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雜社區:作為生計的社區|活動預告

之所以將“作為生計的社區”作為“復雜社區”系列討論的議題,是因為,我們在日常對社區的觀察中,覺得有以下幾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當下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并未散去,不少人有失業或收入降低的預期。在尋求下一份工作的過渡期,有人去當專車司機,也有人當外賣小哥。如果說,社區是積累社會資本的地方,那么,對謀求生計的個人來說,社區——從自己所在小區擴展的關系網絡,是否也可能成為退守之地的一個選項?
進一步說,如果社區可以成為一類創業的基礎設施——比如,許多世界著名的科技公司,都是從自家車庫創業,是利用了低成本、操作空間等優勢,那么,一般而言,具備怎樣特質的生意,是可以從社區從無到有的?
再進一步說,要讓這類生意從無到有,能夠進入良性發展的通道,為下一個階段的繁榮創造條件,那么公共政策需要為此做些怎樣的鋪墊?
換一個角度想,從社區本身——人與人的關系來看,當居民之間的關系加入了“生意”,那么這種關系是會改善,還是“惡化”?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居委會能否發揮什么作用?
反過來,對成建制的社區——比如居委、街道來說,社區經濟會帶來什么,可否推動社區治理向良性方向發展?
我們再把眼光放遠一些,追溯古代的賑災經驗,以及社會互助的傳統,當下可否借鑒義倉的組織原則?如果可以借鑒,那么這些原則如何與現代的工具結合?在現代城市的社區,人們自己可以為此做什么?

上海弄堂邊乘涼的人。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我們邀請了三位主講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講述社區生計的實踐經驗與公共政策面向。
社區共享空間主理人Ani,會分享高行森蘭社區的女性創業故事,幾個女人一臺戲,這里每天都在上演許許多多的大戲;
大魚營造之大魚食堂店小二西瓜,將為大家講述,大魚食堂和閑下來地下室這兩個空間,如何對社區創業形成支持,未來又有怎樣的打算;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關注社區治理,結合金橋的社區家庭教育實踐,會從公共政策層面談靈活就業、非正規經濟與社區發展。
目前,參與討論者還包括:
孫哲 上海財經大學社會學系
梁捷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系
趙子正 陸家嘴街道嶗三居民區
張佳華 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
浦睿潔 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
這次討論將由澎湃新聞市政廳主編王昀、浦東新區社區服務中心主任楊旭主持。
我們將在8月14日的14:30-17:30,在再見上??Х壬铕^(浦東新區張楊北路3181號陽光天地B1),展開這次分享和討論。
歡迎感興趣,想要一起討論的伙伴掃描海報中的二維碼進群。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