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營商環境談|誰跟上了優化營商環境的步伐
近年來,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中國優化營商環境力度不斷加大。據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過去兩年,中國營商環境國際排名實現了47名的飛躍,由2018年的第78名提升至2020年的第31名,連續兩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革步伐最快、改善幅度最大的前十大經濟體之列。
營商環境國際排名的不斷提升,體現了中國對標國際先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工作經歷了長時間、多階段的發展歷程,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如今向改革深水區邁進,創造和積累了一系列好的“中國經驗”和“中國辦法”,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例如,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穩定并促進對外開放;頒布并實施全球第一部針對營商環境的法規《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制度形式明確改革的方向和原則。這些經驗做法直指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制度規則的優勢形成和治理能力的持續提升,助力實現了中國營商環境的跨越式進步。
京滬先行先試,形成帶動效應
作為中國營商環境的樣本城市,北京、上海兩市以參與世行全球營商環境評估為契機,對標國際先進以評促改,推出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舉措,形成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做法,成為推動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大幅提升的原動力。
北京市近年來先后實施了優化營商環境“9+N”系列政策1.0、2.0、3.0版,全市營商環境取得明顯改善。根據世行近兩年報告顯示,北京市營商環境改革舉措中共有88項被世行采納,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改革先行者。2018年3月,北京市形成了“9+N”政策體系,結合同年10月出臺的《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聚焦10項指標,精簡環節、精簡時間、精簡費用、增加透明度。2019年1月,北京市推出“9+N”政策2.0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簡流程、優服務、降成本、強監管”四大方面,對優化營商環境產生了顯著影響。2019年8月,北京市制定并推進優化營商環境“9+N”政策3.0版,繼續在“減事項、減材料、減時限、減次數,增加政策透明度”上加大改革力度,直面企業“痛點”,精準施策,切實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最大程度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松綁減負。
上海市將2018年列為“營商環境改革年”,自2018年以來,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對標世行和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充分借鑒國際上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和先進經驗,不斷提高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于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先后推出1.0版、2.0版、3.0版對標改革專項行動計劃,共實施286項針對性改革措施,出臺70多部專項改革政策和配套文件,開發上線了20多個新辦事系統。上海市堅持以企業辦事便利為核心,改變從部門事權出發搞改革的方法,分類整合再造行政程序,打通企業辦成一件事的全流程,大幅壓減辦成一件事的環節、時間、費用。深入推進“一網通辦”,重在打通數據壁壘,推動政務服務從上網辦事向流程再造拓展,推動“一網通辦”從側重行政權力事項向行政權力和公共服務事項并重轉變,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切實提升企業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改革經驗,遍地開花
為了全面推廣京滬兩地兩年來優化營商環境的先進做法,進一步改善全國營商環境,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復制推廣借鑒工作的通知》(國辦函〔2019〕89號),要求將京滬兩市的13項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復制推廣。例如,北京市搭建的“e窗通”平臺,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打通部門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同時壓縮開辦企業、登記財產辦理環節和時間,率先在全國范圍內邁入“一天辦結”。上海市開展“一業一證”改革,推行“一表”申請、限時辦理,實現“一證準營”,切實推進營商環境便利化,極大壓縮了辦理環節和時間,為其他地區作出良好示范。
與此同時,各地區充分發揮能動性,涌現出許多具有區域特色的改革經驗,在商事登記、工程建設審批、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納稅、跨境貿易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浙江省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將“互聯網+政務服務”作為關鍵舉措,實現個人和企業“一件事”一網通辦。杭州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大需求,啟用“雙線作戰”模式,建立“親清在線”平臺,推出一系列直達式惠企服務,如“申報零材料、審批零人工、兌現秒到賬”的直達兌付模式。
廣東省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中打造項目審批“高速公路”,取消施工合同、建筑節能設計審查備案等事項,實行“一張藍圖”明確項目建設條件、“一個系統”受理審批督辦、“一個窗口”提供綜合服務、“一張表單”整合申報材料、“一套機制”規范審批運行。推廣“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經驗,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
深圳市南山區實施企業服務“六個一”工程,其中包括:建立一個企業服務總服務臺,當好企業服務“大管家”;開通一條企業服務專線,開展綜合咨詢業務;開發一套企業訴求辦理信息系統,分批分類解決企業訴求;編制一套企業服務清單手冊,為企業提供“百科全書”式指引;打通一條企業服務綠色通道,對重點企業開展“一對一”VIP服務;完善一套區領導掛點服務重點企業機制,實現每個區領導掛點6-8家重點企業,開展“滴灌式”精準服務。
湖南省2019年啟動“一件事一次辦”改革,解決企業和群眾辦事難、辦事慢、來回跑的問題,改革后,相關政務服務事項的申報材料平均減少60%以上,辦理環節平均壓縮70%以上,辦理時間平均縮減80%以上。
福建省在登記財產、納稅等領域的營商環境改革中,采用“一窗受理、分類審核、并聯審批、集成服務”模式,建設全省不動產登記申請平臺;利用自助辦稅管理平臺,實現90%常辦業務“自助辦”;大力推進“非接觸式”辦稅,拓展“微電子稅務局”手機平臺。廈門市為了提升營商環境便利度,推行“無感辦事”,即全面推廣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檔案,群眾辦事由提供證照影印件簡化為身份驗證,后臺自動獲取,有效提升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
優無止境,營商環境改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
近年來,由于發展環境、比較優勢和國內外供給需求條件的變化,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和現實增速都有所放緩。在這樣的背景下,優化營商環境可以為中國經濟發展向可持續高質量增長模式轉型提供重要支持。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依賴于資源配置效率、產品服務質量和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要求發展方式和增長路徑的轉變,更要求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是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安排,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市場主體的興衰、生產要素的聚散、發展動力的強弱。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能夠打破制約資金、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促進要素流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產品服務質量;通過優化促進創新的體制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培育增長新動能。
今年以來,在新冠疫情、中美貿易爭端等外部沖擊的影響下,市場主體生存壓力加大。面對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挑戰嚴峻、內部下行壓力較大的復雜局面,持續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已成為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復蘇、促進經濟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手段。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要調整措施、簡化手續,促進全面復工復產、復市復業。”全國多地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各地政府結合地方實際創新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的做法,以優化營商環境的確定性對沖不確定性,通過政策“及時雨”助力企業渡過難關。在此基礎上,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將各地涌現出的典型經驗制度化、規范化,通過體制機制性改革推動資源配置效率、產品服務質量和生產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為加快恢復經濟發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注入制度“強心劑”。《實施意見》充分肯定了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標志著中國營商環境優化工作從部分地區先行先試,走向政策落地全面開花,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常態。
(作者馬曉白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譽霖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助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