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網易云音樂,又一次猜錯了年輕人
原創 科技唆麻 科技唆麻


隨著狂歡式的解構愈演愈烈,網易云音樂坐不住了。8月3日,其正式推出“云村評論治愈計劃”,包含三大舉措:邀請心理專家、萬名心理專業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萬名樂評達人組成云村樂評團發起樂評征集大賽,同時,升級《云村公約》治理虛假編造內容,規范樂評禮儀,為真正有需要的用戶提供專業幫助。

在解讀該計劃的推文評論區中,一部分人依然樂此不疲玩梗:




前有吳亦凡憑借一首《大碗寬面》收獲了鬼畜界的滿屏“對不起”,也有鵝廠在前一陣子的風波中往自己的傷口上抹了老干媽辣椒醬,并反手向你扔了個楊超越,換來全網一片哈哈哈。
顯然,當下最高級的危機應對方式,已經走向正主玩梗,把危機變成圍擊。


01
網易云何以成為“網抑云”
事實上,如今這番局面正是網易云音樂所想看到的,至少是當初的它所期待的。畢竟,它生來就是奔著“網抑云“去的。
首先,基于文案引發廣泛共鳴,撬動社交資源實現產品的出圈,是網易一貫以來的產品基因。
時間撥回十多年前,網易公司從做博客時代開始,便是靠著青春傷痛文學橫空出世,一度成為一代人安放矯情碎碎念的秘密根據地。

因獲取內容的門檻被極大降低,使得不同年齡、背景的獨立個體更容易筑起無數亞文化圈子的紐帶。而其中,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代最為明顯。
網易云則正是瞄準了這一效應。一方面,其嘗試將聽歌場景的私密性打破,通過歌曲推薦的“以品味來吸引同好”;另一方面,主打“樂評”功能,向廣大文青拋出充滿情懷的橄欖枝。
比如,2017年,其在杭州用5000條精選評論裝點出的一條樂評專列地鐵在互聯網上刷屏,“喪氣十足”的文字感染力極強,擴散和放大著地鐵環境中的孤獨感。當時這一手段讓網易云音樂加快了突圍的速度,但也為產品進一步定調。

喪文化雖屬于亞文化,但在互聯網的高包容性和開放性之下,其逐漸開始占據話語權。而嘗到幾次營銷帶來流量提升的甜頭后,網易云音樂官方開始借此大做文章,不斷突出喪文化。不僅打出“你這么愛聽歌,一定活得很難過吧”的Slogan:






02
推出“治愈計劃”,然后呢?
做戲就要做全套。既然被指出抑郁氛圍了,那么總得治吧。
可是,網易云音樂此番推出的“治愈計劃”或許并不能“治愈”,反而可能“致郁”。
可以說,網易云音樂推出的這項計劃”非常云村“,頗有些自我感動的意味。雖然本意是對極少數真正有抑郁傾向的用戶提供幫助,但是如此大的宣傳營銷力度并不妥當。
站在更廣的角度來看,更像是拿著一把機關槍掃射,一棒子把所有網易云用戶都打成“需要得到治愈的抑郁人士”,把聽歌交友的“云村”變成了“云村精神病友康復交流中心”。
在前期沒有做嚴謹用戶意愿調研的情況下,網易云音樂單憑著自己對年輕人的揣摩,上線了這一計劃,反而有一種黃曉明式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霸道感,對于一個用戶構成相對復雜的音樂軟件來說,顯然沒有平衡好多方的感受。
第一,大部分用戶只是把“喪”當作快節奏學習生活之余自我嘲解、自我減壓的手段。
將偶爾出現的負面情緒在歌曲評論區進行宣泄,實屬平常。而網易云推出雙指捏攏一條評論就能“抱一抱”的功能,和邀請心理專家入駐評論區,仿佛在對用戶說:歡迎來到抑郁癥患者病房,我們這里不僅有愛的抱抱,還有熱心的專家和志愿者為你們提供免費的心理治療哦。
魔幻的2020年已經夠艱難了,多數人們在高壓快節奏的生活中,都想好好做個正常人,好好聽歌、好好感受音樂帶來的積極的能量,若是隨意一次正常的情緒宣泄都要被官方籠統定義為需要“抱一抱”或“心理治療”的求助行為,實在太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區本身就擁有著大批“假抑郁”人群。
用網友的話說,聽完歌本來想在評論里找找共鳴,結果卻仿佛在看悲慘世界——
人均暗戀、人均童年陰影、人均考研、人均親人離世,還人均愛而不得。

正如前文所說,網易云音樂是鼓勵營造喪文化氛圍的,則必然會催生出大批博關注、求閱讀量的“強說愁”。當然,這種“賊喊捉賊”的假抑郁根本不需要“心理治療”;

“人均抑郁癥”或從一句笑談成為現實。
事實上,抑郁癥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心理疾病。多數情況下是全身性的物質紊亂,與環境、心境、基因都有很大的關系,確診也并非在網上做幾道自測題這么簡單。
在正規醫院就診時,醫生通常會詳細詢問患病過程,包括病情的發展、個人生活經歷、家族成員是否患病等情況。同時可能要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精神檢查和化驗,來更準確地診斷。
退一萬步說,即使是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恐怕也并不習慣于被強行拖到聚光燈下來強行接受審視、接受幫助。疾病的克星應當是醫學,而非目光。
抑郁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且因人而異。對于一些中重度患者而言,光是藥物的治療就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同時還需要輔助心理輔導,防止復發。
可以說,“治愈計劃”并沒有真正考慮患者和患者家屬的感受。從本質上來看,是一次金玉其外的營銷手段。能否為患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能提供多大的幫助暫且打一個問號,將治療過程簡化為遠程心理輔導,難逃“做樣子”之嫌,是對患者的一種消費,也是極大的傷害。

總而言之,“治愈計劃”非但很難扭轉網抑云之名,反而可能不斷加劇云村的“假抑郁”、“喪文化”氛圍,變成一項“致郁計劃”。
03
網易云音樂的中年危機加劇
網易云音樂作為網易生態體系的”流量擔當“,不僅源源不斷為網易考拉、網易嚴選等產品導流,同時還背負著上市這一重要目標。在去年9月獲得阿里巴巴、云鋒基金等共計7億美元的融資后,被委以重任后,其接連打出社交、直播牌,在變現之路上加速試探。
可是,IPO理想很豐滿,版權的現實卻很骨感。缺少了音樂軟件的核心競爭力——音樂版權,在如今異常激烈的內容生態戰中,網易云音樂早已不具備明顯的優勢。
不管如何掙扎著花式玩轉社交,面對曲庫豐富且玩法更多的同APP時,有一種難以匹敵的虛弱感,打出的拳雖然漂亮,但沒有力度。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
第一,不斷加碼社交屬性的背后:網易云已經難以適應音樂消費的核心和多元化需求;
網易云音樂作為聽歌軟件,內容是其硬傷。平臺被版權掣肘,歌單大量變灰,導致無法從本質上提供豐富的曲庫以滿足人們對好音樂訴求。為了遮掩這一事實,此后雖不斷改版,推出包括Look直播、聽歌社交Mlog等新業務,卻反而讓原本私密、安靜的聽歌場景變得吵鬧,不斷稀釋著原有的社區調性。不僅對新用戶的吸引能力有限,還引起了大批老用戶的反感。
而與此同時,行業內同類音樂軟件接連推出層出不窮的新玩法,利用在影視、綜藝上得天獨厚的資源,多個平臺協同發力,形成能為用戶提供完整、良好使用體驗的一條龍場景。
例如,網友可以在騰訊視頻平臺上觀看網劇《我是余歡水》,也可以在騰訊旗下的掌閱平臺全文閱讀原著《如果沒有明天》,在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平臺上,也都能聽到此電視劇的原聲帶。而缺乏版權這一根本競爭力的網易云音樂,不僅無法滿足用戶聽歌的核心需求,在多元化需求的拓展之路上,也舉步維艱。
第二,網易云音樂今年的版權軍備戰開局并不順遂,大量吸血原創音樂人,逐漸失去人心。
今年初開始,網易云音樂的一場版權擴張大戲(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版權宣傳大戲)轟轟烈烈拉開帷幕。從2月到5月,網易云音樂持續砸錢,相繼官宣和吉卜力工作室、少城時代達成版權合作,和滾石唱片、華納版權達成戰略合作,同時還將頭部音綜《歌手·當打之年》《朋友請聽好》《聲臨其境3》的版權盡收囊中。
然而后來發現,華納和網易云音樂僅僅是詞曲版權方面的閹割合作,并不擁有完整版權,即原曲不一定能上架,但允許翻唱。可謂是為加快建成中國最大的正規翻唱試驗村添磚加瓦。而與滾石這種老歌廠牌的合作,或許僅僅是補了短板,而無法提供增長動力。


結語
人們在討論互聯網社區的文化時,往往會認為用戶質量決定了社區調性。但事實上,社區的氛圍和調性也不斷重塑著用戶的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網抑云成為一場集體狂歡的解構風潮,這無不與網易云音樂自身貼上的過多“喪文化”標簽有關。
當音樂本身不再是用戶最大的關注點時,留給網易云音樂摸索試錯的時間真的不多了,畢竟隨時都有人在提醒:記住你是一個聽歌軟件。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記憶轉瞬即逝,網民玩梗的興致必然會淡去或轉移,狂歡節過后,留不下人心,留下的只是滿地狼藉。
而這一次,中年危機加劇的網易云音樂,顯然依舊在回避版權這一最大痛點,想借機重塑“溫暖云村”這一形象,但出了一個大昏招。卻把喪文化演繹到新境界,偷雞不成蝕把米。
生活不易,人們需要的是豐富大量的好音樂內容,以及積極且正能量的生活氛圍來治愈。
以毒攻毒,免了。
原標題:《網易云音樂,又一次猜錯了年輕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