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十而已:沒有林有有,顧佳的婚姻一定不會失敗嗎?
最近《三十而已》大火,無論是微博還是公眾號這部劇的話題度都很高。劇中顧佳的形象帶給了我非常復雜和矛盾的感受。很多人都說她是獨立的新女性,但是我卻一直不是非常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沒有林有有,顧佳的婚姻是不是就不會失敗吧,
不可否認,顧佳的個人能力很強。她也自認為擁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所以她健身、做瑜伽,等等。并且她也憑借自己的技能幫助丈夫把企業管理的井井有條。從某種意義上講,她的確是我們普遍認可的新女性。而這個形象讓我想到另外一個家喻戶曉的角色——王熙鳳。王熙鳳也很漂亮,非常有自我意識,也是能力非常強能給到別人很多幫助和建議,而且看事情也非常敏銳犀利。另外,顧佳和王熙鳳還有一個共同點:她們都很功利。雖然她們做事情都有功利的一面,但是為什么她們的功利都能被我們接受?因為她們的“功利”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家庭的利益。所以顧佳讓我覺得是作為了王熙鳳的現代版跑到了我們的社會。
在紅樓夢這樣的封建社會中,只要賈家沒有沒落王熙鳳的地位是不會受到威脅的。而這樣的故事卻不會在顧佳身上發生,后面顧佳就經歷了丈夫的出軌,婚姻的破裂。所以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為什么顧佳這樣的形象在現代社會反而會變得更難?

如果你聽過我的社會學思維愛情課應該記得,我提出了愛情的新舊腳本兩個概念。愛情新舊腳本各有千秋,最麻煩的是你把兩者混在一起,顧佳就像是一個拿著愛情婚姻舊腳本的新女性。為什么說顧佳拿到的是舊腳本?因為她做的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把家庭利益最大化。比如她想要住更大的房子,要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輔助丈夫把事業做得很成功,這些都不是簡單的為了她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家庭的生活變得更好。所以雖然她在劇中有一些功利的行為,卻能讓我們接受,因為她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
但是當你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某種意義上講家庭利益會壓縮個人利益。這種情況下,就會給顧佳帶來“為你好”的正當性。她的很多控制欲就在這個“為你好”的前提下而被忽視掉,甚至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比如她的孩子并不喜歡新的幼兒園,也不喜歡去騎馬,但是在顧佳“為你好”的出發點上,許子言不得不被迫接受這樣的選擇,即使他并不適應。許幻山很喜歡踢球,這是他解壓的一種方式。但是當踢球影響到許幻山業務發展的時候,顧佳就非常嚴肅的制止了。這時在家庭利益第一位的語境下,許幻山也會覺得非常內疚,最后放棄了踢球。同樣,為了許幻山的身體健康,即使許幻山非常餓顧佳也不讓他吃晚飯。在顧佳身邊的人,都不得不在“為你好”的概念里接受她的安排。
如果你曾經有生活在這樣“為你好”的愛里面,你會發現你經常會產生非常內疚的情緒,會覺得這是自己的問題,但同時你也會隱隱約約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在我的社會學的愛情思維課中有講到,有時候而這些“為你好”、讓你做正確的事情,常常是損傷到愛的。在許幻山和顧佳的愛情里,踢足球是許幻山非常喜歡的事情,可能它確實不那么正確,但是許幻山有沒有權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許吃的確會讓自己血脂升高,不那么健康,但是我們有沒有權利吃得開心一點?在家庭利益第一位的語境下,“為你好”擁有絕對的正當性,而個人的快樂卻會因此而被束縛住。

許幻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在顧佳身邊,家庭顧佳料理的井井有條,于是在家庭中許幻山沒有太多需要貢獻的力量,他能貢獻的就是為這個家庭創造更多的財富,把錢賺回來。可是他的公司顧佳也參與在里面,大的訂單是顧佳搞定的,危機是靠顧佳搞定的,顧佳也有非常好的管理公司的能力,甚至如果有顧佳不喜歡的員工出現,她也可以開除掉對方,整個公司的發展依然是顧佳掌握在手上。那么許幻山的成就感又在哪里呢?
近期當當網俞渝和李國慶的爭斗,其實也是對于個人價值的爭斗。李國慶一直要強調,當當網不僅僅是俞渝的功勞,我的功勞我的價值也很大。俞渝會反過來列舉李國慶的各種問題,說他一點貢獻都沒有。當夫妻在做一個共同的事業時,其實就會出現這個問題:到底誰的貢獻最大。即使事業很成功,如果這個成功里面某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那這個人會對這段關系產生非常大的否定,于是有的人就可以乘虛而入。這恰恰是我們需要在現代婚姻關系里面去思考的問題。

對顧佳這個角色,我并不覺得以家為中心的女性不好,只是我要提醒很多的女性,在我們今天的愛情婚姻新腳本中,整個社會的婚姻是可以流動的,你是可以被取代的。不像王熙鳳,不論她丈夫在外面如何她的地位是不會被改變的。更重要的是,每個個體在家庭中追求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過去的腳本并不能承托現代人的需求,這個時候以愛的名義去控制,你的強大,都會給對方的存在感、成就感造成損傷。聰明的女性,不一定是要在家庭婚姻中做的很多,而是理清邊界。對方求助自己采取幫忙,對方不求助,一定是很謹慎。因為關心和控制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稍微越過一點,如果對方不需要,那就是控制。如果對方需要,那就是關心。這一點很難拿捏火候,但恰恰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當我們成為顧佳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反思,我這樣的愛、這樣的方式對身邊人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想要的兩性互動,到底是什么樣的?當你開始思考,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腳本,很可能一些親密關系里的暗礁我們就可以避免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