體產業報告顯示,海思出貨量 2221 萬片,斬獲了 43.9% 的市場份額同時,也首次超過高通,正式成為中國市場出貨量最大的手機處理器品牌。
海思在創立之初受盡了質疑,K3V2 等早期產品可謂是災難。但是在華為多年的堅持投入,以及高市場份額“家大業大”作為支撐,麒麟系列芯片不斷進步,最終成為了主流的產品。但一紙禁令,就直接讓海思麒麟的未來變得無比艱難。
總之,形勢嚴峻,我們曾設想那些的最壞局面,正在一個接一個地發生。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End
原標題:《Mate 40 將是華為麒麟芯片的絕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